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新疆特派記者 范凌志
將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形容為“強制漢化”“滅絕少數民族語言”,是西方反華媒體污蔑中國治疆政策的慣用說辭。5日,《環球時報》記者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采訪一家課外補習機構時發現,當地學生的“補習熱”與內地無異,除語文外,他們補習英語的積極性也很高。這樣的畫面也擊破西方謠言,該培訓機構負責人買丁江·依力木反問:“我們也在教英語,現在世界上各國人都在學習英語,這難道也是在滅絕自己的語言文化嗎?”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位于祖國最西端,由于兩個小時的實際時差,北京時間早上10時,這里的天才剛剛亮。但這并不影響學生們來到“特肯教育”補習。記者采訪時貿然闖入一間正在上英語課的教室,不過課程并未被打斷。記者看到,在只有不到20平方米的教室里,十幾名學生正跟著少數民族教師復習試題,盡管發音不算特別標準,但師生仍在大聲互動。旁邊教室的學生年紀更小,老師正在耐心教一名小學生“樹林”的寫法。“知識改變命運,勤奮改變成績”“中考倒計時”……每間教室的墻上都貼著勵志口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味道在這里與內地一樣濃烈,不存在“時差”。
買丁江·依力木曾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在教培中心學習,結業后,他跟朋友湊了啟動資金60萬元辦起這所課外補習機構,利用寒暑假、周末為小學、初中學生開展課外補習。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目前機構里的13名教師全都有本科學歷、教師資格證。
回想起當年被極端思想侵蝕的日子,買丁江·依力木仍然感到后悔。上學時,他不跟漢族學生一起吃飯,2012年于喀什大學畢業后,他沒參加任何公職考試,因為受網上流傳的極端視頻影響,當時的他覺得“為政府工作不是合格穆斯林”“不能為非穆斯林異教徒工作,因為掙的任何一分錢都不清真”。“畢業后的那幾年,我在家虛度了四五年的時光。”買丁江說。后來,他的班主任告訴他:“一個男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你要好好思考,你對社會有什么貢獻?”買丁江·依力木說,想了三四天后,他覺得自己不只沒貢獻,還給社會帶來壓力。教培中心的學習讓他徹底與過去決裂。
買丁江·依力木說,補習班正處在快速增長的“青春期”,每天晚上這里都有約150名學生,每月補習費500元,目前租下的11間教室已經不夠用了。補習班主要開設語文、數學和英語課,買丁江·依力木說,這里的孩子成績最差的科目是語文、英語,而語文成績不好又直接影響到其他科目,所以家長們最急于提高語文成績。“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通用語言水平確實需要提高,有的人一句都不會說,這會直接影響當地經濟發展。”
談到西方反華勢力“滅絕民族語言”的污蔑,買丁江·依力木十分憤怒:“真的非常可笑!我們也在教英語,現在世界上各國人都在學習英語,這難道也是在滅絕自己的語言文化嗎?我們是中國人,必須要學好我們的通用語言。另外,我們也要發展。什么同化、滅絕的說法完全是胡扯!”▲
環球時報20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