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民營養老院讓大部分老人無法企及副題:中國各地正修建更多養老中心,但其中許多不盈利且入住率不足北京一家養老照料中心馬路對面,一群老漢正在零下低溫中打牌。與中國許多退休者一樣,他們都住在各自家中,但即使難以自理,也負擔不起養老院的床位。該中心每月收費約5000元。72歲的李建國(音)說,他每月僅有4000元退休金,“這個價格讓我們無法企及。”
這家民營養老院開業8個月后僅4人入住,其他32張床位都閑置著。其管理人員表示,很多人來問,但真正入住的很少。這種空置率并不罕見。針對北京460家養老院開展的調查發現,2/3受訪民營養老院處于虧損狀態,半數床位無人。《金融時報》研究顯示,北京民營養老院的人均月收費,至少比退休人員的人均養老金高出1/5。有學者表示,養老不能被商業化,因為這是人人應享受的社會安全網絡的一部分。
但如今對中國來說,提供社會安全網的成本看似越發昂貴。面對養老挑戰,有關部門的解決方案是讓民營資本填補不足。投資者已蜂擁而入。2018年中國的民營養老院同比增加17%。民營養老服務提供商認為,老年人能通過個人儲蓄或子女資助支付費用,但事實上這二者都不可靠。統計顯示,僅1/3中國老人擁有大筆儲蓄;老年人通常不讓子女幫助,因為后者也在承受從房貸到子女教育等各種經濟負擔。“我兒子仍在艱苦奮斗”,72歲的北京退休老人劉子健(音)說,“我不能要他的錢。”
盡管新的民營養老院不斷冒出,但缺錢狀況正影響需求。在養老金遠低于城市的農村,這種狀況更嚴峻。為解決相關問題,近年來政府提高了對民營養老院的補貼。但大部分民營養老院仍在想方設法找出路。這不僅因為增加的補貼仍不足以彌補虧損,還因為須遵守特定規則才能獲得補貼。比如許多省要求養老院將利潤再投資到主業上,而非為股東分紅。一些民營養老院試圖走“捷徑”。例如某養老院不為護工繳納社保,即便這是法定義務。該院老年患者抱怨,每天10元的菜單主要由土豆和臭烘烘的蔥餡包子組成。81歲的莊村貴(音)說:“若老伴還健在,我才不會來這地方。”▲(作者SunYu,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