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美蘭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發,醫療行業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醫療糾紛也成為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近年來,醫療糾紛數量的增多及程度的嚴重性不僅給國家衛生事業發展及改革帶來了挑戰,也給醫療機構的正常運行帶來了困難。目前,我國經濟呈穩步發展態勢,政治和文化結構正在經歷著整體變遷,在這一特定的社會時期,有效的民生、民聲的疏通機制正在日趨完善,但距離百姓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物質和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訴求得不到解決的迫切性仍有一定的時間差異。這樣的問題在醫學領域則以醫療糾紛的形成表現出來。
1.1 公立醫院的定義從公立醫院投資和管理角度來界定,公立醫院是由政府投資設立的,其運營成本納入國家財政預算,向社會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1]。目前在我國,公立醫院已經成為中國醫療衛生系統的主體,其數量占醫院總數的96%,是國家解決人民基本醫療、緩解人民群眾看病難和就醫貴的主體。
1.2 醫療糾紛的定義“糾紛”一詞為復合詞,“糾”為三股的繩索,引申為纏、糾纏;“紛”為旗上的飄帶,引申為沒有固定的說法,對某種事情爭執不休。作為社會學概念的糾紛,《辭海》定義為“紛擾,交錯或雜亂貌”[2]。
作為一類糾紛的指稱,醫療糾紛并沒有一個確切的法律定義,學者們對其含義的理解也沒有得到統一。本研究中的醫療糾紛是指醫院與患者之間對診斷、治療和護理的性質、效果與病情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存在分歧,患方認為不良醫療行為對其健康造成損害,要求追究醫方責任并對損害進行賠償的糾紛。
針對醫療糾紛的解決,我國目前在法律法規上已經進行了很多制度上的設計,但在實際操作中,面對持續增加的醫患矛盾和醫療糾紛,當前的解決方式距醫患雙方所期望的仍有一定差距。
2.1 醫療糾紛解決方式的選擇發生變化北京市某公立醫院醫療糾紛解決情況如下:2008~2010年,醫院平均每年通過協商解決的案例占10.1%,通過行政調解解決的案例占75.8%,通過訴訟解決的案例占14.1%。此三年間,通過行政調解解決醫療糾紛占比最大。2017~2019年,醫院平均每年通過協商解決的案例占72.6%,通過行政調解解決的案例占24.2%,通過訴訟解決的案例占3.2%。此三年間,通過醫療機構自行解決醫療糾紛占比最大。出現以上數據的反差的主要原因為:隨著社會轉型帶來的一系列變革,過去的醫療糾紛多體現在技術失誤或責任差錯上,而這些醫療糾紛的解決多涉及非常專業的醫療知識,需要具有專業能力的中間機構介入解決。而當前公立醫院醫療糾紛已經擴展到與服務態度、藥品、設施設備、醫療救助、醫療幫困、醫院流程等內容相關的更寬泛的層面上,而對這些醫療糾紛的解決基本要靠醫患雙方的溝通。同時,由于部分患者對醫院不信任,但卻對醫生的治療結果期望值過高,公立醫院的醫生對患者進行救治比以往更加謹慎,在整個診療過程中,更加關注診療過程中的證據,這也使訴訟解決醫療糾紛的比例逐年 下降。
2.2 醫療糾紛解決的社會效應被放大公立醫院為國有資產,在某些糾紛案件中,患者因高額賠償要求未得到滿足,或糾紛解決結果未達到患者所期望的目標而反復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上訪、投訴,或是向有關媒體、網絡提供信息將事件升級,甚至采取極端行為聚眾鬧事、傷害醫務人員,惡性傷醫、殺醫事件的發生令人觸目驚心,媒體上不以事實為根據的“標題黨”使得本就脆弱的醫患關系一次又一次被推到社會輿論的前沿,這對社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當前,公立醫院缺乏比較完備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有時會出現社會輿論一邊倒的情況,這實質上助長了有些患方不斷向醫療機構提出苛求,也使醫療行業解決醫療糾紛的常態化工作變為突發事件的應對,給醫療糾紛的公正解決帶來了很大壓力。
2.3 醫療糾紛解決中索賠金額不斷增加近年來,患者維權意識逐步提高,但目前醫療衛生相關法律仍不夠完善,導致醫療糾紛處理的環境十分緊張,以致醫患雙方對于醫療糾紛的處理結果難以達成共識,關系不斷惡化。據權威部門的一組調研資料顯示:所調查的114 家醫院近3年平均發生醫療糾紛66起,打砸醫院事件5.42起,打傷醫師5 人,單起醫療糾紛最高賠付金額92萬元,平均每起醫療糾紛賠付金額10.8萬元,某些通過民事訴訟解決的醫療糾紛賠償案件開出“天文數字”的賠償金額,使醫院背負著沉重的負擔,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擔心出現醫療事故,精神負擔日益加重[3]。
當前,我國公立醫院醫療糾紛呈日益增多的趨勢,醫療糾紛的種類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我國現行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存在時效性、便捷性等不足的缺點,仍不能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進程中醫患對矛盾解決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化解醫患矛盾,有效地解決醫療糾紛,應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切實有效的解決機制。
3.1 逐步完善解決醫療糾紛的法律體系通過對alpha 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以2018年檢索數據為例,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受理醫療糾紛案件共計 12 849件,這個數字比2017年的12 753件有小幅上升,其中醫療過錯責任糾紛12 766件,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糾紛31件,醫療產品責任糾紛52件。這些案件中,進入二審程序的共計2 866件,其中醫療過錯責任糾紛2 854件,醫療產品責任糾紛7件,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糾紛5件。在統計的2 866件二審判決中,醫方敗訴2 237件,占比78%,患方敗訴629件,占比22%。與2017年醫方敗訴率77%、患方敗訴率23%基本相當。2018年還有35件判決醫方給予患方適當補償。我國目前已經制定了一系列解決醫療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侵權責任法》、《執業醫師法》、《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時同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病歷書寫基本規范》、《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等,這對于公平、公正地解決醫療糾紛,確實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均起到了積極的、重要的作用,但仍無法完全滿足現實中醫患雙方對解決醫療糾紛采取法律訴訟的需求,因此,仍需不斷完善。
3.2 聯合使用訴訟與調解兩種機制訴訟與行政調解已經成為公立醫院解決醫療糾紛非常重要的途徑,兩種解決糾紛的方式側重點不同。行政調解多以醫療質量為基礎,法院訴訟則側重于證據,為使二者更好地發揮作用,是否可以嘗試將調解做為訴訟的前置程序。將現有法官主持的調解,由法官和非法官共同主持的調解,建立由法官、法律界專家及醫學專家組成的調解庭,法官只是其中一員,監督整個醫療糾紛調解過程,并不起決定作用。其過程簡潔,不需要遵守一定訴訟程序,且有專業的醫學權威參與,既有利于解決醫療糾紛中專業性問題,也有利于醫療機構和患方認同法院的判決結果。
3.3 建立醫療糾紛解決仲裁制度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醫患雙方在協商中會發生患方將賠償額提高到醫院承受的范圍之外,為保護國有資產,也為公立醫院的名譽考慮,多數醫院在實際操作中基本會與患方進行行政調解和訴訟,免去不必要的麻煩。但是訴訟的使用率較低,說明訴訟解決糾紛的效果與人們對法院審理案件公平性和效率性預期仍有一定偏差,設立醫療糾紛仲裁制度也不失為一種途徑。醫療糾紛仲裁的優勢為程序簡易且靈活。仲裁員以公平、公正為原則,不是僵化地套用法律條文,而是在醫患雙方充分表達后,綜合考慮案情,對醫患雙方所提訴求做適當平衡。同時,聘請醫學權威和資深律師共同組成仲裁評審委員會處理糾紛,其豐富的專業醫學知識可以讓醫方信服,其中立的立場也容易得到患者的認同,對醫療糾紛解決上會更有時效性。
3.4 行政調解引入聽證制度我國1996年3月17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首次在法律中制定了聽證制度,并逐步在我國的其他行政法中引入聽證體系。聽證制度是行政法律的核心,聽證制度是對影響個人的重大利益的行政行為進行聽證。而由衛生行政部門直接對醫療糾紛進行處理,明顯具有行政行為,加上處理結果對醫患雙方的人身權和財產權都有很大的關系,可納入行政聽證范圍。因此,在醫療糾紛行政處理上聽證制度是可操作性很強的嘗試。大多數國家都規定,聽證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將聽證制度引入醫療糾紛解決中來,可以讓衛生行政部門在處理醫療糾紛時接受公民和媒體的監督,能夠有利于樹立公權力的公正,避免社會輿論失實蔓延。
3.5 逐步引入醫療意外險我國的公立醫院基本都會加入醫療責任險,當出現醫療糾紛后由醫療糾紛調解中心介入協助解決問題,可以分擔醫療損害賠償的風險,并使受害人的損失及時得以補償,極大地緩解了醫院對醫療糾紛處理的壓力,是醫療糾紛處理的一種有效途徑。當前,國家同時也鼓勵患者參加醫療意外險,醫療意外險不僅是建立和完善醫療風險分擔的有效機制,也可在更大的范圍內維護患者權益。北京市多家公立醫院已開始對涉及麻醉、手術、母嬰、生育等領域引導患者參加醫療意外險。從某公立醫院2019年2月~2020年1月實施的情況來看,孕產婦參加醫療意外險居多,占60%。我們相信,隨著人們自我權益保障意識的不斷增強和人們對醫療結果期望的提高,醫療意外險的引入將成為醫療糾紛解決的一種有效途徑。
3.6 成立專業的醫患關系協調部門根據公立醫院醫療糾紛解決辦公室的人員介紹,很多醫療糾紛都是可以通過良好的溝通就能夠解決的。患方到醫療糾紛解決部門或者上級行政部門進行的投訴絕大多數并非醫療事故、醫療侵權或醫療質量問題,而是雙方在溝通中言語的沖撞或是診療態度問題。醫院的各部門都有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復雜的糾紛處理使一般工作人員難以完全掌握,醫患關系協調成為醫院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建立專業性的醫療糾紛風險管理團隊并在工作中不斷建立醫療糾紛風險預警和風險管理機制,有利于及時發現并解決醫院管理、醫護工作中可能導致不良事件的問題,提高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不斷降低醫院可能即將面臨的醫療糾紛風險。
目前,應對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和日益增加的醫療糾紛,醫療糾紛的解決已經成為醫學界和法學界共同關注的問題,應當從現行的法律及政策框架內不斷完善醫療糾紛解決途徑,以及時、有效、公平、合理地解決醫療糾紛。公立醫院對復雜多變的醫療風險要時刻樹立憂患意識,要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研究新形勢,科學地預測潛在的風險,健全切實可行的風險防范管理機構,以便從容應對挑戰,實現醫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