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經濟學校 郭萍萍 趙艷
我國在2001年正式提出“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的理念。作為終身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老年教育,隨著我國快速步入老齡社會,其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明顯。職業院校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參與老年教育,既是服務社會的要求,又是自身發展的需求。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19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量的18.1%,這個群體的質量和素質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國家的長治久安都有極其深刻的影響,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力量。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老年群體也在積極接受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能,以期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目前,我國的職業院校,幾乎遍布各縣級及地級市。職業院校有完備的教學設施,專業優良的師資隊伍,系統完整的課程體系,規范的授課方法和手段,豐富的教學資源等。在滿足老年群體的學習需求,為老年群體提供學習支持方面,有相當的力量和優勢。服務地方,服務老年群體,理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職業院校的責任所在。
近年來,職業院校面臨學生就業壓力大、生源不足、生源質量嚴重下降等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職業院校探索發展途徑,比如“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校校合作”等,以期突破困局,轉型升級,使學校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在終身學習理念下,每個人都是學習者”。而人數眾多的老年群體就是一個龐大的潛在的學習群體,當現有的針對老年人的學習資源不能滿足要求時,職業學院的參與既能利用自身優勢服務社會,又能拓展學校功能,促進學校發展。
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座談的結果分析發現,老年人普遍具有學習的愿望。職業院校的教育資源,便可充分發揮其作用。另外這些老年人不管是居于農村還是城市,都是從計劃經濟時代過來的,所以對定點、有組織地學習高度認可,這種認識更有利于職業院校開展工作,滿足老年人的學習要求。
老年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盡量滿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的學習要求。
目前,老年人學習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正規學習,即老年人進入老年大學就讀。二是參加社區或街道組織的有關學習,這類學習多數采用講座形式,且偏重于老年健康保健,雖有實效,但獲取信息有局限。三是自我學習,即自發地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進行學習。但這種學習要求學習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具有主動學習的意愿,還要求學習者有較強的自律性,否則可能是“一曝十寒”。職業院校應該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對學習意愿、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場地、考查學習效果的方式等做扎實的市場調研。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資源,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因地制宜,探索雙贏的辦學模式。同時要加強宣傳力度,轉變觀念,從“人過三十不學藝”到“老驥伏櫪”,切實踐行“活到老學到老”。
2.2.1 堅持辦學方式的多元化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部分老年人錯失了進高校學習深造的機會,如果職業院校針對老年人設置相應專業,修滿一定的學分,便可給予其相應的學歷,讓老年人既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又能繼續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雖說老年人在形式上退出了原來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但多年來形成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集中有組織地學習是他們的首選。在學習內容上,側重點又有所不同,有的老人側重修身養性,強身健體;有的老年人則希望學習實用的東西。所以堅持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重,堅持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并行,堅持娛樂休閑和實踐應用相結合,多措并舉。
2.2.2 建立系統完整的老年教育課程體系
職業院校應根據老年人的學習需求,確定培養目標,開設課程,選用或編寫實用性強的教材,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明確集中學習的時長,分散學習的標準,學習的場地。建立健全有效的學習考核制度。這樣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有計劃,有實施,有考核。有所學,有所得,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學習,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2.2.3 職業院校要加大涉老專業人才的培養
職業院校參與老年教育,首先要轉變觀念,由針對青少年的教育延伸到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中,并提供相應的配套支持。第二,院校應為教師教學思路的轉變和老年教育技能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培訓和技術支持。第三,當前老年教育主要由老年大學、社區街道等來進行,而這種學習模式還將持續且發揮重要作用。老年教育的教師往往是從老同志中聘請有專業特長的、熱心于老年教育事業的人擔任。隨著科技的進步,學習手段的多樣性,老年教育需求的多元化,老年教育越來越需要專業人員,有些職業院校從專業發展的角度開發了諸如老年服務與護理等涉老專業,考慮將涉老專業人員培養成能承擔老年教育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