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韓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蘇州九龍醫院血透室,江蘇 蘇州 215028
臨床上尿毒癥是因為各種腎病晚期共有的臨床綜合征,常見臨床現象為代謝性酸中毒,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等,為了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其應用血液透析為常見治療方式,主要是將患者血液經血管通路引入透析機實施物質交換,同時再將凈化后的血液回輸到體內,以實現排除廢物、糾正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的效果,雖然血液透析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但是其卻不能夠代替腎臟完成復雜代謝和內分泌功能,長期的透析會出現多種并發癥,不但應吸納過臨床治療效果,嚴重也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2]。因此,本研究擇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的6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尿毒癥維持性血透患者血栓相關并發癥及血管通路堵塞的預防護理效果。
1.1 臨床資料 擇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的6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樣方法展開臨床分組,其中研究組中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最小年齡59歲,最大年齡82歲,均數(68.2±3.7)歲,患者的透析時間段為0.5年-1年間,平均數(0.53±0.02)年;包含有高血壓患者13例、糖尿病患者13例、梗阻性腎病4例。比照組中34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21例,最小年齡60歲,最大年齡85歲,均數(69.1±4.5)歲,患者的透析時間段為1年-1.5年間,均值(0.68±0.04)年;包含有高血壓患者16例、糖尿病患者1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8例。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可知組件對比沒有任何比較意義,P>0.05,具有同質性。
1.2 方法 比照組中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同時展開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對血管通路實施自我監測。
研究組中給予患者預防護理干預,尤其對血栓性并發癥展開預防,具體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使用導管的患者在每次透析之前,需要仔細評估患者的導管通暢情況,將封管液抽出后并查看是否出現血凝塊,如果發生抽吸不暢現象,則需要用尿激酶加生理鹽水注入進行溶管治療,經過30分鐘之后抽出溶解血凝塊,纖維蛋白等,若是有需要可重復進行;透析結束后,應使用肝素封管液對導管口進行封閉,定期使用尿急酶封管,從而降低血栓發生率。使用內瘺的患者,每次上機前應觸及震顫音,判斷內瘺通暢度,每次完全透析之后,需要按壓穿刺處血管,不能用力過大用時過長,只要壓迫至不出血即可,觀察出凝血情況,及時對綁帶進行松解;可微舉手臂,在冬季需要注意保暖,防止血管痙攣,造成血栓,透析結束坐公共汽車時不可長時間抬舉內瘺側手臂,如有大量出汗或腹瀉時,應及時補充水分,防止血容量不足而導致內瘺堵塞。血透患者上機后需觀察血流量是否充足,如有異常行血管超聲檢查,及時給予干預,防止因局部狹窄而導致血栓風險的增加;內瘺患者每日4-5次的觀察顫音,如有雜音減弱和消失,內瘺側手臂脹痛及時就診;對于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膜損傷及血液粘稠度高的患者而言,其需要酌情給予患者全身抗凝治療,同時在透析間期應囑咐患者對體重進行控制,即每兩次透析之間,患者體重不能超過干體重的5%,防止因為血容量不足,造成低血壓現象。
2.1 分析兩組患者的血栓并發癥情況 分析組血栓并發癥發生例數4例,占比為88.57%,比較組血栓并發癥發生例數13例,占比為38.21%,且比較組數據顯著低于分析組,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2.2 分析臨床生活質量數據變化 分析組中患者的臨床生活質量數據明顯高于比較組的臨床生活質量,且P<0.05,具有臨床可比較性。

表1 分析兩組患者的血栓并發癥情況[n(%)]

表2 分析臨床生活質量數據變化(Mean±SD)
對于尿毒癥的治療而言,血液透析屬于較為安全簡便的血液凈化方法,但是透析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長時間的透析極易引發感染、內漏堵塞等血管通路相關并發癥,不但影響治療效果,也會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3]。
綜上所述,與常規護理干預相比對,其預防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延長血管通路的使用壽命,同時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