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學院政法學院 趙亞珠 程明社 李娜
黨的十九大報告闡述了我國當前主要的內部發展矛盾,農村與小城鎮的發展規劃上出現了較為突出的問題,如若不能將相關問題及時解決,可能會造成鄉村小鎮的經濟下滑,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基于鄉村振興的戰略性發展規劃,充分理解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與意義,能夠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升級現代化鄉村發展結構,豐富農民多元化收入體系,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產業的興旺是通過經濟與農業產業的振興實現的,實現農村振興要將農業發展放到首位。居住環境在農村振興進程中會受到生態環境方面的損害,在保證農村經濟進步的同時,應提高對小鎮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盡量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鄉村的振興是建立在科學有效的治理措施上的,鄉村健康發展的首要任務是保證治理方法的貫徹落實,以創建積極有序的生產模式。
結合小鎮的實際發展狀況,對潛在特色產業進行積極開發,針對已有的傳統產業展開綜合性升級,同時積極引入能夠提升小鎮經濟的新興產業,構建科學、豐富的產業系統。考慮到小鎮的特色開發,要結合具備產能價值的文化歷史資源與自然生態資源,針對差異化資源分門別類,實現資源的統一整合。針對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小鎮,應重點打造歷史文化古鎮的標簽,利用真實有效的文物、建筑物及歷史事件,豐富歷史文化小鎮的內容層次;針對自然資源優質的小鎮,應著重打造自然風景區和農業小鎮旅游,并創建相應的特色配置。
利用鄉鎮的資源優勢進行特色發展模式的設計,挖掘并設計具有產業、文化及區位優勢的特色小鎮,基于以上因素的設計,使小鎮定位更加規范與精準;適時跟進當下熱點,了解現階段的旅游需求特點,開發具備產值作用的旅游資源,例如田園文化、民俗文化、禪文化等[2],進一步推進旅游產業模式升級;實現特色小鎮的外部發展,需要加強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流通機制,對城鄉資源展開合理的整合與規劃,因此,在建設特色小鎮項目的進程中,政府的職能部門應積極配合城鄉資源的整合利用,以此達成城鄉經濟的協同發展;對基礎性設施建設工程產生的缺口及時進行填補,通過提高基礎建設水平,滿足大量城市人口在小鎮中的流通,同時有利于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使城鄉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1)結合農村實際發展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特色小鎮設計方案,實現一個定位、一個優化系統、兩個提升及五個要求。一個定位指的是特色小鎮的創建需要結合本體的發展方向與發展重點進行確定,對本體優勢進行準確定位;一個優化體系指的是通過一系列設計對綜合性系統方案進行優化與升級,確保農村振興戰略目標在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中的有效落實;兩個提升表示特色化小鎮關于系統規劃體系與旅游規劃體系這兩方面的提升;五個要求表示的是建設特色化小鎮的過程中,需要著重對產業、環境、體制、文化及基礎設施這五方面進行綜合性審查。
(2)在受到區域范圍的約束時,應對小鎮的發展規模進行前瞻性規劃,采用緊湊式的結構布局,堅持節約用地原則,對小鎮進行綜合化特色建設,避免由于粗放式管理產生的土地浪費情況[3]。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建設人員參考不同產業的分布狀況與產業職能對區域范圍進行合理規劃。
綜上所述,雖然當前城市與鄉村經濟的發展存在一定差距,但國家通過對“三農”問題的綜合考量,制定了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為實現產城鄉經濟建設之間差距的縮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推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處于農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陜西省積極結合自身特色,發揮地理優勢,對具有特色的潛在產業進行發掘,通過振興農村經濟,完善省內整體的城鄉經濟發展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