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鵬飛,焦 婧,褚 丹,李雅萌,任高飛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河南 鄭州450052;2.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河南 鄭州450052)
肺部占位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病[1]。雖然依靠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影像學檢查以及肺結節人工智能技術,臨床醫生對部分占位性質能做出初判,但病理診斷依舊是肺癌診斷的金標準[2]。肺占位病理標本獲取的方式較多,其中以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診斷優勢最為明顯。盡管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已應用多年,但目前缺少大數據統計分析,本文通過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開展現狀的分析,總結穿刺技巧,進一步提高穿刺成功率。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8年1月至12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與核醫學科行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的患者共1 268例,為從同期行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患者6 343例中隨機抽取所得,占20.0%。所有病例均嚴格遵循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適應證和禁忌證,按穿刺操作流程獲取病理標本。穿刺前均行血常規、凝血功能、心電圖、胸部CT檢查。對穿刺針型號、品牌以及多次穿刺、穿刺者熟練程度暫不做研究。
1.2 研究方法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分析1 268例行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包括患者一般資料、穿刺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病理結果等,并抽取部分醫院同期開展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的情況進行分析。
2.1 一般資料入組1 268例患者:年齡10~87歲,中位年齡56歲;男689例,女579例;有吸煙史467例,無吸煙史801例;周圍型病灶875例,中心型病灶393例;病灶直徑0.7~11.9 cm,中位值2.2 cm;其中合并慢阻肺或慢性支氣管炎患者338例,合并間質性肺疾病患者57例,既往有其他部位惡性腫瘤史患者89例。
2.2 穿刺成功率本組1 268例患者穿刺均順利完成并獲得病理組織標本,成功率100.0%。
2.3 并發癥發生率本組1 268例患者中,一次穿刺出現氣胸87例(6.9%)、出血315例(24.8%)、胸膜反應9例(0.7%),未出現窒息、空氣栓塞及針道種植等并發癥。87例氣胸中,中小量氣胸79例,大量氣胸8例。315例出血中,肺內出血(穿刺結束10 min后復查CT發現穿刺靶點或穿刺路徑滲出直徑>1 cm)227例,咯血86例,血胸穿刺引流2例。
2.4 病理結果本組共收集有效病理標本1 268例,結果回報1 251例,診斷率98.7%,對惡性腫瘤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9.0%和98.1%。其中惡性腫瘤835例,占66.7%,包括腺癌522例(62.5%)、鱗癌167例(20.0%)、小細胞癌36例(4.3%)、神經內分泌癌33例(4.0%)、轉移癌27例(3.2%)、淋巴瘤22例(2.6%)、混合型癌9例(1.1%)、胸膜間皮瘤7例(0.8%)、胸腺瘤7例(0.8%)、肉瘤3例(0.4%)、漿細胞瘤2例(0.2%);良性疾病416例,占33.3%,包括炎性改變/慢性炎癥246例(59.1%)、結核119例[28.7%,其中17例抗酸染色陽性],異型或不典型增生15例(3.6%),肺真菌病14例[3.4%,其中曲霉菌9例、毛霉菌5例]、良性神經瘤12例(2.9%)、肺泡蛋白沉積癥4例(1.0%)、錯構瘤3例(0.7%)、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2例(0.5%)、Castleman病1例(0.2%)。
2.5 同期其他醫院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開展情況隨機選取每個級別2家醫院,統計其2018年度開展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情況。國內第一梯隊的北京協和醫院202例、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134例;省內第一梯隊的河南省人民醫院1 087例、河南省胸科醫院509例,而同為三甲醫院的市級醫院中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161例、濮陽市油田總醫院173例;縣級醫院中新鄉縣人民醫院35例、汝州市第一人民醫院0例。
肺部占位病變是臨床常見病,獲取準確的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是明確診斷與精準治療的關鍵。CT分辨率高,可清晰顯示病灶的大小、深度以及病灶與鄰近結構關系,有助于設計安全的穿刺路徑,同時能早期發現穿刺并發癥,尤其在少量肺內出血及氣胸時。本組患者中男性病例占多數,這可能與肺癌易發生于男性有關。
盡管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并發癥少,但作為有創操作,仍有氣胸、出血、疼痛、利多卡因過敏、胸膜反應、窒息、空氣栓塞和針道種植等風險。其中大量氣胸、窒息和空氣栓塞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常見的并發癥為氣胸和肺內出血,國外統計數據為9%~61%[3-4],本組發生氣胸87例(6.9%)。肺部血管豐富,癌性病灶血供明顯,穿刺后出血發病率更高,大多數僅表現為術后影像學檢查的滲血影以及少量痰中帶血[5],大量出血少見。合并肺氣腫、合并間質性疾病和病灶位置是氣胸發生的危險因素;病灶大小、病灶位置及CT增強強度與出血發生關系密切。為盡量減少并發癥,如果一次穿刺失敗,穿刺針頭應在胸膜下調整,避免多次胸膜穿刺傷引起氣胸[6]。當目標位置遠離胸壁時,選擇垂直或水平針路徑[7],病灶較小時應使用至少1/3病灶直徑的層厚[8]。
肺部占位性疾病病因較多,臨床診治困難,選擇能夠獲取足夠標本的穿刺方式十分必要。本組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穿刺成功率100.0%,診斷率98.7%,對惡性腫瘤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9.0% 和98.1%,與國內外其他研究[9]基本相符。本組中惡性腫瘤835例,其中腺癌和鱗癌占大多數;良性疾病416例,主要為炎性改變/慢性炎癥和結核。本組術后病理與相關流行病學及其他研究[9-11]基本相符。河南省肺腺癌和結核發病率較高,且明顯高于國內平均水平。肺慢性炎癥發病率較高,但分型困難,多次出現同一穿刺標本不同醫院病理診斷結果差異明顯的現象,這是今后診治的難點和突破點,病原學高通量測序檢測是未來趨勢[12]。
本組收集的作為呼吸內科處于國內第一梯隊的2家醫院的數據顯示,其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開展例數相對于肺部占位診治病例數較低,考慮可能與其呼吸學科優勢明顯,醫生更重視支氣管鏡下獲取標本,CT室或影像介入科技術力量相對較弱;處于省內第一梯隊的2家醫院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開展情況良好,而抽取的同為三甲醫院的市級醫院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開展情況并不樂觀;抽取的作為縣級醫療區域中心的縣級醫院,對肺部占位性疾病的診斷仍處于外科手術獲取病理標本診斷的階段,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開展較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肺部占位性疾病目前的診治現狀。
總之,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穿刺成功率高,并發癥少,在肺部占位性疾病的診治過程中優勢明顯,在相關措施保障下,無致命性風險,目前部分醫院開展不足,應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加強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