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雄 丁藝斌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不忘初心,銳意進取,率先探索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領頭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賦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歷史使命,既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基于新時代背景下的戰略謀劃,也是對深圳發展的高度認可。
加強區域合作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區域合作意在通過市場化方式,促進區域間要素資源合理、高效流動,實現資源共享,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深圳將繼續順應時代要求,在區域合作領域不斷創新,為全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西方經濟學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移問題做過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較強代表性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研究要素集聚規律的增長極理論,以及研究產業在不同區域間有序轉移的產業梯度轉移理論。這些理論反映了西方主流經濟學對區域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在區域合作中要找準要素集聚背后的客觀規律,充分考慮梯度條件推進產業轉移,形成聯動可持續的區域協調發展局面。
增長極理論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提出。佩魯從受力場的中心確定了“增長極”,并提出“增長極”是經濟空間中在一定時期起支配或推動作用的經濟部門,它并不是一個區位,而是位于經濟空間極點上的一個或一組推進型經濟部門。①褚淑貞、孫春梅:《增長極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綜述》,《現代物業》2011年第1期。增長極理論在應用過程中有四個具體影響效應,即對周邊地區具有極化效應、擴散效應和回流效應以及增長極自身則會產生擁擠效應,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極化效應指的是增長極周邊的生產要素不斷向中心區域集中,使中心區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為增長極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擴散效應指增長極資本、信息、技術、生產要素等向周邊地區擴散,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回流效應與擴散效應相對,主要是指增長極將周邊區域的生產要素大量吸引,削弱了周邊區域自身的要素聚集。擁擠效應則是指經濟在集聚過程中,會帶來城市發展中住房、交通、環境等諸多問題,阻礙進一步發展。①高洪深:《區域經濟學(第四版)》,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58頁。
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在繼承增長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增長極與周邊區域間差異的擴大或者縮小,取決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相對大小。若任由市場力量自由發展,極化效應將會大于擴散效應,引起“累積因果循環”,形成發達地區發展更快、欠發達地區發展更慢的“馬太效應”,地區經濟差距也將進一步增大。②涂人猛:《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企業導報》2014年第22期。該拓展也為增長極理論的正確應用指明了方向,即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同時也需要政府的適當調控,從而將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控制在合理的范圍,正確引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產業梯度轉移理論最早起源于美國學者弗農提出的工業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工業的各部門或工業的各類產品都存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即都會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退四個階段,并且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經濟部門也將經歷興旺、停滯和衰退。同時該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興衰取決于其產業結構的優劣,而產業結構的優劣又取決于區域的經濟部門,尤其是其主導產業部門所處的生命階段。若一個地區的主導產業部門是由處在停滯和衰退階段的部門所組成,則該地區屬于低梯度地區,相反則為高梯度地區。按照該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隨時間推移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傳遞。③顏梁柱、楊明婉:《增長極與梯度轉移理論的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北方經貿》2015年第9期。
按照產業梯度轉移理論,由于地區間接受能力的差異,產業在梯度間的傳遞是有序的。低梯度地區要實現發展,須立足區域優勢條件,重點發展具有較大優勢的初級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源密集型產業,積蓄力量積極承接從高梯度地區淘汰、外溢出來的產業,建立工業化基礎。④高洪深:《區域經濟學(第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24頁。鑒于此,在應用產業梯度轉移理論指導區域經濟合作時,需要厘清當地的產業發展現狀,按照理論規律,有選擇承接轉移產業,充分釋放外溢產業能量。
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以下簡稱“深圳特區建發”)積極開展了國內省、市、區的對外援建、對口幫扶、區域共建工作,已在哈爾濱、河源、汕頭、廣安等地展開區域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一定經驗。
一是推動了合作區域經濟發展。以深圳廣安合作為例,深廣產業園落戶比亞迪、嘉倪電子、盛弘電氣等大型知名企業,實現產值近百億元,逐步形成產業聚集,同時帶動就業6000余人,為廣安市脫貧攻堅樹立了標桿。二是提升了合作區域民生福祉。在區域合作中,通過加大對合作地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民生工程的結對幫扶投入,極大改善了合作地交通服務水平、醫療服務水平、公共管理服務水平。三是打造一批幫扶援建的“深圳品牌”。各區域合作項目以一流的項目建設和重大的產業引進,贏得合作地政府高度肯定,打造幫扶援建品牌。以深哈合作為例,通過對標世界一流園區,打造北方產業標桿,其中園區首個項目——科創總部項目展示中心從打下第一根工程樁到主體結構封頂僅用63天,體現了“深圳速度”。四是拓寬了深圳產業發展空間。隨著深圳經濟的快速發展,深圳企業不斷外溢發展,在哈爾濱、河源、汕尾、廣安等地尋求更加廣闊的市場和產業發展機會,通過區域合作的方式,為企業提供外溢發展空間載體,進而推動深圳市與區域合作地之間實現產業互動,有利于延伸產業鏈、拓寬產業市場,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由于合作兩地在資源稟賦、區位條件、政策傾斜、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差異,往往導致一些區域經濟合作“無疾而終”或難以實現預期目標,通過對深圳特區建發區域經濟合作實踐的匯總和梳理,提出問題和挑戰。
1.合作兩地經濟差異。以深圳與河源區域合作為例,兩地經濟發展差距較大。GDP方面,2019年深圳市GDP為26927.09億元,位列全國第三;河源市為1080.03億元,僅為深圳市的1/27,差距明顯。2019年工業增加值方面,河源市僅為深圳市的1/29。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差距稍小,分別為深圳市的1/7、1/10。
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力認知水平、營商環境等因素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從而導致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區域合作需要兼具一定的幫扶性質,需要實施主體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身到幫扶性工作中,合作實施主體通常只能選擇體量較大的國資企業參與到合作中,無形中阻礙了社會資本參與到區域合作中。另一方面,實施主體自身往往有與經濟發達地區實際情況相適應的項目規劃、開發節奏、招商目標,然而合作地缺乏與之相適應的基礎支撐,區域合作項目難以全面展開。
2.合作兩地市場差異。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相比,由于產業結構以及所處產業鏈位置的不同,導致雙方所面對的市場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以深哈合作為例,深圳市201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0.1:39:60.9,其中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業、物流業、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幅度較高,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格局明顯,因此深圳市在全球范圍內輸出的是研發設計、資金融通、物資流通等服務。哈爾濱市201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10.8:21.5:67.7,其中四大主導產業裝備制造業、食品工業、醫藥工業、石化工業整體的增長幅度較低,僅為1.9%,以傳統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較為明顯。可見,哈爾濱市的產業整體處于產業鏈中下游,以向下游客戶輸送工業產品為主,因此市場主要集中在有需求的特定地區。
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經濟發達地區往往將自身具備外溢條件的產業進行“一刀切”,不加選擇地向欠發達地區進行轉移,忽略了產業的市場適應度。即便是較為低端的產業,若缺乏嚴密的市場調研,和周密的規劃,也難以在合作地打開市場,形成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從而也就難以在合作地培育出“增長極”,帶動合作地區域的整體發展。
3.合作兩地政策差異。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獲得各類政策的扶持,包括管理機制方面,中央政府最大程度將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讓地方政府擁有較大自主決策權,從而使得地方政府能夠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制定政策,從而減少了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讓地方經濟能在遵循市場規律的情況下快速增長。在市場環境的營造方面,通過資金補貼、賦稅減免、口岸開放、基礎設施建設等直接的優惠政策,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各類資本和產業入駐,從而逐漸形成規模效應,實現經濟的增長。
然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缺乏政策優勢,無論是管理機制還是市場環境的營造較發達地區都比較落后,區域經濟合作中所引進的產業,并非能完全按照其在經濟發達地區的既定路徑發展。因此,在合作過程中,若無法為相關的產業培育相同的“政策土壤”,產業也難以按預期順利“扎根”。
4.合作主體差異。區域經濟合作中,經濟發達地區通常以企業為載體,通過企業以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參與到區域經濟合作中。企業通過資金、人員、技術等要素參與到合作項目的開發和運營,以期在項目中獲得收益。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合作中,往往直接通過政府與企業進行對接,其通過出讓土地、制定優惠政策參與到合作中,并讓渡一部分管理權能,與合作企業共同分享項目運營帶來的收益。
在這種合作模式下,由于對接主體性質的差異,必然帶來期望值的差異。一方面,受“晉升錦標賽”等因素的影響,①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經濟研究》2007年第7期。當地政府希望加快開發節奏,讓合作項目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迅速帶動當地GDP、稅收、就業率等一系列指標的增長。另一方面,開發企業希望遵從市場規律,從經濟可行性的角度推進區域合作進程,合理統籌開發節奏,以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在兩種期望值的碰撞中,當地政府由于擁有法律意義上的實際權能,往往能占據主動,而企業雖擁有一定的市場權能,但缺乏相應制度的保護,難以將合作項目嚴格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推進。因此,既助推區域經濟合作事業發展,又給予企業發揮空間,是必須處理好的關鍵問題。
深圳要繼續發揚經濟特區敢為人先、先行先試的特區精神,在區域合作領域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中心城市,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之一,要不斷提高核心區域創新能力,做大做強“增長極”,并充分發揮核心城市作為增長極的輻射力,引導周邊區域在產業布局、城市規劃等方面與核心城市的對接和聯系,形成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圈。同時,加強與省內外其他區域的合作,借鑒吸收先進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積極拓展增長極的支援領域,在傳統資金援助、項目援助的基礎上,加大人才輸出和技術支持,放大增長極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經濟欠發達地區更好承接先進發達地區的產業溢出轉移,打造區域的聯動發展。
經濟欠發達地區要認清經濟技術梯度客觀存在的發展實際,積極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例如通過建立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扶持主導產業集聚發展的產業轉移示范園區,逐步培育產業集群。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區域中心城市可以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擴大輻射能力。同時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以利用其后發優勢,引導產業轉移,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產業梯度轉移,使得區域內各地區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相互補充,相互協作,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在產業結構和產業鏈布局存在較大差異的區域經濟合作中,重點發展薄弱區域的特色產業能夠提升該區域整體實力。
地方政府在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實現良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①杜峰:《我國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山西農經》2018年第21期。一方面,政府適當的調控能夠避免 “增長極”輻射過程中出現“馬太效應”導致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政府的正確引導和激勵也能夠助推轉移產業切實發揮應有的效能。
一是對區域經濟合作的政策支持,特別是增加財政稅收及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優惠力度,鼓勵各類企業參與到區域合作中來,讓企業在區域合作中得到實在的優惠和收益,從而加快各類資本融入區域合作中,推動區域之間的要素流動。二是各級政府研究出臺具體管理條例,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規定區域合作各主體的管理權責范圍、利益分配機制、糾紛處理辦法等,減少合作過程中由于期望不對等、權責不對等引起的沖突和糾紛,推動合作順利展開。三是規范區域經濟合作項目的審批流程,從項目前期規劃、經營主體構成、產業發展可行性、項目發展前景等多方面加大篩選力度,杜絕盲目投資,引導產業轉移方向,打造精品項目切實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四是完善政府服務工作,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做好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構筑區位核心向周邊地區的綜合交通網絡;注重人才引進,簡化人才引進手續,同時周邊地區可以結合產業集群配套為企業培養一批高素質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