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革 江玲潔 朱俏俏 楊儲帆 李歡
兩區一縣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生態環境總體良好、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初步構建、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較高,但也存在局部水環境和空氣質量需改善、創新資源分布不均、交通基礎設施需加快提升、公共服務一體化水平待提升等短板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2019年10月下旬,國務院批復同意《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11月1日,滬蘇浙兩省一市召開示范區建設推進大會,標志著示范區建設全面進入施工期。本文從經濟、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交通、公共服務等方面,對示范區范圍內的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以下簡稱“兩區一縣”)發展環境進行比較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青浦、吳江、嘉善兩區一縣位于長三角區域核心位置,行政區域總面積約2300 平方千米,吳江最大,嘉善最小;共有常住人口約353 萬人,吳江最多,嘉善最少;平均人口密度為1554人/平方千米,高于江浙滬兩省一市平均人口密度740人/平方千米。兩區一縣城市化進程相對較快,平均城鎮化率為75.17%,分別高于全國、江浙滬兩省一市平均15.59和3.05個百分點。

表1 2018年兩區一縣區域概況

圖1 2016-2018年兩區一縣GDP及同比增速
經濟發展水平總體相當,增長潛力較大。2018年,青浦GDP為1074.3億元,列上海第三;吳江GDP為1925.03億元,是蘇州除下轄市縣及蘇州工業園區外最強區;嘉善GDP為582.6億元,位列全國百強縣第50位。2018年,青浦、吳江、嘉善GDP 同比增速分別為6.4%、7.0%、8.5%,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青浦比上海低0.2個百分點,吳江和嘉善分別比江蘇、浙江高0.3和1.4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分別為8.8萬元、11.1萬元、11.0萬元,其中青浦和吳江分別比上海、江蘇低4.7 和0.4 萬元,嘉善比浙江高0.3萬元。
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主導產業特色鮮明。兩區一縣產業結構相對穩定。2018年,青浦產業結構呈“三二一”格局,第三產業占比達55.6%,高于全國3.4 個百分點,低于上海14.3 個百分點。吳江和嘉善產業結構呈“二三一”格局,第二產業占比分別高于江蘇、浙江6.8 和13.2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分別低于江蘇、浙江4.5 和13.6 個百分點。兩區一縣產業集群專業化分工格局初步形成。青浦以“三大兩高一特色”產業為主導,是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吳江以絲綢紡織、電子信息千億產業集群和裝備制造、光電纜五百億產業集群為支撐,華為研發中心落戶區內;嘉善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木業紡織為特色,阿里巴巴數字嘉善建設全面啟動。青浦、吳江、嘉善上市企業數分別為23家、16家、6家。

圖2 2018年兩區一縣三次產業結構比例
水域、林木資源較為豐富。兩區一縣水網密布,青浦、吳江、嘉善分別擁有21個、320個和55個自然湖泊,水域面積占比分別為22.1%、22.7%、13.3%,為典型的江南水鄉。2018年,青浦、吳江、嘉善林木覆蓋率分別為16.4%、20.4%和16.1%,三地林木覆蓋占比較為平均。嘉善的水域面積占比和林木覆蓋率較青浦、吳江均偏少。
水環境總體呈改善趨勢。兩區一縣水環境治理效果較為明顯,地表水優良比例上升幅度較大,近三年分別上升了15.8、8.2、14.3 個百分點,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青浦和吳江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嘉善11 個市控以上斷面水質Ⅲ類水斷面占比為72.7%。飲用水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空氣質量穩中向好。兩區一縣空氣質量良好且幾近一致,總體呈改善趨勢。2016-2018年青浦、吳江、嘉善PM2.5平均濃度均逐年下降,分別從54微克/立方米降到42 微克/立方米、45微克/立方米降到40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降到40微克/立方米,與全國水平基本相當。三地空氣質量天數優良比例逐年上升,2018年分別達73.4%、75.0%、78.1%,但均略低于全國平均。
創新平臺契合度高,創新水平仍居洼地。兩區一縣已引進產業契合度較高的創新研究平臺。2018年,青浦在航空、汽車領域依托龍頭企業建成主要創新平臺3個,吳江引進清華大學和東南大學主要創新平臺2個,嘉善引進新能源、機電、信息技術等主要創新平臺4 個。青浦、吳江、嘉善以常住人口計算的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分別為32.8 件、8.7 件、18.5 件,分別高于全國21.3件、低于全國2.8件、高于全國7件,分別低于上海14.7件、低于江蘇17.8件、低于浙江5.1件。兩區一縣創新能力在所屬省市仍屬洼地。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創新資源分布不均。兩區一縣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值占比逐年提高。2018年,青浦、吳江、嘉善分別擁有有效高新技術企業478、488、178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為53.1%、47.7%、43.5%。在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產業產值占比上,嘉善相比而言均存在明顯差距,青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最好,未來兩區一縣在高新技術領域協同創新的空間較大。
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初見成效。兩區一縣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交界位置距離上海市中心60 公里左右、距離蘇州市50公里左右、距離嘉興市60公里左右、距離虹橋交通樞紐約30 分鐘車程。從既有、在建和規劃交通設施數量看,高鐵及城際鐵路6 條、城市軌道3條、高速公路10余條、水運航道近10條。按照“通勤化、網絡化、立體化”要求,初步構建了高鐵、城際鐵路、城市軌道、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和水運港口等協同共進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目前,兩區一縣已開通跨省公交線路23 條,其中5 條線路在兩區一縣之間運營,加之省際間斷頭路加快打通,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格局將進一步完善。

表2 兩區一縣主要創新平臺匯總表
嘉善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亟待“破題”。嘉善縣境內僅有滬杭高鐵通道,公路對外交通僅4 條(G60、S32、G15、G320),高速公路出入口僅有5個,相比青浦、吳江兩地差距較大,交通基礎設施配套較為薄弱。在上海大都市區毗鄰區交通網絡中,公路網密度較低,僅為嘉興市平均密度的80%。處于先行啟動區的西塘、姚莊兩鎮,尚無高等級公路,迫切需要高標準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較高。2018年,兩區一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為52787.3元,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嘉善最高為58470 元,其次是吳江為52592元,青浦最低為47300元;城鄉收入比,青浦和嘉善較低,分別為1.68∶1和1.69∶1,吳江最高為1.98∶1,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兩區一縣按常住人口總數計算的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8萬元/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嘉善人均消費能力居中,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3.9萬元/人,低于青浦的4.7萬元/人,高于吳江的3.1萬元/人,總體人均消費能力較強。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2018年,青浦、吳江教育機構數總體相當,均在200所左右;嘉善教育機構體量最小,僅為86所,不足青浦、吳江的1/2。兩區一縣優質高端教育資源較為不足,僅吳江有普通高等教育學校1所,其他主要是幼兒園、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高中。
醫療資源較為欠缺。2018年,吳江衛生醫療機構數和床位數分別為430家和6276張,青浦分別為376家和2242張,嘉善衛生醫療機構屬僅為184家,約為青浦、吳江的1/2。2016-2018年,兩區一縣平均每千人病床數范圍分別為4.6-4.8張、4.4-4.6張、4.6-6.7張,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下,醫療資源存在明顯短板。
根據以上兩區一縣的經濟、生態、科創、交通、公共服務等方面情況分析,嘉善相對青浦和吳江而言,縣域工業經濟增長強勁,人均收入和消費水平較高,但在創新資源、交通設施和教育醫療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建議嘉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加強。
經濟發展方面。一是保持GDP增速較快的勢頭,突出創新驅動引領和高質量綠色發展,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競爭力。二是著力提升第三產業比重,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等生產型、人力資源等智力(知識)型生產型服務業和醫療健康等公共服務業,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三是提升產業鏈協同創新水平,主動對接青浦高端信息技術、高端智能制造產業,加強與吳江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合作,通過區域協同創新突破傳統產業發展瓶頸。
生態環境方面。一是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主動加強與青浦、吳江的環境污染聯防共治,深入實施“五水共治”,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進一步提升區域水環境和空氣質量。二是保持水域面積占比和林木覆蓋率,筑牢綠色生態本底,著力維護建設世界級湖區的生態環境基礎。
創新能力方面。一是大力引進培育高水平科創平臺,借助上海豐富的創新資源,主動對接青浦、吳江優勢創新資源,加快建設運營嘉善國際創新中心,著力打造科創企業總部集聚區和技術創新高地。二是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加大研發投入,優化創新環境,加強工業設計、產品研發、檢驗檢測、科技服務,提高發明專利擁有量。三是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鼓勵企業自主創新,著力培育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
綜合交通方面。一是構建多層次鐵路軌道交通網絡。加快推進通蘇嘉甬、滬蘇湖鐵路項目,積極爭取嘉善北部設站;謀劃推進滬蘇嘉城際軌道項目,建設連接青浦科創小鎮、吳江高鐵新區、嘉善祥符蕩創新中心的軌道閉環;加快建設滬嘉城際項目,補齊嘉善城際軌道短板。二是推進高密度公路網絡建設。加快實施S36 亭楓高速北延項目,南接S36亭楓高速,跨S12申嘉湖高速公路,北接G50滬渝高速,暢通嘉善內外聯系的高速通道;謀劃實施320國道改擴建項目,規劃建設興善公路北延G318 項目、丁新公路北延G318及丁新公路南延-朱呂公路項目、丁凝公路改擴建項目、姚楊公路項目等4條省道,加密嘉善快速路網,提升公路網絡連通性和設施運載效率。
公共服務方面。一是著力擴大教育機構體量、提升教育服務水平,大力推動知名學校在嘉善設立分校,協調推進長三角地區“雙一流”高校設立附屬學校,積極引進國際教育資源。二是著力豐富醫療資源,加快推進現有醫療機構改擴遷建工程,協調引進上海頂尖醫療服務機構,鼓勵省級三甲醫院管理和技術向嘉善醫療機構輸出。三是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著力提高城鎮化率,增加優質公共產品供給,挖掘消費潛力,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