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球海洋治理視域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意涵及路徑

2020-01-08 19:33:23馬金星
太平洋學報 2020年9期

馬金星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100720)

海洋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領域,是國際社會應對海洋領域已經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全球性問題的集體行動。進入21世紀,海上非傳統安全威脅、海洋垃圾、溢油污染、海洋酸化、過度捕撈等全球性海洋危機,嚴重制約著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區域性海洋問題通過地緣政治、貿易體系、生態環境等系統要素向全球蔓延,擴展為對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嚴重威脅,各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也具有越來越廣泛的共同利益。近年來以控制海洋為內核的海權論再度升溫,加劇瀕海大國間地緣政治競爭,海洋治理能力與意愿不匹配、國際社會集體行動協調困境等因素,影響了全球海洋治理成效。要化解全球海洋治理困境,推動國家之間在海洋事務領域構建平等互利、友好合作關系,維護人類與海洋和諧共生的關系,就必須確立以對話取代對抗、以雙贏取代零和的新理念。2019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出“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1)“習近平集體會見出席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外方代表團團長”,《人民日報》,2019年4月24日,第1版。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海洋治理領域的延伸,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倡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治理理念,尋求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全球性海洋威脅與挑戰。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聚合全球海洋治理共識,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構建以合作共贏為基礎的海洋伙伴關系,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海洋秩序,對于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海洋危機、完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既存困境: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時代需求

全球海洋治理屬于全球治理范疇。全球治理從根本上講是基于國際規則和綜合國力的“相互治理”,(2)參見何亞非:“全球治理改革與新世紀國際秩序的重塑”,載《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6)》,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頁。全球海洋治理亦然。伴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海洋領域呈現全球共治的發展趨向,在此過程中,國家利己主義和國際社會集體行動協調困境加劇了全球海洋治理領域內的對抗。在全球海洋治理頂層設計中確立共同體理念,以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化解全球海洋治理困境,是維護海洋領域和平安寧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選擇。

1.1 多極化時代全球海洋治理困境既有研究及解構

解構困境是推進全球海洋治理的出發點之一。國內學者從不同層面總結和揭示了全球海洋治理所面臨的問題,在宏觀層面,龐中英從治理體系角度出發,認為構成全球海洋治理各個部分之間的協同不夠,甚至是相互競爭和沖突的,導致在聯合國領導下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進一步碎片化。(3)龐中英:“在全球層次治理海洋問題——關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第9頁。在微觀層面,全球海洋治理困境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共產品供給。胡波認為全球海洋治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公共產品的供給與需求嚴重不匹配,(4)胡波:“中國海上興起與國際海洋安全秩序——有限多極格局下的新型大國協調”,《世界經濟與政治》,2019年第11期,第14頁。崔野、王琪具體指出全球海洋治理困境集中體現為全球海洋公共產品的總量供給不足、分布結構失衡及使用不盡合理等問題。(5)崔野、王琪:“全球公共產品視角下的全球海洋治理困境:表現、成因與應對”,《太平洋學報》,2019年第1期,第60-71頁。二是生態環境治理。全永波認為全球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中聯合國中心地位受到挑戰,治理區域化以及海洋治理合作不足,導致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呈現形式上的多層級、實質上的碎片化狀態。(6)全永波:“全球海洋生態環境多層級治理:現實困境與未來走向”,《政法論叢》,2019年第3期,第148-149頁;全永波:“全球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區域化演進與對策”,《太平洋學報》,2020年第5期,第81-83頁。王婉潞則以南極問題為切入點,指出區域性國際組織與聯合國作為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二者既有摩擦也存在合作。(7)王婉潞:“聯合國與南極條約體系的演進”,《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第16頁。三是海洋經濟發展。朱璇、賈宇認為海洋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單領域,全球海洋治理越來越多地與減貧、增長和就業等國際治理核心議題相聯系,但是治理能力和水平無法匹配不斷增長的治理需求。(8)朱璇、賈宇:“全球海洋治理背景下對藍色伙伴關系的思考”,《太平洋學報》,2019年第1期,第50-51頁。上述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分析完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指引。

理念指引屬于全球海洋治理頂層設計范疇。海洋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領域,“全球治理體制變革離不開理念的引領,全球治理規則體現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離不開對人類各種優秀文明成果的吸收”。(9)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61頁。全球海洋治理微觀層面的問題窮根溯源來自理念的偏差,在分析以海洋命運共同體推進全球海洋治理方面,楊澤偉認為面對傳統的海洋危機和非傳統海洋危機,危機管控國際合作法律制度可以從秉持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及加強國際組織之間的協調等方面予以完善。(10)楊澤偉:“論‘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中海洋危機管控國際合作的法律問題”,《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第1-2頁。白佳玉、隋佳欣指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助于促進應對海洋酸化問題的國際合作,海洋酸化問題也可作為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11)白佳玉、隋佳欣:“以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海洋酸化國際法律規制研究”,《環境保護》,2019年第22期,第74-79頁。蔣小翼、何潔從國際合作角度指出,促進海洋保護區建設合作是推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切入點,中國可以考慮在國際層面、爭議海域及國家管轄海域內積極推進海洋保護區建設及合作。(12)蔣小翼、何潔:“‘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對海洋保護區工具價值的審視——以馬來西亞在南海建立海洋公園的法律分析為例”,《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第 68-75頁。以上學者圍繞海洋命運共同體不同方面做了相應研究論述,形成了眾多理論成果,為解構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了理論參考。然而,上述研究多是在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基礎上聚焦全球海洋治理某一方面的問題,探討化解全球海洋治理困境的路徑,從理論層面闡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時代需求,應當從全球性海洋問題表象中抽象出更為深層次的緣由。從基于國際法和綜合國力的“相互治理”的視角出發,國家利己主義以及缺乏尋求持久性解決方案的國際社會集體行動協調困境,是阻礙全球海洋治理效能提升的主要因素。

國家利己主義沖擊國際海洋秩序。國際海洋秩序是全球海洋治理的運行基礎,其建立和維持則是國際社會采取共同行動的結果,具有國際協調性,充滿了多層次的國際互動和制度創新。有學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海洋秩序逐漸分化為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形成以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為基礎的海洋政治經濟秩序和以美國為主導的海洋安全秩序,當前個別國家對國際海洋秩序不負責任的破壞行為以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都是國家利己主義的表現。(13)有關國家利己主義的界定及討論,參見賈高建:“當代世界發展格局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9年第6期,第3頁;郭延軍:“凝聚國際共識,推動全球治理”,光明網,2019年6月30日。具體而言,在海洋政治經濟方面聯合國秩序與強權秩序并存并行,《公約》構建的機制與規則被全球168個國家所接受,(14)“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May 27, 2020, Office of Legal Affairs UN, https://treaties.un.org/Pages/ViewDetailsIII.aspx?src=TREATY&mtdsg_no=XXI-6&chapter=21&Temp=mtdsg3&clang=_en。具有相對開放性和均衡性特征,聯合國在促進國際社會更廣泛地接受《公約》并以合理和一致的方式加以應用,以及推動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養護與可持續利用協定談判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公約》作為國家之間、國家與國家集團之間利益博弈與妥協的產物,許多條款具有原則性和宏觀性特征,甚至具體含義模糊不清。美國等一些國家在解釋和適用《公約》方面,通過概念設置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解釋、修正既有規則的話語權,(15)劉新華:“新時代中國海洋戰略與國際海洋秩序”,《邊界與海洋研究》,2019年第3期,第21頁。例如,以《公約》中未出現的“國際水域”(International Waters)統稱公海、專屬經濟區和毗連區,通過“航行自由計劃”強化本國的海洋政策、海洋主張,單邊解釋航行自由規則及判定他國海洋權利主張合法性。(16)“美國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網,2016年6月15日,https://www.fmprc.gov.cn/ce/ceph/chn/zt/nhwt/t1372434.htm。上述行為反映了美國等海洋強國解釋和適用《公約》方面的雙重標準和實用主義取向,將不公正的意志強加于他國。在海洋安全秩序方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海洋軍事力量對比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美國海軍在冷戰結束后成為全球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不可否認,當今的國際海洋安全秩序帶有較強的美國烙印。(17)張軍社:“國際海洋安全秩序演進:海洋霸權主義仍存”,《世界知識》,2019年第23期,第14頁。2007年美國《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指出,地區性強國的發展壯大威脅到了美國在該地區的霸權,來自弱小國家和“無統治”地區的挑戰與威脅也在不斷增長,并提出“懾止戰爭”與“贏得戰爭”同等重要的觀點;2015年新版《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提出“全方位進入”方針,表明今后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要在陸地、海洋、網絡等空間取得控制權。(18)李雙建、于保華等著:《美國海洋戰略研究》,時事出版社,2016年版,第222-223頁。2017年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發表《水面艦艇部隊戰略:重返海洋控制》,強調美國海軍要通過推行“分布式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新型作戰理念,落實新的“海洋控制”戰略,(19)USA Naval Surface Force, “Surface Force Strategy: Return to Sea Control”,January 2017, https://www.public.navy.mil/surfor/Documents/Surface_Forces_Strategy.pdf.其憑借強大的海空力量,以武力和脅迫手段,不斷借助維護“航行自由”等名義保持其軍事力量出入各大洋的自由。(20)沈雅梅:“是‘航行自由’還是海洋霸權”,《光明日報》,2017年8月25日,第10版。以上海洋戰略說明美國將海洋作為取得全球控制權的重要領域,在海洋安全領域推行全球擴張的霸權主義。與此同時,國際海上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正在改變全球政治經濟版圖,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主體既有強權國家也有非強權國家,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也參與其中,(21)陳吉祥:“構建‘善治’的新型海洋秩序”,《人民論壇》,2019年第10期,第56頁。國際海洋秩序呈現平等參與、共同發展、共享成果的時代特征,任何海上力量已無力追求單極的全球霸權與秩序。以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內核“海權論”的核心在于“控制”,由一國控制海洋并剝奪他國享有海洋權益的霸權主義行為,是典型的逆全球化行為。

國際社會集體行動協調困境造成海洋“公地悲劇”。海洋“公地悲劇”是根據自身利益獨立行動的個體,通過耗盡或破壞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資源,而損害群體共同利益的現象。(22)See Joris Gillet, Arthur Schram, Joep Sonnemans,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Revisited: The Importance of Group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 93, No. 5, 2009, pp.785-786.現代海洋開發活動在迅速展現其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也帶來一系列全球性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其中,既包括海洋傾廢、非法捕撈等傳統問題,也涉及微塑料污染、海洋酸化、海平面升高、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資源養護等新問題,全球性海洋危機損害著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影響沿海國家和小島嶼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威脅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在全球性海洋問題面前,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與發生在陸地上的“公地悲劇”相比,海洋“公地悲劇”是國家主權地域空間外的結構陷阱,化解海洋“公地悲劇”顯然既無法依靠私有化、污染者付費、許可證制度等政府治理方式,也無法依靠以控制為核心的國際強權政治。當前全球海洋治理的窘境體現在治理效用與治理意愿兩方面:就治理效用而言,現實境遇下全球范圍內發生的海洋微塑料污染、海洋酸化、海洋垃圾漂移等問題一再表明,任何一國不負責任的行為足以引起全球性海洋生態環境危機,但卻沒有一個國家具備獨立承擔推進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為維護國際社會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利益,需要遵從集體行動的邏輯,由國際社會聯合起來共同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共同應對海洋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的全球性危機。就治理意愿而言,參與國際交往的每一個國家都具有特定的海洋利益,其參與全球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內在動力源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和自身絕對安全的天性。而“公地悲劇”是個體獲得利益,但是卻將危機轉嫁給國際社會的現實寫照,某一國家追求自我利益的行動并不會促進國際社會公共利益。同時,獲益行為體與具備海洋控制力的國家行為體并不必然耦合,甚至不具備消除自身引發環境危機的實力,在收益外溢效應面前,要求具備一定海洋治理能力的國家行為體“無償”為獲益者“買單”,不僅有違國際交往的法理與道義,而且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1.2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符合全球海洋治理的時代趨向

20世紀以來,海洋作為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領域合作與競爭的舞臺,其作用日益凸顯。(23)傅夢孜、陳旸:“對新時期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思考”,《太平洋學報》,2018年第11期,第48頁。雅爾塔體系瓦解后,少數國家憑借超強的海上武力試圖獨霸世界海洋的國際政治格局被打破,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力量此消彼長,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促使各國認識到在各自國家利益中,必然存在“人類具有超越單個國家利益的共同利益”,(24)李贊:“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原理與路徑”,《國際法研究》,2016年第6期,第68頁。全球海洋治理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被調和并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25)See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2-3.一味地強調控制海洋、單方面攫取海洋利益,奉行國家利己主義逃避全球治理共同責任,不僅無助于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海洋危機,無法持續有效地推動全球海洋治理,反而會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甚至放任某些危險因素的肆意生長或擴張。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不是要建設一個凌駕于主權國家之上的世界政府,(26)蘇長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度基礎”,《光明日報》,2018年3月27日,第6版。也非中國“一廂情愿”構建國際海洋秩序話語體系的單邊行動,而是基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把握和判斷,在國際社會價值共識基礎上“求同存異”,對人類共同追求的海洋治理觀的具體表達。

海洋命運共同體符合人類共同追求的國際法治觀。將人類與海洋視為一個整體、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思想早在20世紀初即被國際法所認可,1911年《北太平洋海豹保護公約》、1931年《國際管制捕鯨公約》等國際公約,率先嘗試通過國際合作協調利用和有效管理海洋生物資源。《公約》在“序言”中明確“各國意識到各海洋區域的種種問題都是彼此密切相關的,有必要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第136條規定“‘區域’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體現了全人類的利益和需要。此后,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控制和管理公約》等國際公約中,都存在有關共同體思想的表述。概言之,人與海洋和諧共生是全人類的共同關切的事項,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以整體思維解決日益復雜的全球性海洋問題,反映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和普遍價值,與國際海洋法律制度致力于維護海洋和平利用、追求以人類為整體利益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順應全球共治的趨向。全球海洋治理的本質是全球共治,全球共治的基本框架是構建全球性的權威協調,國家間關系結構強調從利益關系向朋友關系轉變,對待異見的方式是求同存異,互動形式則是多主體協商民主。(27)高奇琦:“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觀的差異及其調和”,《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4期,第67頁。全球化時代國際政治向全球政治轉型,需要建構一種全球共治的新理論,這種理論的核心原則是全球所有角色的共治,即審視當代國際事務必須要有全球視野、全球觀念,參與治理的主體必須從傳統國家行為體擴展到非國家行為體,(28)蔡拓:“全球治理的反思與展望”,《天津社會科學》,2015第1期,第109頁。在全球多邊主義合作基礎上實現共同治理。當今人類社會的命運、利益和訴求正以前所未有的緊密程度交織在一起,民族國家間以海洋為紐帶形成的相互依賴,只會日益加深而不會減弱。這種相互依賴關系,不可避免地促使各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為了謀求和維護相關利益而進行不同程度的協調與聯合、交往與合作。(29)李愛華等著:《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頁。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致力于推動全球化朝著更為公平的方向發展,世界各國均可參與海洋治理,以避免造成全球化時代海洋權益的分配不均及助長全球化逆流。

但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并非完全等同于全球共治,二者既存在聯系,也存在區別。就聯系而言,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與全球共治均認同全球性海洋問題需要國際社會以共同治理的方式加以解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在全球海洋治理中追求人類整體利益,是國家層面海洋治理活動向全球層面延伸發展的主旋律,全球海洋治理呈現共享共治的發展趨勢,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與全球共治倡導在主權平等基礎上發展國際海洋秩序,促進國家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的一致性。二者均認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應當以共同發展為特征,以平等參與為手段,以成果共享為目標,(30)陳吉祥:“構建‘善治’的新型海洋秩序”,《人民論壇》,2019年第10期,第57頁。以良性競爭拓展共同利益,通過對話協商的形式,在廣泛合作基礎上構建超越狹隘單邊主義的海洋控制價值規則,基于共同體本位推動國際海洋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就區別而言,全球共治的基本框架是構建全球性的權威協調,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強調在國際關系民主化基礎上,國際社會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是一個整體。全球海洋治理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體系,國家治理能力有高低之分,國家治理責任有多寡之別,是多極化國際權力結構下的現實境遇。海洋治理與國際權力之間的同構性會深刻影響二者的關系,國際權力結構因而成為制約海洋治理的重要因素,海洋領域全球共治在某種程度上將重點放在發揮海洋強國、大國在治理中的正能量。與全球共治相比,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更強調“要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國獨霸’或‘幾方共治’。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31)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417頁。具體而言,在認可邁向共同體是全球海洋治理歷史發展必然的前提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更加注重國家之間的平等合作、充分實行民主原則,任何國家都不應游離或被排除于全球海洋治理體系之外,大國與小國、強國與弱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應當在互利共贏基礎上,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綜上,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實現雙贏和多贏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態度,在海洋資源利用、產業對接、科技研發等諸多領域,以和平方式消弭沖突,以合作取代對抗,深化國際合作,符合各國的長遠利益。

二、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價值共識: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底蘊

一般需求或共性需求催生出主體間的共同利益,進而孕育出基于相同的需求和利益取向的價值共識。(32)汪亭友:“‘共同價值’不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紅旗文稿》,2016年第4期,第8頁。共同體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在各方相互聯系的實踐中形成與遵循人類社會的價值共識。2015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這一基本論斷,(33)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民網,2018年1月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04/c416126-29746010.html。是對當代人類文明基本價值觀的一個總的表達,也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內核。在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基礎上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既不是意識形態領域價值觀的單向輸出,也不是將全球海洋治理納入為某一國家的利益服務的體系,而是基于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價值共識塑造國際海洋治理體系。

2.1 和平發展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價值

時代及時代主題,是馬列主義看待和研究世界的獨特方法和視角。(34)胡波:“后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邊界與海洋研究》,2017年第5期,第9頁。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3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政府網,2017年10月27日,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和平與發展是立足于時代共識的客觀生成規律,在對世界形勢進行了全面深刻分析基礎上,對于時代主題的科學論斷,也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秉持的價值觀。 “貧瘠的土地上長不成和平的大樹,連天的烽火中結不出發展的碩果”,(36)同②,第114頁。和平與發展二者相互依存,和平既是發展的條件也是發展的目的,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才能實現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世界處于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前提條件和現實可能,是全球海洋治理進入新時代的根本外部條件。

和平利用海洋是全球海洋治理的時代共識。自15世紀末大航海時代開啟至20世紀初,戰爭是確立海上霸權的唯一方式,也是建立海洋秩序的主要手段,海洋規則主要是關于戰爭的規則。(37)張軍社:“國際海洋安全秩序演進:海洋霸權主義仍存”,《世界知識》,2019年第23期,第15頁。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海上活動成為新型地緣政治結構的基礎,英國在海上的霸權地位受到了崛起的美國、德國、俄國和日本等國家的挑戰,單極海上霸權體系無法繼續有效維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盡管美國成為唯一遍布全球的海軍力量,具備在全球任何地點采取決定性攻勢戰略能力的國家,但是既存國際政治格局和國際關系體系與20世紀初葉相比,已經大不相同。第三世界國家成為反抗經濟、政治與文化等諸多層面霸權主義壓迫的新興政治力量,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及一些國際組織也是國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38)參見鄭雪飛:“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美英倫敦宣言之爭”,《史學月刊》,2001年第4期,第91-95頁。伴隨海上權力的擴散與轉移,任何國家很難通過戰爭手段改變目前的海洋地緣政治格局、實現海洋霸權,大國之間的大規模海上武裝沖突鮮有發生,少數海洋強國放棄政策自主性以換取制度化合作的必要性逐步提升,全球海洋和平得以維系。與此同時,國際海洋法編纂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規范各類海上活動的國際條約日益增加,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成為一項普遍性國際義務,“炮艦外交”越來越受到海洋政治格局、國際法與國際輿論的束縛,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成為全人類的主流訴求和價值共識。在總體和平的國際環境下,海洋不僅成為所有國家發展所需戰略資源的獲取空間,也是助力經濟全球化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聯系紐帶,(39)李國選著:《中國和平發展進程中的海洋權益》,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第6-7頁。世界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全球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更加緊密,這意味著任何國家都不能游離于全球海洋治理體系之外,(40)楊守明:“不斷深化的馬克思主義時代理論研究”,《人民日報》,2011年9月29日,第14版。必須以命運共同體的形式攜手合作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共同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41)張明:“中歐合作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駐歐盟使團網,2018年5月30日,http://www.chinamission.be/chn/dswz2017001/t1563907.htm。

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海洋治理的時代認知。海洋與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受益于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全球67%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400公里范圍內,(42)Christopher Small, Joel E. Cohen, “Continental Physiography, Climate, an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Popula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45, No.2, 2004, p.272.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61%來自海洋和距離海岸線100公里之內的沿海地區(43)Paulo A.L.D. Nunes, Andrea Ghermandi,“The Economics of Marine Ecosystems: Reconciling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Coastal and Marine Systems and the Underlying Natural Capital”,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Vol.56, No.4, 2013, p.460.。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因陸源污染、海難事故、過度捕撈、氣候變化等原因,導致了一系列舉世震驚的海洋生態災難及環境公害事件。此后,國際社會對海洋的認知重點從其自然屬性擴展到社會經濟屬性,海洋不再被單純視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而是人類社會獲取可持續發展的保障,(44)朱璇、賈宇:“構建藍色伙伴關系 推動全球海洋治理”,《中國海洋報》,2019年2月26日,第2版。海洋治理與消除貧困、實現持續經濟增長、保證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全球治理核心議題緊密聯系在一起。2015年聯合國通過《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下簡稱《2030年議程》)將“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 2017年聯合國支持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14”會議(聯合國海洋大會)積極推動將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為全球海洋治理路線圖組成部分,(45)Barbara Neumann, Sebastian Unger, “From Voluntary Commitments To Ocean Sustainability”, Science, Vol. 363, Issue 6422, 2019, pp. 35-36.顯示了國際社會在促進海洋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相互融合方面的共同政治意愿。“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46)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55頁。海洋命運共同體綜合了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三大目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海洋治理觀,強調人類的命運與海洋的命運緊密相連,沿海國家、內陸國家和島嶼國家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倡導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基本理念。海洋命運共同體蘊涵的發展觀對于全球海洋治理的意義是雙重的。一方面,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尊重和維護可持續發展作為全人類主流訴求的價值判斷,認可以可持續方式開發利用海洋,由各國共同分享海洋發展成果。另一方面,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追求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突出世界各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不僅是利益共同體,也是責任共同體,在全球海洋治理進程中應當團結互助、相互支持,共同落實全球海洋治理的責任與義務。

2.2 公平正義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目的價值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馬克思公平正義觀否定超自然存在的唯心主義公平正義觀,主張公平正義是對現實經濟關系與評價主體利益之間關系的反映,(4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10頁。公平正義在不同領域的具體涵義不盡相同。(48)楊寶國著:《公平正義觀的歷史·傳承·發展》,學習出版社,2015年,第39、53頁。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在國際關系理論和實踐層面,對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的繼承和發展,它倡導在充分尊重國家合法權益的同時,以民族國家為構成的國際社會應樹立一種和睦團結的精神,以及基于共同體的價值關懷與責任意識。在全球海洋治理進程中,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蘊涵的公平正義觀包含三層含義。

首先,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堅持正確的義利觀。“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我們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特別是希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49)“習近平的外交義利觀”,中國日報網,2016年6月19日,https://cn.chinadaily.com.cn/2016xivisiteeu/2016-06/19/content_25762023.htm。在全球海洋治理中追求公平正義,是實現人類社會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它不僅在國際關系及國際政治領域中施行,還應當在社會經濟的領域中施行。(50)張清:“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的新境界”,《學習時報》,2017年8月28日,第3版。正確的義利觀是對西方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狹隘國家利益觀的超越,(51)尚偉:“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求是》,2018年第10期,第60頁。它既蘊涵了經濟倫理,也包括政治倫理。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倡導摒棄零和思維,在海洋開發利用過程中,“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損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輸我贏、一家通吃。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52)同③。換言之,實現海洋領域共同繁榮和清潔美麗,必須秉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原則,使本國利益與他國利益協調平衡,兼顧發展中國家、小島嶼國家發展經濟、保障就業、消除貧困等利益訴求。

其次,公平分擔全球海洋公共產品供給責任。由于國家領土、國家實力、經濟發展水平、海洋地理等因素的差異,全球海洋公共產品的供給與消費是不對稱的,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無論是霸權壟斷公共產品供給,還是在權利和義務分配上一味追求達到某種程度的“平等”,其結果可能是在不平等基礎之上的惡性競爭、從而產生更多有失公平正義的現象。(53)閻學通:“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與合作共贏的外交原則”,《國際問題研究》,2013年第1期,第6-14頁。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強調建立公平正義的國際海洋新秩序,意味著在國家政治地位平等的基礎上,海洋大國及強國在追求自身權力和國家的生存過程中,應主動承擔應有的供給責任,不應將公共產品供給作為對外關系中相互殘殺、爭奪霸權的工具,(54)李愛華等著:《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281頁。其他國家在自身發展階段、能力和國情基礎上,主動承擔與自身發展階段、能力相適應的責任,最大限度地實現平等互利互惠的治理目標。

最后,倡導共商共建共贏的新型國際合作路徑。“現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55)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59頁。恩格斯曾說:“國際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間才有可能,甚至平等者中間居首位者也只有在直接行動的條件下才是需要的。”(5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61頁。霸權合作與制度合作論是西方主流國際合作理論,霸權合作論依賴的霸權國的權力,制度合作論依賴的國際制度,二者發揮保障作用的落腳點皆為具有強制力的大國權力。(57)蔡建紅:“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觀探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12月31日,第1版。在霸權合作與制度合作邏輯之下,公平正義的定義具有單向性,以自身秉持的價值觀為判斷標準。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改變了傳統西方國際合作范式,在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中,以各國自主追求共同發展的合規律性選擇作為立足點,“共商”即通過各國共同協商達成政治共識、尋求共同利益;“共建”即在主權平等基礎上共同參與海洋治理,在治理過程中優勢互補,各盡所長;“共享”是指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和成果,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形成互利共贏的命運共同體。概言之,倡導共商共建共贏的合作路徑,體現了海洋命運共同體所具有的開放性、平等性。

2.3 民主自由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秩序價值

以主權平等為基礎的民主自由作為塑造當代國際海洋秩序的共識價值,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所體現的正義性、合理性使各種形式的海洋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黯然失色。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重申民主自由是塑造全球海洋治理框架的價值評估標尺,倡導各國人民齊心協力的共治秩序觀,堅決反對和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的統治秩序觀。(58)王永貴、黃婷:“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打造世界新秩序提供中國智慧”,《紅旗文稿》,2019年第9期,第34-35頁。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全球海洋治理民主化的中國方案。20世紀中葉至今,主權國家之間圍繞國際海洋秩序的構建既存在合作也存在博弈,1958年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以來,和平利用海洋,通過編纂國際法律規則和廣泛協商合作解決全球性海洋問題成為國際社會主流趨勢,全球海洋治理主張建立以全球共治為主要內容的新秩序,而非強權統治下的大國共治。以1982年《公約》為基礎的現代國際海洋法律體系,在規范海域法律地位、確保各國家在開發利用海洋的權益方面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進入21世紀,追求控制海洋、頻頻挑戰他國合法海洋權益的霸權主義和國際強權政治并未消失,反而嚴重干擾了全球治理秩序的穩定性,突出表現為發達國家主導國際海洋規則的制定與解釋,而眾多發展中國家沒有機會參與其中,由于國家間權力的不均衡,民族國家之間形成了一種不平等的全球民主治理體系。(59)[美]克里斯托弗·蔡斯-鄧恩、王金良:“全球治理的民主赤字及其解決”,《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10期,第42頁。當發展中國家要求推進全球海洋治理民主化時,某些發達國家的心態便出現了失衡,試圖推脫大國應盡的義務,(60)李向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人民日報》,2017年3月8日,第7版。因而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構全球海洋治理體系,并不符合民主的精神和原則。例如,美國并非《公約》締約國,卻聲稱“以符合《公約》所反映的利益平衡方式”,頻頻以維護“航行自由”為借口,挑戰他國海洋主權和管轄權;《南極條約》設立大國俱樂部式的準入規則,歷史上曾長期排斥聯合國過多參與南極事務。針對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民主缺陷,在民主價值基礎上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其目的不是將世界各國納入為某一國家的利益服務的體系,而是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61)“習近平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新華網,2019年4月26日。建立各國共同發展的海洋治理體系。概言之,在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及其他公認的國際法準則為基礎的海洋秩序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歷史背景下,倡導世界各國通過平等協商共同解決全球性海洋問題,共同治理國際海洋事務,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支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具體方案。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倡導基于國際法的海洋秩序。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思想,(62)李愛華等著:《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281頁。并融入“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中國特色外交理念。一方面,只有在每個國家依據國際法主張海洋權利得到充分尊重的情況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國際力量才能不斷擴張,建立民主、公正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才具備可能性和現實性。另一方面,由于多邊條約建構的國際海洋法在制度設計、規則解釋和適用方面仍然存在模糊甚至缺陷,一國應善意行使其海洋權利,尊重和維護他國符合國際法的海洋自由。簡言之,保護海洋自由需要在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中構建基于國際法的海洋秩序,以限制和約束國際強權政治、保護正當海洋自由,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展現了民主和自由價值的結合。

三、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國方案: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路徑指向

海洋命運共同體以價值共識為導向,追求“利益”與“價值”的融合,形成最大公約數意義上的行為規則和制度架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不僅是對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理論基礎的補充與完善,也是維護國際法治、構建和諧國際海洋秩序的中國方案。

3.1 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海洋秩序

《公約》是規范國際海洋秩序的法律基礎,自生效以來推動著國際海洋秩序由霸權政治向權利政治過渡和發展。《公約》是締約國確立海洋權益、解決海洋爭端的直接依據,但是其在制度設計上存在不足,無法滿足全球海洋治理的現實需求。(63)姚瑩:“‘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意涵:理念創新與制度構建”,《當代法學》,2019年第5期,第138頁。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倡導以法治的精神,合理適用及解釋《公約》的制度及規則,以《聯合國憲章》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制度基礎,發展新型國際海洋秩序。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在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基礎上,致力于維護和諧海洋、共筑包容開發的國際海洋秩序,對此可以從三方面理解。一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作為處理國際海洋事務的基本準則。處理國際海洋事務離不開國際規則的支撐,國際規則的供給及運行受制于國際行為體多元化、海洋政治力量結構多樣化、治理機制中的利益博弈等因素影響。《聯合國憲章》作為多邊主義的基石,其有關宗旨和原則的規定確立了當代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發展了公認的國際法原則,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當今世界發生的各種對抗和不公,不是因為《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過時了,而恰恰是由于這些宗旨和原則未能得到有效履行。”(64)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60頁。海洋命運共同體強調維護及發展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海洋治理體系,反對獨享或壟斷海洋權益。在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征程中,《聯合國憲章》的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各國應共同維護《聯合國憲章》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不可借國際法之名逃避國際責任或破壞和平穩定。二是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和平解決國際海洋爭端。國際海洋爭端范圍廣泛、類型多種多樣,這些爭端背后往往糾結著長期的歷史根源、敏感的民族情感、重大的現實利益和長遠的未來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當事國政府均不會輕言放棄。(65)張海文:“全球海洋島嶼爭端面面觀”,《求是》,2012年第16期,第56頁。一些國家在面對海洋爭端時,采取挑起事端,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的行為,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國際爭端與矛盾,也難以營造持久和平。《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禁止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及例外情形,《公約》有關無害通過、過境通行等和平利用海洋的條文,吸收了《聯合國憲章》上述規定。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強調遵循《聯合國憲章》有關武力使用的規則,尊重各國根據國際法在相互同意基礎上自主選擇和平方法與機制解決海洋爭端的法律權利,“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對以鄰為壑、損人利己”。(66)習近平:“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人民日報》,2014年5月22日,第2版。三是建立包容性的國際海洋安全秩序。“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完善國際海洋安全秩序,倡導各國之間應當“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以包容合作精神構筑共同安全,尊重和照顧彼此的海洋利益和關切。“大國之間相處,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大國與小國相處,要平等相待,踐行正確義利觀,義利相兼,義重于利”(67)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54-255頁。。基于歷史經驗和現實考量,必須承認不同國家在應對安全事務能力方面存在的差異,穩定的海洋安全秩序離不開大國協調和大國貢獻,大國應當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基于法治理念發展《公約》確立的規則及制度。《公約》制度安排是構建海洋政治經濟秩序的主體框架,自從《公約》通過和生效以來,圍繞《公約》相關內容適用和解釋分歧日益凸顯,在生物多樣性養護、微塑料污染治理、海洋酸化治理等領域,亟需相關國際規則填補制度空白,為此,國際社會希望通過發展《公約》確立的相關規則及制度,尋找推進全球海洋治理的方法及路徑。在規則制定方面,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倡導多邊協商制定國際海洋規則,體現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關切。國際規則是全球海洋治理公平化、合理化的制度基礎,個別國家在全球海洋治理規則協商制定中推行實用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政策,是典型的逆全球化行為。習近平主席指出:“規則應該由國際社會共同制定,而不是誰的胳膊粗、氣力大誰就說了算,更不能搞實用主義、雙重標準,合則用、不合則棄”,“變革過程應該體現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精神,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遇到分歧應該通過協商解決,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強加于人。”(68)“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新華網,2018年11月1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1/17/c_1123728402.htm。全球海洋治理追求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利益,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都應該平等參與國際海洋規則制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主體,制定和發展《公約》相關制度規則不僅僅需要防范海洋霸權主義的恣意、限制強權國家任性專斷地對待國際規則磋商的可能,更需要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維護發展中國家海洋發展空間。尤其是在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南極及北極開發利用規則磋商領域,國際規則需要彌合相關國家在發展狀況、技術能力和保護理念等方面的南北差異,保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公平公正的方式獲取和共享海洋資源的惠益。在規則適用和解釋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善意、準確、完整地解釋和適用國際海洋法,反對締約國及相關國際組織或機構無視《公約》的規定、濫用《公約》權利的行為。國際條約是國家及國家集團利益折衷的產物,《公約》在制定過程中為了“求同”,對于一些短時間內無法形成合意的規則有意加以模糊,留下進一步解釋的空間,留待國際實踐去適用和發展。近年來“南海仲裁案”、“北極日出號案”等國際裁決反映出少數締約國對《公約》賦予權利的濫用,而個別國際爭端解決組織利用其身份及《公約》體系的制度性缺陷,超越和擴大自身權限,也損害了國際法治權威。求助國際司法或仲裁的目的是和平解決爭端,判決或裁決是法律宣告,它不能以政治動機來確認自身之宣告。(69)Se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Staff in Tehran (United States v. Iran), Judgment, ICJ Reports 1980, pp.20-21, para.36.根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32條,條約解釋的目的是確定締約方的共同意圖而非某國或某些國家團體的個別意圖,(70)See China-Measures Affecting Trading Rights and Distribution Services for Certain Publications and Audiovisual Entertainment Products, WT/DS363/AB/R, December 21, 2009, p.164, para.405.別有目的地解釋和適用《公約》規定,只會離間當事國對于國際法治的信仰,增加解決國際海洋爭端的難度。(71)馬峰:“國際規則應由國際社會共同制定”,《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第7版。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主張締約國在《公約》框架內享有自主選擇爭端解決程序和方式的權利,對于《公約》未予規定的事項,應繼續遵循一般國際法的規則和原則予以解釋和適用;國際司法及仲裁機構應以促進當事國最終和長久解決爭端為己任,尊重當事國意愿,在當事國授權范圍內依法準確解釋和適用《公約》,避免越權、擴權和濫權。(72)“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次締約國會議‘秘書長報告’議題下的發言”,聯合國網,2019年6月19日,http://statements.unmeetings.org/media2/21996150/china-cn-.pdf。

3.2 踐行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國際環境治理路徑

海洋可以沒有人類,但是人類不能沒有海洋。海洋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全球90%的生物生長及生活在海洋,海洋吸收了四分之一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73)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sheries Sustainability”, FAO, November 21, 2019, http://www.fao.org/about/meetings/sustainable-fisheries-symposium/en/。全球約30億人的生計依賴于海洋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治理是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一環,也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意。

倡導人與海洋和諧共生,海洋利用與保護有機結合。海洋利用與保護的關系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以來,人與海洋關系沖突的具體反映,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資源開發的強度不斷增大與海洋資源稀缺性、環境脆弱性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空氣、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74)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42頁。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秉持非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其中,認可海洋生態系統的獨立價值是一種高于工具價值的客觀存在,人類在維持充分的生命必需以外,沒有減少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權利,(75)參見黃德明、盧衛彬:“國際法語境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第84-90頁。承認人類與海洋具有共體性,要求人類尊重海洋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海洋生態環境承載限度內和確保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基本目標。利用與保護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保護是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是保護海洋的必要體現,合理的開發本身就是一種保護。海洋資源類型千差萬別,不同類型、區位海洋資源稟賦也各不相同。不科學的海洋利用方式是造成資源浪費或生態環境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協調海洋利用與保護方式目的在于保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一致性,以可持續發展引領海洋保護和利用,要求在特定地區及時間條件下來實現對海洋資源的科學利用和保護,同時還要通過一定的組織模式,協調人和環境、資源間的關系,真正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進入21世紀,圍繞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非法捕魚管控、北極航道治理、南極保護區建設、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等國際規則的磋商正在進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蘊涵的環境治理內涵可以概括為三方面。一是遵循海洋自然規律,保障海洋資源基本存量。對于對海洋不可再生資源,要有計劃地適度開發,并著力提高循環利用的水平。(76)孫志輝:“用科學發展觀引領我國海洋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求是》,2006年第11期,第57-58頁。海洋可再生資源在特定時間范圍內的數量或種群也是有限的,并且資源存量和質量直接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利用方面,中國致力于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漁業管理中重視采用生態系統方法和預防性方法,加強科學評估與漁業政策的對接,廣泛參與國際合作,打擊非法、未報告及不受管制的捕撈活動(簡稱IUU捕撈)。(77)“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吳海濤大使在第73屆聯大關于‘海洋和海洋法’議題的發言”,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網,2019年12月10日,https://www.fmprc.gov.cn/ce/ceun/chn/hyyfy/t1621 110.htm。因此,對于海洋資源的利用首先著眼于“量”的狀態的維持,(78)杜群:“環境法與自然資源法的融合”,《法學研究》,2000年第6期,第121頁。而非只看重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枉顧海洋生態環境變化。只有保障海洋資源的存量,同時維持海洋生態環境的穩定,才能夠保持全球海洋資源生產力的持續增長或穩定的可用狀態。二是實現海洋資源的合理利用,禁止權利濫用。合理利用海洋資源是世界各國共同追尋的目標,一些國家基于自身海洋利益的考慮,在和平利用海洋、抑制海洋酸化、消除海洋垃圾等領域,選擇“搭便車”以逃避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應承擔的責任,這些現象的出現嚴重影響了全球海洋治理的效果。(79)賀鑒、王雪:“全球海洋治理視野下中非‘藍色伙伴關系’的建構”,《太平洋學報》,2019年第2期,第77頁。《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倡導海洋整體論,指出“一個國家鄰近海域出現的生態與環境問題,往往會危及周邊國家海域,甚至擴大到鄰近大洋,有的后期效應還會波及全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支持實施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執行科學的漁業資源管理計劃,打擊非法、未報告及不受管制的捕撈活動,并嚴禁一切對上述捕撈活動的補貼。各國負有確保在其管轄范圍內或在其控制下的海洋使用行為不致損害其他國家環境的責任;如果一國因行使主權而對他國環境造成損害,則應承擔相應的國家責任。三是優化海洋環境國際治理結構,完善資源的配置方式。中國倡導國際海洋治理多邊主義,堅持在可持續發展框架內討論環境問題,推動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國際環境治理多邊體系,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80)“王毅部長在《世界環境公約》主題峰會上的發言”,外交部網,2017年9月28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_673089/zyjh_673099/t1497787.shtml。在應對漁業資源危機、海洋垃圾、海平面上升等危機方面,中國倡導以雙邊或多邊合作的方式推進國際海洋環境治理,嚴格遵守相關政府間國際組織通過的養護和管理措施,(81)“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吳海濤大使在第73屆聯大關于‘海洋和海洋法’議題的發言”,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網,2019年12月10日,https://www.fmprc.gov.cn/ce/ceun/chn/hyyfy/t1621 110.htm。形成公平合理的海洋資源開發與成果分享秩序。

3.3 以藍色伙伴關系推動全球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全球海洋治理的原動力,推動全球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經濟路徑”,藍色伙伴關系體現了以經濟發展為內容的物質共同體。在全球范圍內,海洋和沿海資源及產業的市場價值每年達3萬億美元,約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5%。(82)聯合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聯合國網,2019年9月25日,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zh/oceans/。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全球共享一片海洋,當今國際社會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全球性海洋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2017年中國提出構建開放包容、具體務實、互利共贏的藍色伙伴關系的倡議,致力與世界各國成為伙伴,尋求和擴大彼此利益交匯點,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應對全球海洋治理面臨的挑戰,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83)朱璇、賈宇:“全球海洋治理背景下對藍色伙伴關系的思考”,《太平洋學報》,2019年第1期,第50-51頁。

發展海洋經濟是全球海洋治理重點領域之一。海洋經濟是經濟全球化向海延伸的重要依托,也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議程》目標14“養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的重要舉措。海洋經濟強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其中蘊涵的可持續性與包容性發展,與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不謀而合。以“藍色伙伴關系”為紐帶不斷深化海洋領域國際經濟合作,共同分享來自海洋的發展機會、承擔全球海洋治理責任,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也是海洋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的經濟舉措。中國以藍色伙伴關系打造海洋命運共同體、推進全球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以下內涵:一是維護多邊貿易體系,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伙伴關系是一種新型的治理模式,是動員多元主體參與,調動多渠道資源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84)同⑤,第59頁。面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嚴重沖擊國際經濟秩序,中國以建立藍色伙伴關系作為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主要途徑,本質上是在踐行多邊主義、倡導貿易自由,以伙伴關系不斷拓展與其他國家在海洋領域的合作,構建開放型的世界經濟格局。二是追求代際公平,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公平性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中居于首要地位,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滿足當代人的共同福祉和利益需求,也強調不能損害后代發展與滿足其自我需求的能力,“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85)“習近平致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的賀信”,新華網,2019年10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0/15/c_1125106804.htm。代際公平是衡量可持續發展的標準之一,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蘊涵的公平理念不僅涉及人與海洋的關系,也涉及當代人之間、當代與后代之間的公平關系。在當代人享受海洋帶來的資源與便利的同時,后代子孫也有權擁有一個生機勃勃的海洋,并從中獲取經濟、文化及精神利益。三是尋求利益交匯點,務實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正常的貿易關系是建立在等價交換基礎上的互惠互利關系。(86)青原:“認清本質洞明大勢斗爭到底——中美經貿摩擦需要澄清的若干問題”,《求是》,2019年第12期,第53頁。藍色伙伴關系意味著一國發展其海洋經濟時,不應將他國鎖定在依附地位、永享壟斷利潤,而是尊重互利互惠的平等競爭關系,致力于推動優勢互補、互通有無的開放型經濟格局。從長遠考量,只有共同增進海洋福祉,才能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建設新型國際海洋秩序注入強勁經濟源動力。

以藍色伙伴關系推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其途徑不是從排他性國家聯盟的角度狹隘地組建經濟聯合體,也非將其他國家納入中國設計與主導的聯盟體系與制度網絡中,而是以目標協調、政策溝通為主,由中國與沿線國家一道,不斷充實完善合作內容和方式,共同制定時間表、路線圖,積極對接沿線國家發展和區域合作規劃,(87)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商務部網,2016年1月26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jlyd/201601/20160101243342.shtml。以命運共同體理念將中國的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提出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藍色伙伴關系,進一步加強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的戰略對接與共同行動。一是鑄造互利共贏的藍色經濟引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多邊進程,需要各國在海洋資源稟賦和生產技術方面優勢互補,《“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提出要重點建設以中國沿海經濟帶為支撐,向地中海、南太平洋和北冰洋延伸的三條藍色經濟通道,體現了多元開放的經濟合作進程。迄今為止,中國已經與葡萄牙、塞舌爾、歐盟等國家和組織就構建藍色伙伴關系簽署了政府間文件,就建立“藍色伙伴關系”達成共識,(88)劉川、鄂歆奕:“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推動海洋務實合作”,《中國海洋報》,2019年11月28日,第3版。積極構建與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契合的發展模式。二是共同推動建立海上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申明中國愿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一道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89)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海洋局:“‘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中國政府網,2017年6月19日,http://www.gov.cn/xinwen/2017-11/17/5240325/files/13f35a0e00a845a2b8c5655eb0e95d f5.pdf。在此基礎上,中國與沿線國家積極探索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模式,倡導并推動合作促進可持續漁業發展以及打擊非法、未報告及不受管制的捕撈活動,(90)“第二十一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外交部網,2019年4月9日,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1179_674909/t1652696.shtml。發揮海洋環境和科學合作在發展藍色經濟、提升投資前景方面的潛力,(91)“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杜布羅夫尼克綱要”,外交部網,2019年4月13日,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1179_674909/t1654172.shtml。開展海洋科技、海洋觀測及減少破壞合作;以雙邊或多邊合作的形式,在全球、地區、國家層面,以及科研機構之間搭建常態化合作平臺,(92)張旭東:“倡議有關各方共同建立藍色伙伴關系”,新華網,2017年4月17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04/17/c_1120825396.htm。設立絲路基金,組建“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伙伴關系框架內的海洋合作與海上互聯互通提供平臺支持。

四、結 論

綜上所述,海洋維系著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渲染強權控制、奉行單邊主義、逃避共同責任只能加劇全球海洋治理的復雜性,無助于破解全球化進程中來自政治、經濟、環境等方面的挑戰。一個或數個國家、國際組織主導全球海洋治理是不能解決目前全球性海洋問題的,只有從人類整體利益的宏大視角出發,推進海洋治理國際合作,才能實現真正的海洋和平安寧、共同發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倡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治理理念,尋求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各類海上共同威脅與挑戰,是實現有效全球海洋治理的行動指南。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集中表達。全球海洋治理具有多行為體和多維度特征,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國家間共存共生,凝聚了國際社會共同的價值公約數,是對人類共同追求的海洋治理觀的具體表達。在理念轉化層面,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倡導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海洋秩序,各國平等參與國際海洋規則制定,以法治精神適用和善意解釋《公約》制度規則,尊重當事國自主選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方式方法的權利,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聯合國憲章》基礎上推動構建具有包容性的國際海洋安全秩序。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尊重海洋發展的客觀規律,倡導人海和諧共生,推動形成公平合理的海洋資源開發與成果分享秩序。在海洋經濟領域,以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與沿線國戰略對接及共同行動,建立積極務實的藍色伙伴關系,尋求和擴大國家間利益交匯點,由各國分享海洋經濟發展成果,致力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引領全球海洋治理進入新時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91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朝桐光一区二区|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97se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黄色福利在线|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性网站|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伊人AV天堂|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第二页|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婷婷伊人五月| 69视频国产|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另类视频|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91视频国产高清|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人与鲁专区| 国产97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66|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欧美在线免费|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亚洲免费毛片|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成人亚洲国产|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欧美在线三级|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91亚洲视频下载|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久亚洲色|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欧美黄色a|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毛片在线看网站|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伊人无码视屏|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国产欧美日韩18|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亚洲视频二|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1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