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純
(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81)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全黨全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力爭做到一個不能少,一項不能缺,一步不能慢。計劃生育,無論作為國策,還是以避孕節育為主要內容的醫療保健服務,對建立和建成小康社會和小康家庭都有密切關系和重要作用。
我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將計劃生育作為國策以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全國少生4億多人,有效遏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十條標準中,有一半的標準是以人口數量做分母的,這些標準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 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000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 000元、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0平方米和每千人醫生數2.8人。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發布的總人口數為13.7億, 2020年預計的我國人口數量約為14億。國務院制定的《“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中顯示的我國2015年的總和生育率為1.5~1.6,預期到2020年為1.8左右,符合為達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 000美元需要將總和生育率控制在1.8的要求。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從總量上控制了人口基數,并持續努力穩定低生育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包括生育、節育、不育三方面的內容。生育是指對有生育意愿夫婦的備孕指導和生育力評估;節育包括避孕和人工終止非意愿妊娠(人工流產);不育是指對不孕不育診斷治療和預防。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所界定的計劃生育除避孕之外,也包括了對不孕不育的診療。國內和國際所賦予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內涵實際就是對想生育的人,幫助其順利懷孕并獲得好的妊娠結局,對不打算生育的人,指導其科學避孕,避免非意愿妊娠,讓婦女實現自由和負責任地決定生育的時間、數量和間隔的生殖權利。長期以來避孕節育一直是我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重點,不僅為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持,更為人們的生殖健康權利和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避孕是指使用手術、藥物、器具等手段,通過對排卵、受精和受精卵著床生理過程的干擾,達到避免妊娠發生的目的。避孕套是問世最早的避孕工具,已有400余年的歷史。用于人體的宮內節育器有120余年的歷史,短效復方口服避孕藥上市有60年。避孕產品問世的重要意義是將性生活與生育之間的聯系做出人為可控的切割,人們可以不再因為擔心難以控制的頻繁懷孕而畏懼、躲避性生活,這些恐懼常常會影響夫妻感情而導致家庭的破裂。為此,國際上將短效復方口服避孕藥譽為20世紀的偉大發明,其重要意義在于將避孕的主動權掌握在女性手中。我國從新中國建立后,支持婦女解放,走出家門接受教育或參加工作。50年代中期,當意識到群眾對避孕節育有需求時,國家及時撤銷了對人工流產、絕育手術、節育用具出售的限制。并開始積極建立避孕產品的生產線,大力開展對口服避孕藥、宮內節育器、外用避孕藥等產品研發。多年來,我國可提供的避孕產品種類豐富,數量充足。不僅如此,早在1964年,國家就建立了計劃生育經費的??钪贫?,對計劃生育手術的費用給予減免。1970年,全國開始實行避孕藥的免費供應,并鼓勵送上門服務。2019年,免費避孕藥具和免費避孕手術一并作為基本避孕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我國還具有系統、廣泛地提供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網絡,不僅包括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還包括村級衛生室,群眾可以就近獲得免費避孕藥具,本區縣可以實施各種避孕節育手術。方便可及和優質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可以保證群眾實現她們的生育權,即人們可負責任地決定生育子女的時間、數量和間隔。生育權、安全性生活的權利及生殖保健服務權,都是人權的組成部分,也是非常敏感和隱私的個人權利。全面小康社會的建立,不僅通過發展經濟,讓每一個主體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而且要讓每一個主體的自由度、權利、人權狀況越來越得到改善。我國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正是通過不斷地改善、提高,春風化雨般地維護群眾的性與生殖健康權利,伴隨著人們、家庭進入小康社會。
“小康”的含義雖在其出處《詩經》的意思是指家庭生活比較寬裕,可以安然度日。但更容易直接聯想到的“小康”必然與健康密不可分。全面小康社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方面的建設,其中社會建設中“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提高群眾健康水平的直接保障,其他四方面的統籌發展也與群眾的健康水平密切相關。在我國,避孕節育屬于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服務對象不僅限于已婚育齡夫婦,也包括已有性生活的青少年人群,不僅限于當地的戶籍人口,也包括流動人口。對于暫時或今后沒有生育計劃的群眾可以在服務提供者的咨詢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情況的避孕方法。近年來,為保證避孕效果,國際和國內一致促進高效避孕方法的使用,高效避孕方法是指每100婦女使用一年避孕失敗所致的妊娠例數低于1的避孕方法,這類避孕方法包括宮內節育器、皮下埋植避孕劑、長效避孕針等長效可逆方法,也包括男女性絕育術。短效復方口服避孕藥如果能做到堅持和正確使用,也能達到高效的作用。在2000年之前,我國育齡婦女的避孕普及率(85%以上)和以宮內節育器和女性絕育為主的長效、高效避孕方法使用率(90%以上)均處于國際的較高水平,得到國際專家的認可。已婚育齡人群的高效避孕,減少了非意愿妊娠的發生,保護了她們的生殖健康。
值得關注的是近些年來,隨生育政策的不斷調整,已婚人群中長效高效避孕方法的使用率明顯降低,未婚人群中不避孕和未使用高效避孕方法的比例高,導致每年的人工流產的數量維持在900萬以上。盡管在我國人工流產服務在衛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門的嚴格監管下合法、安全,但由于手術并發癥難以杜絕,一旦發生,難免會對女性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對今后的生育能力造成傷害。實際生活中,由于多次人工流產后造成的不孕并不罕見,還有些女性,經歷多次人工流產或曾有流產并發癥,即使能夠再次妊娠,但孕期或分娩過程中出現流產、早產、產前或產后出血等不良結局的幾率也會增加。這些傷害的發生,不僅給婦女本身帶來痛苦,就醫所致的經濟、時間、精力、精神負擔,還必然威脅到家庭的和諧和安定。家庭生活不再寬裕,家庭成員焦慮重重,難以安然度日,“小康”何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小康家庭與小康社會相互依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每一個家庭,每一位有避孕需求的個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應該從我做起,科學避孕,避免非意愿妊娠,遠離人工流產,防止過短間隔生育,保護好自己的生育能力,生殖健康,家庭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