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慧
(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河南 焦作 454001)
食管癌的局部復發率和遠處轉移率均較高,中晚期食管癌預后相對較差,即使經過外科手術切除或多學科綜合治療后患者的5 a生存率也僅為30%[1]。化療作為治療食管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對于需要手術的中晚期患者聯合使用放療和化療能夠獲得更好的療效[2-3]。本研究對我院行單純化療和調強放療聯合化療治療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具體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間確診為中晚期食管癌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伴有吞咽困難的癥狀。病例排除標準:以往接受了保守治療;接受了放療后的食管癌切除術;有復發性腫瘤并接受了放療或化療。將所有6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依據治療方案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組。治療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30~75歲,中位年齡53.7歲。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8~76歲,中位年齡54.3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30例患者均接受化療治療。化療方案:第1~4天使用便攜式電子泵連續輸注5-氟尿嘧啶750~1 250 mg/m2,第1天靜脈滴注順鉑40~100 mg/m2,28 d為1周期。
治療組在對照組化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調強放療。具體方案:從化療的第1天開始使用調強放療方案,并且照射5野,每例患者分別設計5野治療計劃,腫瘤區域采用特殊的劑量照射,放療劑量為63(60~81)Gy。
1.3 研究指標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腫瘤外侵、淋巴結轉移及病變范圍等。每周期觀察患者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在完成治療后的2個月內進行食管鋇餐造影和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根據實體腫瘤療效評估標準RECIST 1.1[4]評估近期療效,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疾病進展,并以完全緩解+部分緩解計算總有效率。觀察并記錄患者疾病無進展生存期(從確診入組到腫瘤進展或死亡的時間),同時觀察2 a內患者的腫瘤進展情況。

2.1 2組總有效率、2 a疾病無進展生存率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2 a疾病無進展生存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總有效率、2 a疾病無進展生存率比較 n(%)
2.2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食管狹窄、紅細胞減少、白細胞減少、肺炎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2.3 2組腫瘤外侵率和淋巴結轉移率比較治療組腫瘤外侵率和淋巴結轉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2組腫瘤外侵率和淋巴結轉移率比較 n(%)
2.4 2組食管鋇餐造影所示腫瘤直徑比較治療組食管鋇餐造影顯示腫瘤直徑為(1.21±0.24)cm,明顯小于對照組的(1.75±0.33)c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對于食管癌,特別是中晚期食管癌,放療和化療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但是關于化療方案以及放療劑量的選擇等尚無統一的標準可參考[5-6]。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食管癌治療指南中推薦使用50或50.4 Gy作為食管癌的放療劑量[7],但也認為應進一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放療劑量的增加。美國放療腫瘤學協作組相關試驗發現放療聯合化療時放療劑量64.8 Gy的腫瘤反應率為85%,而50.4 Gy的腫瘤反應率僅為15%[8]。這說明腫瘤反應與放療的劑量有一定相關性。放療是食管癌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合理放療劑量的選擇原則是在盡可能提高療效的同時控制放療所致的不良反應[9]。高劑量放療對食管癌具有一定的潛在益處,但以往可能由于高劑量放療患者多數為晚期,導致其相對較高的死亡率,所以放療劑量增加可能發揮的增效作用被忽略[10]。
在本研究中,我們比較了單純化療治療和調強放療聯合化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效果。觀察結果顯示:調強放療聯合化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近期療效和疾病無進展生存率,同時并不會增加治療相關不良反應;治療組腫瘤外侵率和淋巴結轉移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可能與放療降低了腫瘤轉移風險有關;治療組患者的鋇餐造影顯示腫瘤直徑明顯小于對照組。
總之,調強放療聯合化療可以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近期療效,改善其疾病無進展生存情況,然而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所得結論尚需要更大樣本量的隨機臨床試驗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