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英,曾曉希,李曉娟
(1.湖南工業大學 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2.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與材料工程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為有效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文件相關精神,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系列文件要求,推動我國新理科、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做強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提高普通高校人才培養能力,有效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1-2],2019年4月9日,國家教育部網站公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宣布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雙萬計劃”,并計劃在2019—2021年期間分別建設10000個國家級和10000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雙萬計劃”面向全國各類高校和全部專業,鼓勵分類發展、特色發展。在高校方面,分“賽道”建設;在專業方面,突出示范領跑,建設新理科、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示范性本科專業,引領帶動高校優化專業結構、促進專業建設質量提升,推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3]。
2019年4月29日,湖南省教育廳轉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并對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工作進行了安排,計劃按照教育部規定的限額立項一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分年度做好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推薦工作,指導全省高校加強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努力構建國家、地方、高校三級實施體系;并要求省內各高校根據各自辦學定位與特色優勢,自主制定校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方案并統籌實施。2019年年5月底前,各高校將本年度校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報送至教育廳高教處,我校生物技術專業成功立項湖南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
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式,推動新形勢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建設創新,湖南工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依托“生物醫用納米材料與器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百合種質資源創新與深加工”湖南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名貴花卉分子育種與種質創新”研究所和“分子遺傳育種”院士工作站等專業學科平臺,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的生物科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生物技術專業)為參考依據,努力探索建立一套面向國家、引領湖南省及周邊地區生物相關產業戰略發展趨勢,能滿足不同類型生物企事業單位人才需求的生物技術省級一流本科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體系[5-7]。
在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大背景下,以建設一流本科教育、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按照“夯實基礎、拓寬視野、優化結構、突出特點、強化實踐”的改革思路,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構建辦學特色與社會需求相融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一流本科專業教育的全過程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發展成為教學、科研、生物技術產業及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人才培養和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1.2.1 堅持標準引領,突顯特色
以國家本科專業類質量標準和專業認證、行業認證、國際認證等各類認證為指導,緊扣生物技術專業各類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根據專業特點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緊緊靠攏“新工科”和“新農科”教育的改革創新新形勢,積極發揮我校辦學優勢,確立符合社會和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面向國家及湖南省生物產業戰略發展趨勢、滿足不同生物企業人才需求的省級生物技術一流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凝練和打造專業特色[7]。
1.2.2 堅持學生為本,緊密對接社會和行業需求
突出學生中心,充分尊重學生成長規律,構建基于“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學體系和基于學習成果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全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對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精準定位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根據專業培養要求設計課程體系,為學生選擇專業(或輔修專業)、課程模塊和成才路徑提供充分機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1.2.3 堅持以“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持續改進提升質量
以能力為導向,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積極探索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培養人才的開放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和新工科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強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國家和學校教學工作質量評價和專業評估的結果,結合各類反饋信息,對照目前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問題,持續改進專業培養方案,推動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按照建立的生物技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充分考慮生物技術專業“交叉性”、“前沿性”、“實踐性”和“新穎性”的特點[5],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發展,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設模式,結合湖南工業大學生物技術湖南省級一流本科專業自身發展歷史和特色,向“新農科”和“新醫科”靠攏,設置了生物技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生物技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主要完成了專業介紹、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學制與學位、主干學科與主要課程、畢業合格標準與培養方案附表(包括時間分配表、課程體系結構表、課程體系配置流程圖、課程與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培養方案進程表、集中性實踐課程)七個方面的編制。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自2009年生物技術本科專業依托“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生物醫用納米材料與器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招生至今,我系還努力從高層次人才引進、青年教師深入企業掛職每年1人次、聘請企業工程師作為專/兼職教師等方面加強團隊建設[8]。目前生物技術系有22名專職教師,其中博士21人,碩士1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講師12人,師資力量雄厚且職稱結構及學緣結構合理,科研與教學業績顯著,科教相長。
在課程及教學團隊建設方面,根據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別設置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并在此課程實驗教學基礎上探索開設微生物、發酵和生物分離綜合與創新實驗和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綜合與創新實驗,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融入實踐教學,以創新培養為本的實踐教學創新團隊正在建設中,并建立相應的工作過程管理和質量監督控制體系,根據任課教師的專業、教學特長和科研方向分配任務,有效保障課程及教學團隊建設的持續有效建設。
依據生物技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并按照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加選修課模式建設專業課程。為了更好的適應新形勢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建設,依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9年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社會實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學習《“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認定辦法》,我系開展了一系列的課程規范提高課程質量的活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群,并擇優推薦參評國家級一流課程建設工作,并啟動建設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的建設。
在教學實際過程中,我們推廣引入“雨課堂”輔助教學工具,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雨課堂”公眾號之后加入授課班級,可以實現學生隨時隨地查看相關課件做好提前預習,課堂上還可以與教師進行PPT同步進行學習,并將課堂提問和學生回答做到一對全班同學,學習結束后還可以通過習題模式鞏固知識。此外,“雨課堂”的習題模式和它自帶的統計功能也非常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匿名方式以“報告老師”的形式提出問題和建議,做到讓學生毫無顧慮地與教師進行各種交流。“雨課堂”利用手機與教學結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也讓教師加深了與學生間的互動[9]。
教學質量監督與保障體系主要由教學目標與制度系統、教學運行系統、教學檢查與評估系統和教學信息反饋與調控系統組成。在學校教務處、學院領導、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學院日常教學巡查小組和教務辦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以“新醫科”和“新農科”理念和一流本科專業為目標,動態修訂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定期專題研討本科教學工作,制訂一系列教學規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學運行系統,完善教學檢查與評估系統,健全教學信息反饋與調控系統[7]。采取日常巡視、老師隨機聽課和教學檢查相結合,及時了解和掌握本系教學及教學管理組織情況,保障了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行。課堂巡視小組堅持不定期教學巡視,及時了解教師和學生上課狀態、學生到課情況,與學工管理人員聯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通過狠抓教風和學風,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課堂學習,特別是畢業班學生的到課率明顯上升,將教學巡視結果和學校教學督導團的聽課意見及時反饋,起到提醒、督促和提高的作用。
按照生物技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內專業實驗室和相對穩定的校外特色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在通過獨立專業實驗課程和創新性綜合實訓課程加強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的基礎上,輔以創新講座、科研項目驅動的本科生導師制、學科競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班的方式,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主要依托湖南工業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生物醫用納米材料與器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百合種質資源創新與深加工”湖南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名貴花卉分子育種與種質創新研究所、綠色化學關鍵技術創新團隊和分子遺傳育種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臺,結合教師的國家和省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開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0]、國家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和大學生生物實驗技能競賽等各級別競賽活動或創業活動。在各項競賽活動組織過程中,指導老師組織學生組隊、自主選題,校內實驗室全面對學生開放并協助學生聯系實驗創新單位,并建立相關保障制度充分激發學生的原始創新動力,各參賽隊伍在課余時間認真進行實驗設計,開展實驗研究或野外調查,獲得實驗或調查結果,形成作品,撰寫論文;實現了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相促進、課內與課外相融合、教學與科研一體化多元實踐創新創業培養體系[11]。
為落實“新工科”建設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強化校企聯合培養,開拓就業市場,解決因實習時間短企業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的矛盾,經過與企業的反復溝通、討論,并請示學校教務處和主管領導批準后,在前期多元化的實習就業格局前提下,學院系部之間實行了打破專業和行政班的限制的學生自主選擇制,對大四階段的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教學進行了探索性改革,包含探索性生產實習和探索性校外實踐學習兩個階段,組織了部分學生從暑假開始赴深圳和本市專業對口企業進行了生產實習,滿足了學生對實習和就業的多種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深圳某單位實習的學生中,已經有多位同學與該公司簽訂了三方就業協議。在下一年的生產和畢業實習中,學院和系部將進一步改善優化該實習模式,穩步推進。
近年來,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我系通過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積極開展生物知識競賽以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在導師指導下開展科學創新創業試驗研究或者參加學科競賽的學生日益增多,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2019年學生獲得了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項(其中國家級和省級1項,省級3項),參加并取得各項學科競賽及創新創業大賽獎項13項,其中獲得省級學科競賽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1名,國家級學科競賽二等獎1名,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1名,在《Nanomaterials》等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5篇,在《包裝學報》、《西北農業學報》等中文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企業技術服務1次。
生物技術專業近三年培養畢業生150名,年均就業率達92%以上,50%以上畢業生進入省內外知名企業和研究所從事技術研發工作,2017年18%考取國家或地方公務員,生物技術專業考取研究生比例年均20%以上,2018年錄取率30.43%,2019年錄取率為54.5%,位列全校第一,高出學校平均考研率13.49個百分點,畢業生中多人進入中國科學院和985、211等重點大學深造。
學院就業辦和以副書記為組長的就業質量跟蹤調查小組每年開展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調查,優化《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表》和《畢業生用人單位信息反饋表》,了解畢業生工作現狀和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畢業生的總體評價。反饋結果顯示,畢業生工作狀態良好,上進心強,對自己目前的工作狀態和收入情況較為滿意。用人單位對我專業畢業生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滿意度超過90%,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滿意度達85%,社會責任感強滿意度高達95%,總體滿意度較高。湖南永和陽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部長評價我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高,專業知識扎實,業務接受能力強,能吃苦耐勞,有較好的職業規劃,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成為企業技術骨干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