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添添,陳治軍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 廣西 桂林 541001)
腹部手術患者實施術后鎮痛,可促使患者早日下地行走,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加快患者的康復,因此良好的術后鎮痛是必要的,腰方肌阻滯能為腹部手術提供較好的術后鎮痛。筆者將對腰方肌阻滯技術進行一些歸納總結,為腹部手術圍術期鎮痛提供一些依據。
腰方肌屬于背部肌肉,上界通過腱膜纖維附著于第12肋下緣,內側通過小的肌腱附著于L1-L4橫突尖,下界附著于髂腰韌帶和髂嵴內緣,其前方是腰大肌,后方是豎棘肌,外側是腹壁前肌。Willard[2]將胸腰筋膜分為3層:深層位于豎脊肌后方,中層位于豎脊肌和腰方肌之間,淺層位于腰方肌前方,淺層向內與腰大肌筋膜相延續,向外與腹橫筋膜相延續,3層模型目前文獻大多是分:前層,中層,后層。胸腰筋膜從胸椎延續至腰椎,因此局麻藥物可沿著胸腰筋膜擴散至腹橫筋膜,從而為腹部手術圍術期提供良好的鎮痛效果。但目前QLB的機制還不太清楚。
Blanco[1]最先提出了QLB1或外路QLB,是在腰方肌前外側、與腹橫筋膜的交界處注藥。Murouchi等[3]測出QLB1阻滯平面為T7-T12。Parras等[4]測出此入路阻滯平面為T10-L1。QLB2或后路QLB是將局麻藥注射到腰方肌后方的腰筋膜三角,Spence等[5]測出此入路阻滯平面為T7-L1,QLB2將局麻藥注入腹膜內及造成腸損傷的風險相對減少,操作相對更安全[6]。QLB3、前路QLB或經肌肉QLB是將局麻藥注射到腰方肌和腰大肌之間, 可深達胸腰筋膜的前層。Carline等[7]發現QL3阻滯平面為L1-L3神經根分布的區域。QLB的鎮痛效果可以持續24~48 h[8]。也有研究表明,腰方肌阻滯比腹橫肌平面阻滯在腹部手術圍術期鎮痛效果更好、持續時間更長,腰方肌阻滯主要提供軀體鎮痛,但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通過阻滯胸椎旁區域和交感神經而提供內臟痛鎮痛[9-10]。
相關研究表明,成人雙側阻滯每側注射0.375%羅哌卡因20 ml,羅哌卡因的安全劑量總量是150 mg[11]。單側阻滯注射0.5%羅哌卡因30 ml或25 ml[12-13]或0.3%左布比卡因25 ml[14]均安全有效。與其他神經阻滯一樣,局麻藥中加入佐劑(右美托咪定、地塞米松等)可延長腰方肌阻滯的持續時間、增強鎮痛效果[15]。
初步臨床經驗表明,該阻滯可以減輕腹膜內和腹膜后手術的疼痛。當雙側進行時,該阻滯可以減輕下腹部手術后的疼痛。
Okmen[16]納入了60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術前分別行雙側腰方肌阻滯及生理鹽水注射,并同時使用PCIA術后鎮痛。發現對照組的VAS分數高于實驗組;6 h,12 h和24 h曲馬多使用量高于實驗組。可認為后路QLB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減輕疼痛的一種有效的鎮痛方法。
有研究[17]選擇了63例進行開放肝切除患者,隨機分為QLB組和PCIA組。QLB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前超聲引導下前路QLB;PCIA組患者接受連續靜脈鎮痛。術后NRS評分QLB組在不同時間點均明顯低于PCIA組。首先從床上活動,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上,QLB組明顯比PCIA組早。術后自行鎮痛和術后救援止痛劑的使用無顯著差異。得出超聲引導下前路QLB可以明顯減輕術后疼痛,縮短了接受開放的肝切除患者首先從床上活動和肛門腸胃脹氣的時間,促進術后恢復。
Yousef[18]將60例行經腹全子宮切除術的成年女性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實施雙側TAP鎮痛,實驗組行雙側QLB。得出QLB組患者使用芬太尼和嗎啡顯著低于TAP組患者,TAP組的VSA評分顯著高于QLB組,TAP組的術后鎮痛的持續時間比QLB組短,要求鎮痛的患者數量TAP組明顯多于QLB組。從而得出腰方肌阻滯對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后鎮痛有較好的鎮痛效果。
Mieszkowski等[19]納入60例腰麻下剖宮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行雙側QLB1,對照組僅行腰麻,術后48 h嗎啡鎮痛有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嗎啡消耗量較高,對照組VAS評分高于實驗組。得出腰方阻滯可顯著降低術后48 h的嗎啡用量和疼痛程度,同時可作為剖宮產術后鎮痛的一種有效方法。
Kumar等[20]納入了70例行下腹部手術的患者,將他們隨機分組,A組行雙側TAPB,B組行雙側QLB。A組第1次要求鎮痛的時間比B組短,并且總的嗎啡使用劑量A組大于B組;兩組之間的術后鎮痛評分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從而得出QLB與TAPB比較,QLB能明顯改善術后疼痛和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
李剛等[21]選擇6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于全麻誘導后術前行超聲引導下雙側QLB,對照組僅行全身麻醉。得出全麻聯合雙側腰方肌阻滯可明顯減少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阿片類藥物用量,患者術后下地時間明顯提前,術后鎮痛效果滿意,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因此腰方肌阻滯在經腹直腸癌術后鎮痛效果較明顯,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Oksuz[22]研究了53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單側腹股溝疝修補術或睪丸固定術的患兒,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術前行雙側前路QLB,對照組行雙側TAPB。結果術后24 h需要鎮痛的患者數量在QLB組顯著降低。QLB組術后30 min、2、4、6、12和24 h FLACC分數低于TAPB組。QLB組與TAPB組比較,QLB組家長滿意度更高。研究結果表明,患者接受單側腹股溝疝修復或睪丸固定術時,QLB與TAPB相比較,QLB能提供更長和更有效的術后鎮痛效果。
Oksuz[23]選取52例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股溝疝修復和睪丸固定術的患兒,隨機分成兩組。分別行QLB術后鎮痛和骶管麻醉術后鎮痛。QLB組在術后24 h需要止痛藥患者的數量顯著低于骶管麻醉術后鎮痛。術后4、6、12 h FLACC分數QLB組顯著降低。QLB組家長滿意度更高。根據這項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腹股溝疝修復和睪丸固定術的患兒,QLB可以提供更有效的鎮痛。
Aditianingsih等[24]選擇了62例行腹腔鏡下腎切除術的患者,隨機分配接受QLB或連續硬膜外鎮痛。結果顯示腹腔鏡腎切除術中QLB與連續硬膜外鎮痛比較,術后24 h嗎啡使用總劑量無明顯差別,術后平均動脈壓更高,術后疼痛強度相似,QLB有可能作為腹腔鏡下腎切除術的另類疼痛管理。
有研究[25]選擇了60例行腹腔鏡下腎切除術患者,隨機分為QLB組和對照組。所有患者接受超聲引導下QLB,QLB組注入局部麻醉藥,對照組注入生理鹽水。術后所有的患者行自控靜脈鎮痛。結果行腹腔鏡腎切除術的患者在超聲引導下QLB,減少了術后舒芬太尼的用量,救援鎮痛的患者數量較低。因此,對于腹腔鏡腎切除術的患者,QLB是一種有效的鎮痛技術。
綜上所述,腰方肌阻滯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的軀干神經阻滯技術,與TAP阻滯比較,有更好的鎮痛效果、鎮痛持續時間也更長。腰方肌阻滯應用于腹部圍術期鎮痛可減少術中全麻藥用量,可以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圍術期鎮痛。但由于目前不同入路QLB局麻藥擴散機制并不清楚,而局麻藥的擴散最終決定臨床效果,因此QLB的作用機制以及其在圍術期鎮痛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