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娥 李東雪 袁鵬英 張瑤 向浪
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又稱體外生命支持系統,是指將患者靜脈血引流至體外,經人工肺(氧合器)氧合后再輸回患者動脈或靜脈的中短期心肺輔助治療,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為心肺功能恢復贏得時 間[1~3]。目前ECMO 模式主要有兩種:靜脈-靜脈模式(V-V ECMO),靜脈-動脈模式(V-A ECMO)。V-V ECMO可部分替代肺臟功能;V-A ECMO 不僅可支持肺臟功能,還可替代心臟功能[1]。我科室作為一家兒童專科醫院的重癥監護室,每年要收治眾多的兒童危重癥患者。我科運用ECMO技術救治了11例兒童呼吸和心臟重癥患者,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8年3~12月我科運用ECMO技術救治了11例重癥兒童患者。年齡7個月~9歲;體重7.5~25.0kg;轉機時數125~861h,11例總轉機時數為3 219h。其中燈油中毒、重癥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1例,流行性感冒(B型)、重癥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1例;腺病毒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8例;暴發性心肌炎1例。
1.2 治療方法10例患兒采取V-A 模式,置管位置為頸內靜脈和頸內動脈,1例采取VV-A 模式,置管位置為股動脈、股靜脈和頸內靜脈,均同時提供循環和呼吸支持。置管型號根據患兒的年齡和體重進行選擇,置管均由胸外科醫生完成。
1.3 治療效果11例ECMO 患兒中撤離ECMO 病情好轉后出院7例,死亡4例,死因包括在換管過程中出現空氣栓塞死亡1例,合并顱內出血,家屬放棄治療后死亡2例,因肺部情況無好轉,撤離ECMO 后病情進一步加重死亡1例。
2.1 ECMO管路管理 在置入ECMO 管路后,不管是經頸部置管還是經股置管,首先由外科醫生在導管穿刺皮膚處,對導管進行外科縫線固定并用無菌紗布覆蓋,再用無菌手術膜進行粘貼固定,最后用3M彈力固定膠帶將動靜脈管路在病床上進行二次固定,固定前要留出可供患兒翻身和移動的管路長度。管床護士在患兒身體上做一個標記,比如經頸部置管的可以以外眼角為定位點,和管路之間做一條直線,然后在管路上用記號筆標記一個位置,主管護士每班量取穿刺點至這個標記的長度,并做好記錄,以觀察管路是否發生移位。每次換藥時主管護士要觀察管路置入的深度、置管處縫線是否在位以及置管處皮膚情況[4]。給患兒翻身前要先確認管路的長度,由3 名護士來完成,一人站在頭部扶住ECMO管路,左右兩邊各站一人,由頭位的護士發出翻身指令,3 人同步完成。遵醫囑使用鎮靜劑(咪達唑侖0.1mg·kg-1·h-1)、鎮痛劑(芬太尼2mg·kg-1·min-1)和肌松劑(羅庫溴銨0.6mg·kg-1·h-1)持續靜脈泵入,使患兒處于安睡狀態,減輕患兒的不適感。此外,在征得家屬同意后可以使用約束帶對患兒雙上肢進行保護性約束,以防患兒躁動時將管路拔出。最后,要注意觀察是否出現抖管現象,當管路引流不暢時,會出現抖管現象,此現象可能與患兒血容量不足、管路貼壁或者發生移位、患兒煩躁等有關,一旦發生需及時通知醫生,共同排除原因。本組11例均未發生管路脫出或者移位。
2.2 病情監測按照科室制定的ECMO 參數登記表格,每小時記錄患兒生命體征,設置的氧濃度、氣流量、血流量、轉速、膜后壓力,根據醫囑定時登記APTT 或者ACT值,觀察患兒的意識、瞳孔變化,在置入ECMO 管路前先建立有創血壓監測,實時監測患兒血壓變化。每小時記錄尿量,并觀察顏色和量的變化。當尿量顏色變深,甚至是茶褐色時,警惕溶血的發生,本組有2例發生溶血,均與患兒血容量不足、機器轉數過高有關,當患兒病情好轉,循環穩定,轉數下調時,溶血情況隨之消失。如果患兒出現少尿甚至無尿,要警惕急性腎衰竭,根據病情需要,可聯合CRRT 進行治療。本組共有3例在ECMO 運行期間聯合CRRT 治療,治療時間為48~110h,CRRT 均運轉順利,未出現并發癥。
2.3 氣道護理ECMO治療期間采用保護性肺通氣策略,盡量降低機械通氣參數設置,減少機械性肺損傷和氧中毒的發生[5]。可以根據氣管插管型號選擇合適的密閉式吸痰管進行吸痰,注意觀察痰液顏色、性狀以及量的變化,發生變化時及時與醫生溝通。當痰液粘稠難以吸出時,由主管醫生和護士共同進行開放式吸痰,以保證吸痰效果,減少對患兒的影響。避免將吸痰管插入鼻腔進行吸痰,如果鼻腔內有分泌物,可以將吸引管的前端放在鼻孔處進行吸引,以防吸痰導致鼻黏膜損傷而發生鼻腔出血,不易止血。此外,根據醫囑定時對患兒進行血氣分析檢查,并根據結果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和ECMO 參數。
2.4 基礎護理進行ECMO治療的患兒均存在發生壓瘡的高風險,在ECMO 運行期間應保持床單位的清潔和干燥,本組11例均使用賽膚潤涂抹易受壓部位,如背部、骶尾部、頭枕部、足跟和腳踝,在每天晨間護理后和每次交接班時各涂抹1次。使用防壓瘡墊,在不影響患兒血流動力學穩定及ECMO 血流量的情況下,每2h 進行1次翻身。做好口腔護理,每隔6h 用復方氯己定含漱液對患兒進行口腔清潔,注意動作輕柔,以防口腔黏膜損傷。
2.5 抗凝管理ECMO治療期間通常采用全身肝素化的抗凝方式,進行抗凝治療時,嚴密監測活化凝血時間(ACT)值,以便及時調整肝素用量,預防血栓形成或出血[3]。在ECMO 管路置入后且準備連接到動靜脈回路前,給予患兒一個肝素首劑50U/kg,之后在ECMO 運行期間持續靜脈泵入肝素每小時10~50U/kg,每小時監測ACT值,每4h 監測APTT值,根據檢查結果及時調整肝素用量,使ACT 維持在180~220s,有活動性出血時將ACT 控制在140~ 160s[6]。為了不影響ACT 的結果,均從留置的動脈測壓處抽取標本,采取床邊測定,以便于及時觀察結果。本組11例均發生管路穿刺部位的出血,可能與外科醫生的置管方式有關,其中8例在置管后1 周內均存在出血現象,3例在置管后3d 內存在出血現象,還有1例出現了右側橈動脈置管處的活動性出血,出血量最高達1 000ml/d,采取腎上腺素紗塊加壓止血,凝血酶凍干粉棉球加壓止血,沙袋加壓止血等方式,效果均不好,最后只能拔除動脈留置針,拔除后對穿刺口用無菌紗塊加壓止血30min。所以在ECMO 運行期間,對于患兒凝血功能的控制非常重要。
2.6 預防并發癥進行ECMO治療的患兒,身上留置的管道較多,一般有ECMO 動靜脈管路、氣管導管、中心靜脈置管、動脈置管、胃管、尿管等,有時可能還會有胸腔引流管或者腹腔引流管,做好這些管道的管理對預防感染的發生至關重要[2]。首先應盡量將ECMO 患兒安置在單間病房,在ECMO 置管前清潔人員用2 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對病房的環境進行擦拭消毒,包括天花板、病房墻壁、地板、床邊的各種設備及儀器;其次在ECMO 運行期間,減少人員走動,清潔人員每日用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對床單位進行消毒,病房采用新風系統保持空氣清潔,防止交叉感染;此外ECMO 管路預沖、穿刺置管以及各種有創穿刺操作均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嚴密觀察各穿刺口有無出血或滲血現象,及時更換敷料[7]。
ECMO作為一種較新的輔助技術在國內外迅速發展,促進了急危重癥醫學的發展。ECMO可以提供循環呼吸支持,為肺臟和心臟的恢復爭取時間。但在臨床中應用ECMO治療的患者病情都非常危重,而ECMO 專業技術強,臨床護理難度大,并發癥多,因此在ECMO 運行期間應密切監測各項指標,做好管道的固定與護理,重視并發癥的預防,加強基礎護理及預防感染的發生,是成功應用ECMO治療的關鍵。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不斷地總結護理經驗,以采取更加有效的護理措施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