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霞
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速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發展,進而導致腦出血臨床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這種疾病在臨床上病情發展速度非常快,有很大幾率在短時間內給患者帶來不可逆的傷害,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間在本院接受腦出血臨床診斷治療的患者中選取46例參與本次研究,并對患者的臨床診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對象中女21例,男25例,年齡53-81歲,平均(66.73±5.16)歲,患病時間在2小時至25小時,平均病程(13.53±2.46)小時,經檢查記錄,患者在入院時舒張壓在100mmHg-170mmHg之間,收縮壓在145mmHg-230mmHg之間。患者的影像資料及一般資料均得到完整保存,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全部研究對象在本院接受治療期間均采用顱腦CT進行顱內情況掃描,CT顱內掃描機管電流控制在200mA、管電壓控制在130kV;層厚、層距均設置為10毫米,全體研究對象從發病到第一次實施顱腦CT檢查的時間應安排在1-3天之內,對患者腦部出血量進行檢測和觀察,并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各項生命指標等及時安排其進行復查,并對每次復查中患者的CT影響情況進行記錄和分析。
1.3 觀察指標 患者出血量不同,致殘率存在差異,對比以下三種情況,出血量小于10毫升;出血量在10-30毫升之間;出血量大于30毫升。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所得各種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n(%)]表示,若所得差異值P小于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對比三個等級的出血量與致殘率之間的聯系,即出血量小于10毫升是致殘率為5.26%;出血量在10-30毫升之間是致殘率為6.67%;出血量大于30毫升時致殘率為41.67%。出血量小于10毫升患者致殘率與10-30毫升對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血量在小于10毫升患者致殘率與大于30毫升對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血量在10-30毫升患者致殘率與大于30毫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不同出血量致殘率對比[n(%)]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進而導致腦出血的臨床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一病癥具有致殘、致死率高的特征。在臨床上腦出血疾病早診斷、早發現、在治療,可以在最自大限度上降低該病癥對患者造成的損傷。
在臨床診療中,若患者的腦出血量較少時,相應的血液進去神經纖維間的量也少,對人體腦組織造成的傷害也相對較小,但是,若患者腦出血量較大時,就會增加其腦組織受壓迫的程度,進而導致患者腦組織產生水腫或受到損傷,進而對腦實質造成嚴重損傷,極大程度上增加了腦出血臨床致殘率。在臨床醫學中,若患者腦出血量在30毫升以上,一般情況下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因此,對出血量進行有效檢查和準確預測,對于臨床治療的方案及時實施和預后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近幾年,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腦出血量診斷的準確率在不斷提高,影響資料已經成為預后和臨床治療方案制定的中藥依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比三個等級的出血量與致殘率之間的聯系,即出血量小于10毫升是致殘率為5.26%;出血量在10-30毫升之間是致殘率為6.67%;出血量大于30毫升時致殘率為41.67%。出血量小于10毫升患者致殘率與10-30毫升對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血量在小于10毫升患者致殘率與大于30毫升對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血量在10-30毫升患者致殘率與大于30毫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患者腦出血診斷過程中加強顱腦CT技術的應用,可以準確診斷出患者腦出血情況,能夠腦出血臨床診療方案制定提供有效依據,具有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