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學院汽車工程學院 夏宇敬 張莉 趙仙花
我國擁有兩千多所高校,其中絕大部分高校是歸省級政府管理,即地方高校。2019 年初,教育部發布的《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有關工作情況介紹》中提出將進一步引導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這說明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向內涵建設和質量建設方向發展,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更加貼近社會需要。然而,高校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如何衡量和評價,由誰來進行衡量和評價,以怎樣的標準或指標進行衡量和評價等相關問題,是此類問題研究的關鍵。
一般來講,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要能夠體現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相適應,與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相適應,與高等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相一致;更能體現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及所培養的學生,與國家、社會以及各行各業用人單位等校外多方面需要的適應程度。
在我國,20 世紀80 年代開始就提出并開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評估,目前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評價體系,根據評價主體其主要屬于教育系統的內部評價,主要包括第一方評價體系和第二方評價體系,前者是以高等學校的自身評價為主,屬橫向評價體系;后者是由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組織評價的縱向評價體系,兩種評價均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和匹配,故引入高等教育第三方評價機制已是必然要求。2010 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中提出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開展由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
高等教育第三方評價,是指由獨立于高校和教育管理機構之外的具有教育評估資質的第三方組織和機構對高校教學科研質量、專業課程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診斷性評價的活動。其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可以彌補第一方和第二方評價內部評估模式的缺陷和不足。無論是高校自身還是教育管理部門的評估都屬于教育系統內部的評估,評估過程難免會出現“評估角色重疊”“人才培養微觀層面評價較弱”“評價結果相對隱蔽,不公開”“評價標準無法體現高校教育特色”等情況,同時也缺乏與社會和市場的溝通互動,致使教學質量評估和社會人才需求的不同步。
其次,第三方評價是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和質量建設的必然要求。以往的評價模式更關注的是高校的發展規模和完備度,而內涵建設和質量建設更關注的是質量和層次,顯然傳統的評價模式已經不能趕上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
最后,第三方評價將會對高校的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改進和提升起到積極引導作用。第三方評價機制在對地方應用型高校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遵循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結合社會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質量要求,對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問題做出評價結論,評價結果會向社會公開,一方面高校可以針對評價結果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為社會相關群體提供選擇依據,還可以使社會各界能夠對該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目前,我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的第三方評價機制的建設還處于研究階段,評價體系還不完善,嚴格來講,我國還沒有形成較為科學有效的第三方評價體系。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第三方評價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高等教育評估理念轉變的觀念不強烈,參與不積極。高等教育院校的參與有助于實現第三方評價機制的有效實行,如美國的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日本的日本大學基準協會等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第三方評價機構都是由高校參與的,具有社會性、中立性的特點。
政策保障方面,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評價機制研究起步較晚,機制建設較國外還不夠完善,所以目前尚缺乏較為寬松的社會環境,對社會組織運行的管理政策還比較嚴格,高等教育第三方評價組織的設立門檻較高,第三方社會團體參與評價的積極性不高。現有的少數幾家第三方評價組織也沒有切實發揮好第三方評價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缺乏社會影響力,其對評價結果的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夠。
目前的第三方評價機制明顯缺乏層次性,評價指標的建立不夠科學,缺乏差異性的評價標準。高等教育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對于不同類型的高校,其辦學特色、人才培養類型、質量標準等因素均不同,因此科學的評價就是要結合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專業特色建立適應的評價模式。
關于地方應用型高校第三方評價機制的研究,要從人才培養目標與所設置的人才培養方案的關聯度、專業能力與崗位需求的匹配度、社會及行業對所培養人才的滿意度,以及所評價高校的社會貢獻度等方面選取評價指標,進而構建全面、客觀、公正、多方協同、反饋的第三方評價機制。進而積極引導高校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合理調整專業設置情況,改革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優化教學質量。
首先,要建立科學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研究的關鍵,設計的指標要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應所評價內容。由于我國高校的類型不同、人才培養層次不同,所以確定的指標體系要能夠反映高校的辦學類型和特點,反映不同的培養層次,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選擇指標及判斷指標權重,充分考慮各高校的軟硬件設施和教學情況。評價指標不能是千篇一律統一標準的,雖然指標體系要全面,但不能事無巨細,要有重點,有關鍵,有區分,指標間要有邏輯,確保指標體系的獨立、完整,能夠公正客觀地反映評價對象的總體情況。
其次,要建立多元化、協同化的評價指標體系。高校教學質量的第三方評價機制是吸納多方元素共同參與評價的過程,開展由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評價主體方各有標準和要求,因此要積極協同評價主體和客體雙方,共同設計合理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人才培養方案和產業需求的契合度、人才質量和社會的滿意度等多方面的評價,全面客觀地反映地方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價的第三方和高校在評價機制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最終目的是確保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能適應社會需求、產業發展。
最后,要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學質量第三方評價機制的建立,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使高校的教學方案的設置同人才需求同步,同社會要求同步。因此第三方評價體系要具有及時有效的反饋功能,及時了解高校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科學調整高校的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評價結果的反饋,建立教學管理調控的長效機制,將多元指標的評價匯總分析,指導地方應用型高校的教學管理,進而達到專業設置和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貼近、與行業企業需求貼近的目的,促進地方高校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第三方評價機制的評價指標體系應涉及專業設置與建設、課程設置與建設、教學效果、師資配備與教學管理等多方面內容。
(1)專業設置與建設方面,確定的評價指標要能夠考量專業的設置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是否適應行業需求,以及專業的優勢、特點等情況。
(2)課程的設置與建設方面,要評價本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包括設置的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拓展課、實踐課的情況;評價各課程的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情況,以及課程標準與行業要求的匹配度;評價實踐教學的開展和完成情況。
(3)教學效果方面,主要考察學生經過教學和科研培養后,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和素質水平三方面的情況,要評價所培養學生是否達到培養目標要求,以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應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如學生對通識性知識、專業性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新知識的學習能力,綜合應用情況。學生所具有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職業中的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品格等。
(4)師資配備方面,所設置指標要能夠評價高校教師和硬軟件配備的情況。如專任教師的學歷學位、職稱比例、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科研帶頭人等方面的評價;對于兼職教師也需要選擇客觀的評價指標。學校的資源利用情況包括圖書館資源,校內、校外的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利用情況等方面的評價。
(5)教學管理方面需要考察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的學歷、職稱比例、相關榮譽和獲獎情況等。
(6)除上述內容評價指標,還需要包括對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考核內容,學生參加專業技能競賽情況和獲獎情況,創業大賽方面的參賽情況和獲獎情況等。
除上述內容,還應該納入社會的評價,如學校的招生情況、畢業情況、就業情況、就業質量,行業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情況和社會對學生的好評度等。行業企業主要衡量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情況。社會要評價畢業生進入社會后對社會的貢獻情況,以及評價畢業的知識能力是否適應社會需要、是否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可以說,教學質量第三方評價的評價結論,一方面可以作為高校教學質量的監控反饋,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社會要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高度銜接,引導高校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積極拓展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進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方評價機制是結合了學校內部、社會、行業等多方面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全面客觀,既要反映學校的自身情況,又要體現社會和行業的認可程度,以評促建,切實推進地方應用型高校在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提高,服務地方、服務社會,同時也將進一步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到高校的建設和監督中來。通過第三方評價,可以促進學校和社會等各方的相互溝通和理解,在各方的協同努力之下,地方應用型高校可以準確掌握社會、行業發展動向,使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培養出一大批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