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呂
(蘇州市吳江區圖書館,江蘇 蘇州215200)
從圖書館的發展歷程看,科學技術是推動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動力,從傳統圖書館到現代圖書館,從現代圖書館到數字圖書館,從數字圖書館到智慧圖書館,每一次新技術的成熟應用都促進了圖書館服務形態的發展升級。在當前超融合、跨時代的環境下,公共圖書館正由傳統的資源管理向新的服務管理升級。為此,公共圖書館要充分考慮讀者閱讀需求的全新變化,重視優化、改善讀者的閱讀體驗,積極構建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
信息技術的進步,導致信息量的爆發式增長,對圖書館在保障信息有效查詢與獲取方面的優勢帶來極大的挑戰。目前公共圖書館在向大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存在公共閱讀空間不足、閱讀服務效能低下、用戶滿意度低、用戶流失等多種問題,影響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果。因此,在大數據環境下,公共圖書館要積極謀劃、主動推進,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有效收集、匯總讀者的實際需要,重視改善大眾的閱讀體驗,打造智能化、個性化的智慧服務模式具有重要意義[1]。
智慧圖書館是智慧技術、智慧館員、智慧協同的結合體,其服務平臺將傳感器、物聯網融入圖書館管理體系,將圖書館管理作為可調控、可感知的運行系統,通過對服務對象進行全面、透徹的感知,從而提供智慧化閱讀服務,實現圖書館的智慧化管理。智慧圖書館作為一種全新的公共圖書館建設形態,打破了讀者與圖書館、不同圖書館之間的界限,通過發揮智慧圖書館的整體優勢,為讀者提供了便捷化、智能化服務,為高效利用數字信息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延伸平臺,形成了全新的、完善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2]。
智慧圖書館順應了圖書館新的發展形態,迎合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的新要求,大大優化了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在持續改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通過構建廣泛覆蓋的智慧圖書館,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深度挖掘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為提高大眾的公共文化素養奠定了重要基礎[3]。
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是全新的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環境,是公共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方式,也是目前推進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的重要切入點。吳江圖書館結合現代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趨勢,積極融入“智慧吳江”平臺,充分發揮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優勢,成功打造了“智慧圖書館之城”項目。該平臺以讀者獲取信息方式、閱讀習慣為基礎,整合圖書館現有的“一卡通”通借通還、文化共享等優勢資源,通過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為廣大讀者提供智能化服務,形成了全面覆蓋吳江的閱讀服務網絡,充分適應了讀者全新的閱讀方式和個性化閱讀需要,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吳江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在物聯網成熟發展、智慧化設備普及以及大數據廣泛應用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智慧圖書館發展建設的主要動力[4]。為此,吳江圖書館結合“智慧城市”建設,發揮總分館制和數字圖書館的基礎優勢,整合閱讀資源,優化文化服務形式,構建了數字化、智能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吳江圖書館適應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的多樣化需求。
“智慧圖書館之城”項目是吳江圖書館數字化、智能化服務的重要成果,是將智慧理念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有效嘗試和積極實踐。以“全媒體數字圖書館”為基礎,結合數字圖書館、電視圖書館和手機圖書館等一系列數字平臺,為吳江讀者打造了一系列“操作極簡,履職卓越”的移動閱讀資源。隨著現代公共圖書館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吳江圖書館以總館為基礎,積極開展鄉鎮分館建設,在吳江范圍內建成了30 余家圖書館分館,實現了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全面覆蓋。為延伸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和領域,吳江圖書館將農家書屋、鄉村圖書室和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等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進行資源整合,形成了新的公共信息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了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目前,吳江圖書館形成了以區館為核心,包含鄉鎮分館、農村服務點的總分館體系,實現了公共閱讀資源的全面整合,大大提升了公共閱讀服務效能。“智慧圖書館之城”項目建設還得益于吳江良好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基層服務。憑借全面覆蓋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吳江圖書館將數字閱讀資源、多媒體閱讀資源加以整合,優化優秀文化資源傳播體系,為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構建奠定了良好基礎。
智能化時代,公共圖書館從信息化轉向智能化,讀者、館員和藏書等要素在新的閱讀環節下,被賦予了更豐富、更完善的內涵。通過發揮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平臺優勢,搭建圖書館資源傳播系統,可為讀者提供更加精準的知識服務。吳江圖書館充分利用智慧閱讀技術和設備優勢,整合閱讀信息,構建了“智慧圖書館之城”項目。將信息技術與圖書館資源要素充分結合,優化閱讀資源配置,有效減少了閱讀資源消耗,提升了閱讀資源的有效供給能力。充分發揮物聯網、云計算、RFID圖書自助借還系統等智能技術優勢,為用戶提供了智能借還、24 小時自助服務。借助無線上網設備和多功能讀報機等智能終端,為讀者提供了隨時隨地的便捷閱讀服務,實現了文獻資源的數字化管理。通過資源挖掘、信息互聯,實現了閱讀信息的泛在服務。通過面向社區建設24小時自助圖書館,使用RFID無線射頻技術實現了圖書借還的“自助化”。吳江圖書館將“智慧圖書館”打造成為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服務的新平臺和新陣地。在智能技術助力下,通過豐富優質的閱讀資源,為讀者提供了閱讀過程便捷、閱讀形式生動、閱讀服務深入的智慧服務體系,為公共圖書館開展智慧化服務做出了有效實踐。
海量、優質的閱讀資源是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核心,以智慧供給為切入點,打破傳統公共圖書館資源供給鏈條中的不平衡性,為全民閱讀構建了智慧服務機制[5]。吳江“智慧圖書館之城”是以資源融合為基礎的公共圖書館建設實踐,通過發揮信息融合的基礎優勢,推進公共閱讀服務與圖書館運行系統的深度融合,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廣泛、有效和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和閱讀管理新機制。吳江圖書館與吳江市民卡中心協作,市民持市民卡可以到吳江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各個網點免費借閱圖書,實現了圖書借閱與市民服務的有效對接。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吳江圖書館搭建微信服務平臺,開通了微信在線智能服務,讀者通過關注“悅讀吳江”,就能隨時查閱圖書信息、開展在線數字閱讀,為讀者提供了方便高效、智能便捷的閱讀服務。微信公眾號服務所提供的“獨聯體服務平臺”是一種內容豐富、立體生動的智慧閱讀服務,使用二維碼技術在手機終端上形成包含讀者信息的借書證,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借閱圖書,既方便了讀者借閱,也減輕了圖書館的圖書借閱管理負擔。吳江圖書館還開發了圖書館手機APP,讀者通過下載APP,就可以借助移動閱讀終端,享受圖書借閱、參考咨詢等多樣功能服務。在智能技術推動下,吳江“智慧圖書館之城”成為優質閱讀資源的融合平臺,大大提高了閱讀服務的質量。
在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吳江圖書館以用戶多元化閱讀需求為基礎,積極構建全面延伸和全領域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智慧圖書館之城”項目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為依托,積極向廣大農村社區延伸,以技術優勢彌補了閱讀資源分布不均的客觀不足,適應了用戶多樣化的閱讀需求。人本精神是吳江圖書館“智慧圖書館之城”項目的精髓,該平臺從技術應用到服務項目設計,均以讀者需要為基礎,旨在為用戶提供廣泛覆蓋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吳江圖書館通過實施“智慧閱讀推廣人”制度,與高校及其他機構進行協作,開展數字文化及數字資源使用培訓工作,通過培訓掌握計算機技能的智慧閱讀推廣人,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在服務方面,吳江圖書館通過拓展閱讀服務功能,使市民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獲取信息服務、電子閱讀和信息查詢,實現了服務領域的全面升級。吳江圖書館堅持“用戶至上”的理念,在官方網站上,增設了“吳江公交查詢”“商品價格查詢”“居民電費查詢”等便民查詢服務,為用戶提供立體化、多元化的服務。為實現圖書館文獻資源供給與讀者需求的精準對接,通過平臺實現了“你點書我買單”,讀者通過線上推薦來選擇數字資源,真正實現了數字文化資源的“按需采購”。通過在線電子咨詢臺,讀者可以向圖書館咨詢各類問題,為讀者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務。此外,吳江圖書館通過搭建“閱·旅行”平臺、“讀佳少兒”未成年人閱讀推廣專屬平臺、制作“聲音魔法石”故事專輯,為圖書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注入了新的時代力量。
在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積極轉變運行思維,展現“智慧服務”理念,通過充分把握用戶檢索需求和閱讀習慣,提供個性化智能服務,營造良好的閱讀體驗,為智慧圖書館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廣泛應用的環境下,公共圖書館要發揮智能技術的優勢,以智能化設備為終端,以融合互動、可視化的智能數據平臺為基礎,為大眾構建內容豐富、及時便捷的智慧化服務場景[6]。首先,研究閱讀服務體系內不同對象的關聯規則和發展趨勢,發揮人工智能的自主學習能力,為讀者提供有自我修復能力的個性化服務。通過發揮智能感應技術的優勢,實現人與物、資源之間的有效連接。其次,充分發揮智能技術優勢,營造智慧服務場景。將讀者的興趣愛好、閱讀習慣和閱讀需求統一存儲至讀者證的射頻信息內,讀者進入圖書館后,感應設備即可獲取讀者信息,通過微信、APP 和短信等多種信息推送方式向讀者提供各類信息服務。讀者在查詢相關館藏資源時,通過RFID 定位技術,能夠及時查詢圖書所在位置,大大提高文獻檢索和借閱效率。以虛擬化技術為依托,積極建設圖書館“云平臺”,為讀者提供云端服務場景,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高效整合與科學應用。通過建設參與式、協作交互的云檢索平臺,優化圖書館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功能,滿足了讀者泛在信息資源檢索的需求,為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服務奠定了基礎。借助遠程訪問系統,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在線”享用圖書館提供的服務。
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是開放互聯、具有擴展性的系統化平臺,是提供多種服務形態的云服務平臺。第一,平臺再定位。通過發揮智能技術的優勢,為讀者提供了高質量的文獻借閱、圖書檢索、知識傳播等服務,使公共圖書館成為知識服務、信息資源保障和互動共享中心[7]。第二,平臺體量再升級。通過以人與物的互聯,為讀者提供“人本”“智能”的智慧化閱讀服務,使圖書館實現從傳統的“單體館”服務向新的“集群式”服務升級,構建功能完善的智能服務平臺。第三,平臺外延再拓展。通過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完善平臺服務內容,推進業務融合、重構服務流程,塑造“大圖書館”智慧服務格局,為讀者參與閱讀以及圖書館開展多元服務提供了新的互動模式和智能化平臺。
在物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以智能化設備為依托,通過聚焦用戶智慧化閱讀需求,形成了人書相聯、書書相聯的全新智慧服務機制。第一,通過知識整合,提升圖書館智慧服務能力。利用相關感應設備對讀者的閱讀需求和背景進行分析,為讀者提供完善、個性化的“一對一”閱讀服務。可為讀者提供個性定制、協同共享、知識獲取和多元泛在的深層次智慧服務,有效培養用戶駕馭、應用、創造知識的能力,實現智慧創新的預期服務目標。第二,將智慧化管理與人性化服務相融合,發揮智能技術的交互性、創新性和感知性等優勢,為用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內容,最大程度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在向讀者提供智慧閱讀服務時,熟練掌握和使用信息技術和智能化設備,形成主動創新的積極意識和“讀者為本”的服務意識,提升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效能[8]。第三,堅持以讀者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網絡全面覆蓋為基礎,重視讀者互動,構建圖書館智能化服務平臺,為大眾提供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形成精準供給、及時反饋的全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隨著智能技術應用日益成熟,公共圖書館要堅持回歸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宗旨,發揮人工智能的驅動優勢,重塑服務流程,提高圖書館服務效能。首先,要對用戶檢索流程進行優化。通過對用戶的檢索行為、偏好習慣進行記錄、分析和識別,結合用戶的使用反饋,不斷優化檢索流程,提高用戶檢索的便捷性。其次,要挖掘用戶偏好,優化服務內容。借助挖掘算法對用戶的閱讀習慣、興趣愛好等數據信息進行智慧挖掘,通過深度挖掘讀者個性化閱讀偏好和互動規律,構建讀者知識圖譜,實現精準、個性化定制服務。再次,要發揮技術優勢,構建主動智能服務。智慧圖書館所提供的閱讀推薦不同于傳統推薦服務,通過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資源獲取、整合等環節的優勢,融入讀者興趣和行為特征,形成主動、智能的閱讀推薦模式。最后,發揮技術優勢,實現實時評價、及時反饋。通過構建移動智能平臺,開發實時評價反饋機制,使用戶及時反饋個人體驗,切實提升用戶的使用滿意度[9]。
現代信息技術和媒體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圖書館要充分結合大眾獲取信息的智慧化方式,積極推進自身發展形態轉向升級,確保智慧圖書館在城鄉廣泛、有效覆蓋,切實滿足大眾智能化、個性化閱讀需求,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未來的公共圖書館必然向智慧圖書館發展。因此,將智能技術、智慧服務相互融合,構建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為大眾提供智慧化服務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建設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