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文
(上海浦東圖書館,上海 浦東201204)
地方文獻是公共圖書館最重要的特色文獻之一,收集、保存地方文獻,傳承地方文化,也是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公共圖書館應當根據辦館宗旨和服務對象的需求,廣泛收集文獻信息;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還應當系統收集地方文獻信息,保存和傳承地方文化?!?/p>
隨著科學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公共圖書館對地方文獻的保存和利用也在發展轉型,那就是將地方文獻進行數字化,建設地方文獻數據庫,以期更有效便捷地服務社會公眾。
《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條規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加強數字資源建設、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獻信息共享平臺,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服務?!薄豆矆D書館法》雖然只說是“應當”而不是“必須”加強數字資源建設,但在數字化閱讀已經普及的時代,地方文獻數字化勢在必行?!兜诹稳珖矆D書館評估定級地市級圖書館等級必備條件和評估細則》規定,地方文獻數據庫基本分值有5 分。另外,有自建數字資源出版,加3分,達到20TB以上且數字資源質量較高,加5 分,而地方文獻數據庫也是自建數字資源的一部分。因此,建設地方文獻數據庫,不僅與法有據,也是有利于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
地方文獻類型多樣,有專著、報刊、地方志、族譜、書畫圖錄、名人手稿、檔案資料等,載體有紙質類書報刊、視頻、音頻、照片、縮微膠片碑刻等。其中,紙質類文獻又最容易損壞,如果珍藏起來,又影響借閱利用。如浦東圖書館收藏的地方文獻“張聞天專題文獻資料”,很多手稿原件非常珍貴,但是紙張已經很陳舊,有些甚至破損比較嚴重,已經不適合借閱利用了。而將這些文獻數字化,保存在數據庫中,則不但可以避免毀損原件的問題,還可以方便讀者檢索,提高文獻利用效率。
據統計,截至2018年6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到7.88 億,其中手機閱讀用戶規模不斷增長,達到3.81億,手機數字閱讀已成為國民閱讀的重要方式。圖書館亦應因時而動,順勢而為,推出更多數字閱讀產品,吸引讀者。因此,地方文獻也應數字化,使讀者可以通過網絡、手機客戶端等進行閱讀,進而傳播地方文化,提高地域知名度。如上海圖書館建設的“上海年華之從武康路出發”數據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讀者登錄此數據庫,可以在網上“暢游”武康路,了解武康路的歷史,品味上海獨有的優雅,領略海派文化的魅力。地方文化則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形式中,得到有效傳播。
僅從發展旅游經濟這一角度而言,地方文獻數據庫就有重要作用。2018 年,國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這說明文旅融合已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思維并正式開始推進。文旅融合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也是旅游的最好資源。利用好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講好地方故事,是各地發展旅游經濟的著力點。建設好地方文獻數據庫,就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挖掘、整理,為各地政府機構的決策提供參考,使潛在的文化軟實力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硬實力。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文化同樣也得到傳承與傳播。
上海浦東圖書館(新館)雖擁有中型圖書館的體量,但卻是一座年輕的區級圖書館。在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方面,起步較晚,沒有任何經驗。到底要建設怎樣的地方文獻數據庫,頗費思量。結合浦東新區的發展歷史,在專家的指導下,最終決定以浦東開放開放為主題,建設“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
1990 年4 月18 日,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開發上海浦東,隨后成立浦東新區。浦東新區雖然是一個年輕的行政區域,但其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卻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上?,F代化建設的縮影”。這段意義非凡的歷史,需要去記錄、保存和傳承,而浦東圖書館作為浦東新區唯一的區級公共圖書館,收集、整理并保存記錄這段歷史的文獻資料,責無旁貸。這也應該是浦東圖書館最具特色的文獻資料。2008年,在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浦東圖書館開始了“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的建設。
“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是專門收錄浦東開發開放以來,有關浦東經濟社會發展各行業領域的新聞報道、期刊論文研究資料,及有關書目的專題特色數據庫。所收文獻信息主要包含文獻題錄與全文信息數據,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人文、管理、工程技術等諸多學科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該數據庫目前包含3個子庫,分別為“浦東開發開放新聞報道數據庫”、“浦東論文研究資料數據庫”和“浦東書目數據庫”。
浦東開發開放新聞報道數據庫主要收集浦東開發開放以來境內外媒體對浦東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以及工程技術、服務管理等各行業領域的新聞報道,目前數據量16萬多條。
浦東論文研究資料數據庫主要收錄專門論及浦東開發開放以及開放進程中涉及浦東各行業領域的研究資料信息,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人文、管理、工程技術等諸多學科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主要包含學術論文、消息報道及會議論文資料等,目前數據量近4萬條。
浦東書目數據庫主要收錄反映浦東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工程、技術、管理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科學內容的書目信息。內容主要包括所收書籍的書名、作者及出版信息等題錄信息,目前數據量7000多條。
3 個子庫都可以從題名、摘要、關鍵詞及作者等多種途徑進行檢索。用戶可以通過遠程檢索查詢題錄,并可在浦東圖書館內進行全文檢索、瀏覽。
(1)系統平臺搭建。由于是初次嘗試建設地方文獻數據庫,浦東圖書館既缺乏經驗,也沒有技術儲備,沒有獨立搭建數據庫平臺的能力。因此決定向上海圖書館求助,請求指導和合作。上海圖書館同意了合作,愿意提供技術和信息支持。經過雙方協商,數據庫平臺由上海圖書館幫助搭建。在著錄規范方面,由于數據庫平臺由上海圖書館搭建,因此,相關的資源著錄標準也是參照上海圖書館數據庫建設的資源著錄標引規則來設定。
(2)信息收集整理。在搭建平臺的同時,浦東圖書館開始進行信息收集整理。一是利用購買的“慧科報紙數據庫”,檢索下載1990 年浦東開發開放以來境內外媒體對浦東的新聞報道;二是利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維普、同方等數據庫,檢索收集浦東開發開放以來有關的學術論文、會議論文等研究資料;三是通過OPAC 檢索本館、上圖、國圖及其他圖書館館藏目錄,收集有關浦東的書目信息。四是委托上海圖書館幫助檢索有關外文信息。
在信息收集過程中,我們緊緊抓住“浦東”和“開發開放”這兩個關鍵詞,要求所收集的文獻信息必須與浦東開發開放相關。浦東開發開放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相關的文獻信息收集也必然順時而變。如2009 年之后,原上海市南匯區并入浦東新區,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劃發生了改變,相應地,文獻信息收集的地域范圍也要隨之改變,這樣才能確保文獻信息的準確和全面。
同時,信息的收集還要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數據庫建設伊始,我們就對知識產權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并針對具體問題咨詢了上海圖書館及相關專家,力求在數據庫的建設過程中避免侵犯知識產權現象的發生。在3 個子庫中,對于“浦東開發開放新聞報道數據庫”中的新聞報道,讀者需到館才能查閱全文;對于“浦東論文研究資料數據庫”和“浦東書目數據庫”,則只提供題錄。
限于人力、物力,信息收集整理非常緩慢。浦東開發開放沒有止境,同樣,我們對于這個數據庫的信息收集也同樣沒有止境。
(3)數據導入。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在2010 年左右完成了數據庫平臺搭建,并開始逐步分類導入數據。
(4)建成開放。2015 年4 月,為紀念浦東開發開放25 周年,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正式上線對外開放,并且一直保持數據的更新,截至目前,總計有數據20 多萬條。2015 年,《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與索引工具》項目,獲得當年上??茖W技術情報成果獎。
作為浦東圖書館建設的第一個地方文獻數據庫,“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還存在明顯的不足。
(1)數據庫平臺框架過于簡單,頁面設計單調,系統設計中對日后技術的發展考慮不足,導致兼容性不夠,改進升級不易。
(2)元數據著錄還不夠規范。數據庫建設之時,只是確定了幾個最常見的元數據字段,不夠全面、準確。
(3)文獻信息收集范圍較窄。數據庫收錄的文獻資料主要還是公開出版或刊登的新聞報道、論文及書籍,對于灰色文獻、手稿、書畫作品、照片、音視頻等文獻類型并未涉及。
浦東開發開放是國家戰略,成就輝煌,世界矚目。30 年過去,浦東的變化翻天覆地;30 年間,留存的歷史資料浩如星海。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囿于設計,只是收集了很少一部分的資料。實際上,如記錄浦東開放開放的口述歷史、視頻、圖片等,每一類型的資料都可以去收集起來單獨再建一個數據庫。
一個好的數據庫,既要有好的內容,也要有好的形式。在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中,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這是建設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前提和基礎。選題是否準確,決定了數據庫建設的成敗。在確定主題之前,一定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研究的方向應該包括以下方面:本地區有什么特色?這些特色,包括特殊人物、特殊事件、風土人情、非遺文化、古鎮故居等。人無我有,數據庫才能“特”起來,才有建設的意義和價值。這些特色是否有文獻記錄?如何去收集這些文獻?數據庫建成后,對本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的發展是否有意義?方向找準了,選題也就不難了。
中小型公共圖書館一般并沒有自己設計開發數據庫系統平臺的技術實力,最好外包給專業的公司進行開發設計。同時,在建設數據庫平臺時,最好做到以下幾點:
(1)標準化。一是元數據著錄格式要標準規范。國家圖書館發布過一系列數字資源聯合建設著錄規則,最新發布的是《國家圖書館關于公共數字文化工程2019 年度數字資源聯合建設著錄規則》,該著錄規則可以在國家圖書館官網上下載。這可以作為元數據著錄格式的標準。二是由于元數據格式過多,系統間互操作時元數據格式轉換和匹配有很大的障礙。因此,在數據庫建設中,應采用統一的協議標準,以便資源的互通、共享。
(2)先進性與適用性。系統建設應采用先進的思想、成熟的技術與設計方法,符合當前潮流與未來發展趨勢,以便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長期使用價值。系統設計應考慮到今后技術的發展和使用需求的變更,具有更新、擴充和升級的可能,以滿足今后的發展要求。同時系統的安裝調試、軟件編程和操作使用應簡便易行,容易掌握。
(3)經濟性與實用性。就目前來講,財政給予圖書館的經費,還是相當緊張的。而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且大量的投入。因此在數據庫平臺建設時,既要保證結構合理、功能完備、呈現美觀,又要考慮經濟適用,實現最佳的性價比,以節約項目投資。
我國《著作權法》第21 條規定,公民作品的發表權等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50年,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攝影作品的發表權等權利的保護期為50年。對于超過版權期限的地方文獻或古籍,可以自由利用。對處于版權保護期內的作品,應該獲取授權再進行利用。對于無法獲取版權授權或版權狀態不明確的文獻資源,也可以推出目錄、文摘,進行保存、使用和服務。另外,合理設置閱讀瀏覽下載權限,控制數據庫的開放程度,也可以有效避免侵犯著作權和版權。
除公開出版物外,相當數量的地方文獻常以內部資料形式發行,屬非正式出版物;另外,如一些名人的手稿收藏、視頻采訪資料等,這些文獻信息的收集比較困難。圖書館在收集地方文獻時,就需要主動與相關部門,如檔案局、史志辦、文史學會、作家協會、博物館、紀念館等取得聯系,堅持平等互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深度挖掘地方文獻資源,科學整合,共建共享。另外要加強館際交流,進行文獻互換、互補,互通有無,要向上級館爭取幫助和合作。
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因為人員、技術、資源和財力的限制,更需要工作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從醞釀、立項建設到基本建成,花了差不多十年時間,原因即是如此。不過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一步一步,一樣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終建成。在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建成之后,浦東圖書館的另一個地方文獻數據庫——“浦東歷史人物數據庫”又已立項開始建設,預計到2020年即可上線開放,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