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倩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江蘇 泰州 225500
感染是全球新生兒死亡第一大原因[1]。早期識別、積極救治感染的新生兒,可以顯著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2]。新生兒感染性疾病在NICU最為常見,包括新生兒肺炎、敗血癥、臍炎、皮膚感染、泌尿道感染、硬腫癥、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化膿性腦膜炎等[3]。本文通過臨床病例分析,探討圍產期高危因素與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發生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NICU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新生兒,隨機抽選出84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兒是否合并感染性疾病來進行分組,分為感染組(40例)和非感染組(44例)。收治的新生兒年齡為生后0-6天,體重2,200-4,100 g,兩組年齡、體重對比沒有顯著差異(P>0.5)。根據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血常規、CRP、血培養、大便培養、尿液培養、腦脊液檢查、全胸片)等結果,確診存在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將收治的84例新生兒臨床資料進行整理,根據是否確診為感染性疾病進行分組,針對是否存在圍產期4個高危因素,如早產、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剖宮產等,對每個新生兒進行統計。
1.3 評價標準 采用自制的記錄表,將兩組患兒的高危因素如早產、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出生窒息等進行分析,對發生感染性疾病的高危因素進行探討。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實驗數據選擇SPSS 22.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收集校正。計量資料(年齡、體重)選擇T值進行檢驗,計數資料(感染、非感染)選擇χ2值進行檢驗,以P<0.05作為數據差異界限,說明統計學差異存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和感染組相比,非感染組患兒存在早產、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剖宮產等比例更低,詳情見表1。
3.1 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特點 由于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分泌型IgA相對缺乏,免疫球蛋白G要在生后3個月才開始合成,容易導致新生兒出現感染性疾病。新生兒皮膚和黏膜抵抗防御能力發育不成熟,一旦皮膚損傷,屏障功能減低,則容易出現感染;新生兒臍帶殘端尚未痊愈,若消毒不嚴格,病原菌容易侵襲進入血液系統生長、繁殖,導致敗血癥。新生兒肺炎、敗血癥、皮膚感染、臍炎等疾病最為常見。新生兒感染性疾病存在早期癥狀不典型、確診困難,一旦發生,則呈現斷崖式進展的特點。導致感染性疾病成為新生兒死亡第一大原因,嚴重威脅新生兒的生命。
3.2 感染性疾病病原體 新生兒感染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原蟲等,細菌仍為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包括大腸埃希菌、B族溶血性鏈球菌等。近年來,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快速發展,低于28周的小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救治水平不斷提高,院內感染發生率明顯提高,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條件致病菌最為多見。

表1 兩組患兒危險因素對比(%)
3.3 并發感染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 圍產醫學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從妊娠確診起對孕婦和胎兒進行監護、預防和治療的科學。由于圍產醫學的不斷重視和發展,近年來國內因感染性疾病而住院的新生兒明顯減少,但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仍是我國的新生兒常見疾病與引起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產患兒免疫力低下,臟器發育不完全,細菌容易侵入皮膚、呼吸道,引起全身感染。胎膜早破超過18 h是引起新生兒早期細菌感染的主要原因,胎膜早破導致細菌通過產道上行感染胎兒。羊水糞污染導致胎兒吸入被污染的羊水,從而引起胎糞吸入肺炎。由于社會和個人的因素,剖宮產率不斷上升,胎兒缺乏陰道分娩過程中的擠壓,肺液不能被迅速清除,容易引起窒息、濕肺、羊水吸入綜合癥等,導致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患病率升高。
綜上所述,對于新生兒期并發感染性疾病的患兒來說,其危險因素主要包含早產、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剖宮產等因素;對孕產婦進行有效的圍產期干預,有助于降低感染性疾病發病率、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