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上很多的提法引人關注,預示著接下來經濟工作的重點,比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等。
會上還有一個新提法,即“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這是中央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也是在2015年提出“供給側改革”后,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又一次調整。從表述上來看,一方面將需求側改革與供給側改革并列;另一方面,描述供給側改革時用的是“扭住”,而需求側改革用的是“同時注重”,兩者的主次地位還是略有不同。

2020年11月,隨著“雙十一”的到來,全國各地出現了物流高峰。圖/IC
這一調整的大背景,一方面延續了此前供給側改革的邏輯,但加上了疫情影響這個因素,因為疫情讓原來供給側改革的效果打了折扣,需要通過繼續推動改革恢復平衡;另一方面,又與受疫情影響國內外需求下滑明顯有關。中央此前曾據此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次改革的布局,算是打造“兩個循環”格局的具體舉措。
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供需改革的目標是達至“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一方面要解決“平衡”的問題,這是針對存量部分,主要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另一方面要解決“更高水平”的問題,即需求的增量部分,這主要通過需求側改革實現。
針對存量部分,政治局會議給出了解決的路徑,即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這是供給側改革過去幾年一直在做的事情,但疫情又形成了一些新的堵點、新的短板,以及生產、流通等環節的貫通問題。隨著疫情因素的減退和改革的推進,這些問題料會得到解決。
增量部分則相對棘手,因為要解決一些老生常談但又較難解決的問題。擴大需求主要靠擴大消費,這一方面要增加民眾的收入,讓他們有錢可花;另一方面要提高保障水平,讓他們有錢敢花,不用因擔心后路把錢全部存起來。這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投入,因為這涉及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分利。
除了消費,增量的另一個來源是投資。這個近些年經濟貢獻率不斷下降的因素,在當前的背景下重新被重視。近段時間,從中央到地方均出臺了鼓勵投資的政策,但對民企投資的掣肘還有很多,這也是接下來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