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李 勇,柏 松
(1.東營職業學院 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山東 東營 257091;2.東營市第一中學 物理教研室,山東 東營 257091)
區域經濟發展為人才搭建了廣闊的發展平臺,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作為以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己任的高等教育類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已成為高職教育的生命線[1]。以服務地方、服務基層、服務一線為己任的高職院校,如何瞄準市場,研究市場,適應市場,占領市場,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加強以零距離對接產業鏈、崗位群為核心的專業群建設,實現高職教育零距離對接產業經濟已成為高職教育的現實需求。職業教育發展應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完善教育資源布局,加快人才培養結構調整,創新教育組織形態,促進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2]。
全國1800多所化工企業中,山東省占近180所,占全國1/10,2016年按照主營收入排名的化工企業500強名單中,山東省占了五分之一的數量,光是東營市就有22家企業入圍。
2017年9月3日,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的文件稱,全國70%以上的獨立煉油廠在山東省,其中大部分都是私人運營。山東煉化產能占全國地煉總產能七成以上[3]。
2009 年11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東營市作為規劃實施的核心區域全部列入規劃實施范圍[4]。2011年1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規劃主體區范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山東省其他地區作為規劃聯動區2012年,東營市GDP突破3000億元大關,人均GDP14.74萬元,位居全省第一[5]。東營市經過多年努力,培植起了石油化工及鹽化工、橡膠輪胎及汽車配件、有色金屬、石油裝備四大產業集群。其中前三個都與化工息息相關,即東營的產業特點是化工產業群或化工相關產業群。東營石油煉化能力達到6900萬噸,是全國地煉能力最大的地級市;子午線輪胎產能1.68億條,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在橡膠輪胎產業上,東營著力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7家輪胎企業入圍全球輪胎75強[6]。
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區域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前沿城市,是國家級臨港石化產業基地,在山東省首批24家化工園區中東營市占有3家。石化產業是東營市支柱產業占工業經濟總量的49%,煉化企業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8000余萬噸/年,占山東省的40%,占全國的1/10,居全省第一位[7]。
2016年東營市13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這13家企業是:山東大王集團有限公司、華泰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大海集團有限公司、萬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利華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海科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科達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天信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金嶺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勝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營方圓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東營魯方金屬材料有限公司、富海集團有限公司,分列第126、227、230、239、267、280、300、341、369、371、423、428、496位。具體13家企業主流產品是化工產品的是大王、華泰、大海、萬達、利華益、海科、金嶺、勝通、富海等8家;主流產品是有色金屬的是天信、方圓、魯方等4家,只有1家是經營路橋建設的科達公司與化工相關度低[8]。
“麥可思”數據(北京)有限公司的“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半年后跟蹤測量評估”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石油化工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逐年提升,近三年石油化工專業群為社會輸送的2000余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中92.27%的畢業生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3.01%的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
通過近三年畢業生跟蹤調查,石油化工專業群學生就業與專業完全相關的占59.32%,較為相關的占23.05%,基本相關的占12.88%。大多數學生從事的是與自己所學專業相近的工作。
石油化工專業群畢業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近幾年,在富海集團、萬華化學集團、中國萬達集團、山東利華益集團、山東新發藥業等全國著名企業就業的石化畢業生分別達到30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7-8萬元。
化工技術品牌專業群所包含的四個專業中,石油化工技術專業非最多,共567人,占73.83%;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數也較多,共181人,占23.57%。化工技術品牌專業群2016 屆各專業近五年就業率變化情況,四個專業就業率都在95%以上。
根據《山東省教育廳 山東省財政廳關于實施高等職業學校品牌專業群建設項目的通知魯教職發〔2013〕7號》我校積極申報了化工技術品牌專業群項目建設,并獲立項。借品牌專業群建設這一機遇,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特此展開對我校化工專業畢業生的調研。以便了解在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問題,通過對有關數據的分析,對本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改革提供科學的建議,使我校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培養出更多社會所需的有用人才,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調研結果如下:
①在校期間最有幫助的知識和能力調查數據顯示,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對其最有幫助的知識和能力主要是從本專業所學的知識和頂崗實習過程中獲取的,比例分別為 38.24%和 26.47%;“社會實踐”選擇人數也較多,比例為 23.53%。
②在學校學習期間最大的收獲調查數據顯示,畢業生認為在校學習期間最大的收獲是獲取了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其次是培養了自己的綜合能力,可見通過對學生的培養讓學生掌握從事化工行業的專業知識、技能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和核心。
③所學專業需要加強的方面
調查數據顯示,畢業生普遍認為實踐環節和專業知識需要加強,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必須要得到市場和用人單位的認可以及社會的認同才能體現,我們應建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和與之對應的實踐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深化實踐教學,進一步鞏固專業教學。
④母校的課程設置是否合理
調查結果顯示50%的學生認為學校的課程設置適應社會需要,合理,但人有5.56%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存在較大問題,需要改進。
⑤在校期間獲得的最有意義的資格證書
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在校學生在校期間考取的證書多樣,,有職業資格證書、駕駛證、獲獎證書、普通話證書、英語等級證書等,還有其他的一些證書。 38.46%的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獲取的最有意義的資格證書為“職業資格證書”,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是職業資格證書是向企業展示自己職業能力的一種方式,也是提高學生技能最直接的方式。
⑥對母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綜合評價
調研結果顯示,在對母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綜合評價中顯示最滿意的方面是“專業教學內容與工作需要的吻合程度”,而滿意度較差的為“教學設施與教學手段”。
①學校的就業工作滿意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對母校就業指導服務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其中,“滿意”占 66.67%;“比較滿意”占 16.67%。
②學校應在哪些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同學認為學校在學生就業時加強“宣傳國家有關畢業生就業的方針政策”,其次要做好“了解畢業生就業意向,進行個體指導”、“開好就業指導課,進行職業生涯輔導”、“更廣泛地向社會宣傳學校,擴大知名度”和“更多地收集和整理用人單位需求信息”。
③工作滿意度的評價
通過對工作滿意度調查,畢業生最為滿意的是“行業前景”,其次是“工作氛圍”和“社會認可度”,對自己的“發展機會”也較有信心。
④對影響就業及職業發展的因素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普遍認為,影響就業及職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是“誠實守信”和“敬業精神”,其次是“執行能力”,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并不是影響職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可見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職工的職業素養,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是我們人才培養努力的方向。
⑤對母校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工作的評價
母校提供的就業服務內容調查結果顯示,學校為畢業生提供的服務內容較多,涵蓋比較全面,其中“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普及程度”、“求職擇業指導開展情況”、“就業信息數量及質量”、“校園招聘活動情況”、“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情況”、“就業手續辦理滿意度”的比例都很高;“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咨詢情況”的比例也較高。
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建立了完備的信息統計和管理制度,實行行業、企業、第三方評估機構共同參與評價機制。形成了對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組織管理、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等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為做好畢業生的動態就業指導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根據畢業生對就業狀況、實訓教學、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效果等一系列反饋意見,樹立“以德為先、服務發展、能力為重、學生為本、創新創業”的發展理念,改進工作思路如下:
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及其內化為人們的良好素質。專業群抓住石化產業結構調整機遇,合作企業參與實訓基地方案設計,校企共同建設職場化的實訓室,實訓室融入企業真實的職業素質、質量和安全生產要求,完善了“六位一體”的開放式實訓基地建設。開發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元到綜合、從模擬到生產、從驗證到應用科研的教學項目,構建了“能力遞進、理實一體、校企雙課堂”的實訓教學體系。有效開展技術服務、師資培訓、技能競賽、技術交流、示范展示等業務,成為全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示范性實訓基地。
堅持立德樹人,立足內涵式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展了以現代學徒制試點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中職、高職、本科貫通的人才培養通道。加強專業與課程建設,培育典型、示范帶動,實施杰出人才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②。
①深化產教融合,構建以現代學徒制為主的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人才培養體系2015年獲批國家級和省級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深化校企合作一體化辦學,建立了“富海班”、“亞通班”、“萬華班”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級,形成了國家、省級、校級相銜接的以現代學徒制為主的 “雙主體”協同育人人才培養體系,與企業建立了聯合培養合作機制,為企業量身培養人才,使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服務學生職業生涯發展。
②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深化課程和教學模式改革
參照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和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指導方案,依據企業崗位標準要求和職業能力培養需要,校企共同制定專業群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采用一體化設計的人才培養形式,完善中高職貫通、高職與本科對口貫通的課程體系,構建實施多樣性、分層級課程體系與課程標準。
把石化行業企業的工藝流程、工作規范、標準、生產組織方式、相關崗位(工種)職責及產業發展趨勢等納入教學內容,融入國家職業標準及行業企業標準,實現崗、證、課相融合。推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教學組織等方面的應用。據化工類專業特點,進行仿真教學,在教學中引入“智能化模擬工廠”,積累典型案例,將化工工藝的運行、操作、控制、典型案例等引入課堂,讓"虛擬生產”進入到課堂中,豐富教學資源。
把文化育人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德厚、責任、奉獻、創新”,“感恩心、愛心、信心、恒心、平常心”等干事創業理念。
聘任(聘用)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作為專業帶頭人,通過頂崗鍛煉、外出培訓、科研開發等,進一步提升了校內專業帶頭人的專業理論水平與專業綜合素養。通過“傳、幫、帶、引”等多種形式,與企業聯合培養了12名專業骨干教師、6名年輕教師,積極引導參與省級、校級精品課程建設、新技術研發、企業員工培訓、編寫高職教材等工作;制定教師培養計劃,引導選派教師參加校內外培訓、進修,所有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10名專業教師到企業兼職或階段性任職。建設期間,聘任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企業專家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兼職教師全面參與專業群建設,在專業建設方向引領、課程體系構建、核心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