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元
(山東交通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206)
以高素質技術技能航運人才培養為目標,課程資源按照“顆粒化資源、系統化設計、結構化課程”的組織建構邏輯[1],通過將典型設備置于系統中全面闡述設備與系統的操作與維護,遵循海船輪機員崗位能力遞進規律,分層次、分類型開發課程資源。通過完成任務訓練以及拓展學習訓練,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開拓進取、團結協作、安全作業的職業素養,錘煉艱苦奮斗、工匠精神,實現勝任現代船舶機電一體化、大型化、科技化特點的多功能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需求。
成立院系和專業二級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負責對課程的建設指導、檢查和申報驗收工作,確保課程建設質量。
制定目標與計劃(Plan),組織實施(Do),對建設過程中關鍵點和最終結果進行檢查(Check),糾正偏差,制定下一輪計劃(Action),形成有效的課程診斷機制。
落實學院“雙向任職,定期交流”的師資培養制度。加強與校企合作中各船公司的合作,為教師上船實踐鍛煉創造條件,豐富師資隊伍的輪機職業背景和國際化視野。圍繞課程建設目標,多渠道、多層次地加強教師專業技術和技能培訓,打造結構化的教學團隊,健全和完善校企雙向頂崗制度,聘用精通海上業務、具有豐富航運公司管理經驗兼具國際化視野的資深高級專家駐校,作為專業發展顧問,指導專業建設。建立教師培養與課程改革的相關激勵機制與考核評價機制,全面提升雙師素質。
設立課程建設專項經費,為課程建設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聘請專家開展“航海文化教育講堂”把師德師風建設列入教師的崗位責任制,定期檢查和考核,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加強校內實踐教學設施設備建設,完善課程技能工位,系統開發集綜合性、仿真性、生產性于一體的實驗實訓室,推進教學做一體化的課堂教學組織與實施;校外對接高新技術產業相關的企業崗位,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課證融通培養[2]。
課程資源按照“顆粒化資源、系統化設計、結構化課程”建構邏輯,通過輪機員崗位管理全面闡述設備的操作與維護,掌握輪機值班、船上有效溝通交流、船舶輔機操作、油水系統日常操作等任務要求,通過以書面和口語形式熟練使用英語。在應急情況下,能將所有系統由遙控/自動轉換為手動控制,對輪機設備運行參數、性能進行分析與記錄,從而掌握泵和管系的操作性能及其控制系統技能,遵循海船輪機員崗位能力遞進規律。
豐富課程資源,將實踐教學分為基本技能訓練模塊、模擬操作訓練模塊、上船實習訓練模塊,包括課程資源、行業規范、專業標準、視頻庫、動畫庫、虛擬資源等方面。
(1)行業規范:包括《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STCW公約)等公約法規,《海船船員適任考試和發證規則》、《海船船員培訓合格證書簽發管理辦法》《海船船員適任考試和評估大綱》及《船員培訓管理規則》等國內法規。
(2)專業標準:包括輪機工程技術專業輪機員崗位適任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職能模塊)標準、海事師資任職資格標準和設施設備配備標準、學生適任評估考核標準、船員職務晉升標準。
(3)實船資料:船公司實船設備說明書、設備操作規程、設備維護保養手冊;船舶營運各種應急預案;船公司及船舶安全管理體系(SMS)文件、港口國檢查(PSC)、開航前檢查、加裝燃油等相關船舶各種營運作業文件。
(4)圖片資源:各船舶類型、機艙全貌或局部、主輔動力設備系統布置、輪機員工作與生活、設備日常維護保養、實船柴油機吊缸等維修圖片;校內實訓設施設備、周邊修造船廠相關圖片等。
(5)視頻音頻:依據輪機職務四個功能模塊,通過教師上船等途徑分類搜集合作船公司實船設備操作、設備維修保養、輪機員機艙值班以及各種應急預案演練等視頻;以校內完善的輪機實踐教學設施設備為載體,課程為單元,制作符合教學認知規律的系列教學片。
(6)動畫資源:將輪機設備的工作原理、復雜內部結構或設備操作情境制作成動畫,使原理直觀、內部結構外顯、操作可視。
(7)行(企)業網站:國際海事組織(IMO)、國內外知名船公司、船級社、海事局、同類院校網站鏈接。
將船員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公共基礎課、素質教育課和職業素養課組成的綜合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最終構建形成基于船員綜合素質、專業知識和職業專項技能的三條主線,同時兼顧從船員崗位支持級、操作級到管理級的三級崗位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依托數字化校園,建立泛在學習平臺,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該課程[3],數字化資源體系不是封閉的,老師和學生們可以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建設,涵蓋教學大綱、課程導學、教學日歷、評價方式、各情境和單元情境概要、情境導學、授課教案、授課錄像、課件、習題、單元測試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案例、典型問題、圖片資料、動畫資料、過程考核表等。
校內實訓基地建成集模擬、仿真、實際操作,融教學、社會服務、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開發功能于一體的國際化開放式的輪機工程技術實訓基地,滿足課程開發需要。根據國家海船船員適任標準制定課程教學標準;基于船舶輔機不同設備的操作管理,編制項目課程整體設計、單元設計;編寫教材。引入行業企業標準,參照國際化船員職業資格要求,融入輪機員崗位職業規范,在利用實訓室大型船舶實訓設備講解的同時,高度重視虛擬現實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4],使該課程更加生動逼真,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方便地觀察到實船設備的運行過程。
引入社會評價機制,專業核心課程全部實行校內考核和社會考核相結合的“雙考制”。學生除參加學期末的課程考試外,由學院組織學生按教學進程,參加海事局組織的船員適任證書考試和技能評估,并以海事局考試中心的考試和評估成績作為對學生的社會評價結果。改革校內考核形式,建設輪機工程技術專業核心課程電子題庫,引入計算機自主閱卷系統,實現教考分離。以學生為中心,質量監控貫穿于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執行、教學資源的配備使用、教學管理制度執行、頂崗實習運行管理和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與評價等所有環節,使船員教育培訓全過程可監控、人才培養質量全周期可追溯。
根據三管輪實船工作過程與工作情境,改變傳統授課內容的組織與順序,以三管輪日常維護保養工作過程為主線,通過設計一系列“模塊”和“項目”,完成與實船工作過程相同的一系列工作任務,使教與學有載體。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同時培養職業認同感,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針對網絡交流平等、互動的特點,構建起“教師引導、海事專家引領、知行合一”的育人新機制,將具有航海文化色彩的產品嵌入到死板的專業課程中,提高了船舶輔機課程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