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苗,楊群英,楊艷婷
(惠州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廣東 惠州 516001)
近年來相關研究人員日益確認了孕產期心理、生理的關聯性[1],普遍認為分娩順利與否不僅與生理因素相關,而且與心理因素亦關系密切[2],丁海燕等[3]研究者指出,負面情緒會對產婦的應對方式及分娩期生物學指標形成不利影響,故針對孕產婦心理健康負面影響因子展開積極控制與改善干預是提升良好妊娠結局獲取率的重要一環[4],孕產期歷時較長,維持孕產婦各個孕產階段的良好心態至關重要[5-6],本研究嘗試采用孕產進程相宜式心理支持對孕產婦實施干預,效果較好?,F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3月建檔于本院圍產門診的48例孕婦為對照組,2018年4~6月圍產門診建檔的48例孕婦設為試驗組。對照組年齡24~33歲,平均(28.26±4.19)歲;孕周36~42周,平均(38.79±2.51)周。試驗組年齡25~35歲,平均(28.75±4.01)歲;孕周36~42周,平均(39.05±2.06)周。兩組孕婦年齡、孕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納入標準:年齡≤40歲,無異常分娩妊娠史,孕周37~42周,知情同意。②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損害,并存慢性急性傳染病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全身性疾病者。
對照組接受孕產期常規心理干預,包括歷次產檢時健康指導、心理問題咨詢,入院后責任護士與助產士口頭心理安撫;試驗組接受孕產進程相宜式心理支持,具體實施方式如下。
1.3.1 孕期心理支持 ①首次產檢心理支持。此期為孕婦首次醫院建檔期,同時亦是孕婦與護理人員的初接觸期,故與此期高度相宜的心理護理重點應為構建了解與互信關系,本項目將對孕婦提供孕期、分娩期、產后的長期心理護理,故初期的關系建立期護理質量至關重要。首次產檢時,護理人員以親切關愛態度、大方從容談吐舉止進行自我介紹與項目介紹,細致化說明研究團隊、目的、計劃與注意事宜,引導孕婦參與個體化護理計劃制定,爭取孕婦對研究方案及研究人員的認同接納,初步構建積極互信關系。②入院待產前孕期心理支持。此期為首次門診產檢后至入院待產之間的時間段,是本項目中時間跨度最長的護理期,此期心理支持重點為增進孕婦孕期保健知識技能,及時解決其伴隨孕期進展所出現的各類心理問題,維護其身心康健狀態,為順利分娩奠定可靠基石。自孕婦孕12周起舉辦孕婦及家屬共享孕期課堂,1次/月,教育內容除常規媽媽課堂所涉及的孕期胎兒及母體生理變化、孕期營養管理、孕期自我保健、孕期情緒管理、孕期緊急事件應對、分娩注意與配合事宜、新生兒喂養哺育、嬰兒生長發育等知識外,新增家屬孕產期支持學習內容,教會家屬如何于孕產期向孕產婦提供高效優質的營養和心理照護支持,如何協助產婦照顧嬰兒;于每次孕期課堂結束后,指導孕婦以焦慮自評量表進行相應自評,評分≥50分者提供一對一心理疏導,效果不佳者及時邀請醫院心理咨詢醫師介入心理護理活動。孕期最后1個月時,每周于固定時間(每周五下午17:00~19:00)行微信在線咨詢答疑1次,及時解除孕婦疑問,提供心理紓解建議。
1.3.2 分娩期心理支持 ①入院待產心理支持。此期為產前等候期,產婦隨時可能面對分娩事件,漫長的孕期后終于臨近分娩,既有對新生兒誕生的幸福期待,又有對產程順利與否、產時疼痛等恐懼擔憂。護理人員引導再次重溫孕晚期分娩知識教育內容,進行產房環境實地觀察,對產時配合技巧進行預演練,以其現時情況客觀分析其順利分娩優勢與可能遭遇的分娩障礙,增進其分娩信心與產時應對能力;進行個性化心理輔導,憂慮較重者以傾聽為主,適時引導其釋放壓力,焦躁者引導開展放松療法,通過音樂療法、閱讀療法等轉移焦躁關注點,恐懼者了解恐懼源并行針對性解除,鼓勵引導恿敢面對分娩。②產程心理支持。此期為身心應激源集中爆發的時期,允許家屬入產房陪伴分娩,鼓勵其自主調適、選用舒適地分娩自由體位,就產程進展情況向產婦及時告知,疼痛耐受差者引導其以產前習得的深呼吸法緩解疼痛,第二產程引導正確呼吸、用力,對其正確配合行為做肯定表揚以增進信心、紓解心理負擔。
1.3.3 產后心理支持 此期為分娩結束至產后42 d時間段,是產后康復與新生兒照護的關鍵期。此期產婦最大的心理困擾集中于母親角色適應困難、新生兒健康狀況、自身無力照顧新生兒(月子期)時家屬能否照顧好嬰兒等,再加上產后性激素、社會角色改變等的影響,極易導致產婦大起大伏情緒波動,甚至罹患產后抑郁。此期一方面強化家屬新生兒照護技能,解除產婦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向家屬做產后抑郁焦慮危害性講解,增強其密切關注產婦情緒狀態的意識,教會其提供高質量產后家庭情感支持的技巧,協助產婦安全渡過產褥期。
①擇取焦慮自評量表對兩組孕產婦行各期負性情緒的評定,含評定條目為20個(均賦以1至4分),50分系焦慮陽性界值,且評定分越高提示該孕產婦焦慮度愈高。②比較兩組觀察樣本的總產程、產后出血量、轉剖宮產率、宮縮乏力率、母乳喂養成功率及產后管理技能掌握率。③自行編制孕產期心理護理滿意度評定問卷,含護理理念、護理內容、護理時機、護理時限與護理效果5個評定次項(均賦以0至10分),分值高低與觀察樣本護理滿意度的高低呈正比。
試驗組孕產婦干預后各期焦慮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后各期焦慮評分比較(分,
試驗組產婦干預后總產程、產后出血量、轉剖宮產率、宮縮乏力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母乳喂養成功率及產后管理技能掌握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效果的比較
試驗組對心理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心理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妊娠分娩屬于強度極高的身心刺激源,孕產婦常伴有程度不等的情緒與生理應激反應[7],處理失當或處理不及時極易受不良妊娠結局所傷,母嬰健康失去保障,產后康復受阻[8]。孕產期情緒管理不佳易致分娩困難、醫學干預與剖宮產比例上升[9]??茖W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在妊娠分娩及產后這一連續性的特殊女性時期極具必要性,是妊娠結局獲改善、母嬰安全獲保障的關鍵所在[10]。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孕產婦負性情緒來源廣泛,且在孕產期不同時段存在較大差異性,初次產檢時,對此后漫長的孕產期忐忑不安,希望得到長期連續性的專業支持,如未獲滿足則焦躁不安加劇,初次產檢后至入院待產前,歷時較長,可能出現各類問題,孕晚期處于分娩結局擔憂與分娩疼痛困擾狀態,希望能及時得到專業幫助、提前獲取分娩應對信息,入院待產時心情復雜,幸福期待與分娩恐懼并存,希望能提前熟悉分娩環境,鞏固產時應對技能,分娩時各類身心應激源達到高峰,對專業支持與家屬支持的訴求亦達到高峰,產后期處于產后康復與新生兒照護適應期,需要醫院專業護理力量的延續支持與家屬的正確有效協助[11]。
本研究針對上述孕產婦在孕產發展進程中的心理情緒動態,設計了孕產進程相宜式心理支持方案,研究結果如表1至表3所示,試驗組孕產婦干預后各期焦慮評分和總產程、產后出血量、轉剖宮產率、宮縮乏力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母乳喂養成功率、產后管理技能掌握率、心理護理滿意度各次項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孕產進程相宜式心理支持,可確保護理對象孕產期各期心理護理需求得到內容強度、頻次均高度相宜的心理支持干預,于初次產檢時致力于良好和諧互信護孕關系的構建,使孕婦在護患初接觸時即獲得長期專業支持的承諾,緩解不安與焦慮,在初次產檢后至入院待產前這一漫長時間段內,提供孕婦與家屬共享教育課堂,在向孕婦進行系統化孕期保健、產時應對教育支持的同時,引導家屬進入孕產期安全健康保障體系,促成孕婦與家屬間的同步學習過程,使二者在此過程中增進理解與配合默契度,降低孕婦妊娠與分娩不確定感,入院待產至分娩這一時間段為時較短,產婦焦慮情緒多于此時達到高峰,護理人員緊緊把握這一關鍵時刻,通過參觀產房環境提早讓孕婦熟悉其分娩環境,通過產時應對的預演練及時完成產時應對技巧的再鞏固干預,使產婦在較高程度上確認自已有能力應對分娩過程,緩解不安恐懼感,分娩期是本項目為時最短的心理支持期,同時亦是心理支持供給強度最高的時期,護理人員通過全程專業陪伴、安排家屬陪產、允許自由體位、客觀產程播報、適時鼓勵引導等方式提供全方位高強度心理支持,護士、產婦、家屬三者協力應對分娩情境,使產婦深感其并非孤身應戰,其特殊敏感關鍵時段的情感訴求均可獲得及時有效應答,增進分娩信心,降低不良心理應激反應,推動產程順利進展,產后期產婦需同時應對自身康復與新生兒照護兩大挑戰,醫院護士的延續關懷與家屬的有效支持必不可缺,護理人員一方面繼續對產婦做出專業指導;另一方面充分引導利用家屬做好照護支持,協助構建起良好溫馨家庭氛圍,及時關注產婦情緒動態給予心理癥結根因性解決。
綜上所述,孕產進程相宜式心理支持護理所提供的心理干預,可高度及時有效滿足孕產期這一女性特殊時期隨孕產進展所發生的各類差異化心理護理需求,故而可獲得理想度較高的心理支持效果,可全程維護孕產婦于較好心境狀態,推進產時進程,降低不良妊娠結局風險,提高產后管理技能,其護理理念、護理內容、護理時機、護理時限與護理效果等均獲護理對象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