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貴,楊 旭,趙建波
(1.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 450014;2.河南科技大學護理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3)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早期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的進展大多會出現排便習慣的變化,甚至會出現腹瀉、便秘、便血、腹痛等消化系統癥狀,這時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進而接受診療,但這時已經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預后大多較差[1-2]。晚期結直腸癌大多伴發貧血、體質量明顯降低、免疫功能紊亂等,無法耐受手術、大劑量放療或大劑量化療,臨床治療多以姑息性放療、姑息性化療等保守治療為主,其目的是延緩病程進展,減輕臨床癥狀[3-4]。因此,對于這類患者,選擇一種不良反應輕的治療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替吉奧是口服化療藥物,不良反應相對較輕,已經用于胃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實體瘤的治療,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5-7]。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替吉奧聯合奧沙利鉑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療效及其對血清腫瘤標志物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的影響,以期探尋更好的結直腸癌治療方案。
1.1 一般資料入組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110例,均經病理證實為腺癌。男60例,女50例;年齡45~77歲,中位年齡59歲;高分化腺癌34例,中分化腺癌56例,低分化腺癌20例;臨床分期:Ⅲ期56例,Ⅳ期54例;結腸癌52例,直腸癌58例;均已發生淋巴結轉移,且其中20例同時發生肝轉移、10例同時發生肺轉移、4例同時發生骨轉移;經影像學檢查證實至少有1個可客觀測量病灶,KPS評分≥60分,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排除標準:肝功能異常者;并發其他原發腫瘤者;不同意納入研究者。所有入組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10例入組患者中,將采取替吉奧聯合奧沙利鉑方案的63例患者納入觀察組,采取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方案的47例患者納入對照組,2組患者年齡、性別、臨床分期、發病部位、淋巴結轉移等臨床病理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63例患者給予替吉奧聯合奧沙利鉑化療:替吉奧40~80 mg/m2分2次口服,d1~14;奧沙利鉑130 mg/m2靜脈滴注3 h,d1。對照組47例患者給予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化療:卡培他濱2 500 mg/m2,分2次口服,d1~14;奧沙利鉑130 mg/m2靜脈滴注3 h,d1。連續21 d為1周期,連用2周期后進行近期療效和不良反應評價。于治療前和治療2周期后復查時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并比較2組患者血清中CA19-9、CEA水平。
1.3 觀察指標按照WHO實體瘤近期療效評價標準RECIST 1.1將近期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定(SD)和疾病進展(PD),以CR+PR計算有效率。觀察并記錄治療前后患者KPS評分變化,治療后較治療前升高10分以上為生活質量改善,治療后較治療前降低10分以上為生活質量下降,介于兩者之間為生活質量穩定,以改善+穩定計算生活質量提高率。不良反應按照WHO抗腫瘤藥物急性及亞急性不良反應評價標準評價。

2.1 2組近期療效比較觀察組CR 5例、PR 35例、SD 15例、PD 8例,對照組分別為5例、24例、10例、8例。觀察組有效率為63.49%,對照組為61.7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7,P=0.848)。
2.2 2組生活質量比較觀察組生活質量改善15例、穩定32例、下降16例,對照組生活質量改善5例、穩定16例、下降26例。觀察組生活質量提高率為74.60%,高于對照組的44.6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496,P=0.002)。
2.3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2組主要不良反應為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血紅蛋白下降、手足綜合征、肝功能損傷、腎功能損傷、惡心嘔吐、腹瀉、黏膜反應等,其中觀察組白細胞減少、手足綜合征發生率分別為23.81%、19.05%,低于對照組的59.57%、63.8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461,P<0.001;χ2=22.871,P<0.001)。見表1。

表1 2組不良反應比較 n(%)
2.4 2組患者血清CA19-9、CEA水平比較觀察組治療前血清CA19-9、CEA水平分別為(116.56±31.34)μg/L、(158.34±42.09)μg/L,對照組的分別為(110.09±33.89)μg/L、(165.76±35.75)μg/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034,P=0.303;t=0.974,P=0.332)。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A19-9、CEA水平分別為(47.83±12.43)μg/L、(50.13±12.89)μg/L,對照組的分別為(50.31±10.29)μg/L、(52.02±9.54)μg/L,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1.112,P=0.268;t=0.884,P=0.379)。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A19-9、CEA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3.094,P<0.001;t=31.546,P<0.001)。對照組治療后血清CA19-9、CEA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5.655,P<0.001;t=27.753,P<0.001)。
結直腸癌對化療敏感,晚期患者仍有大多數采取化療方案治療。但這類晚期患者的免疫力低下,身體消瘦,對化療的承受能力較差。替吉奧是氟尿嘧啶類似物,主要成分為替加氟,并含有吉美嘧啶和奧替拉西鉀,給藥途徑為口服,不良反應相對較低,患者耐受性良好,治療依從性也較高。替加氟作為氟尿嘧啶的前體藥物,進入體內后轉化為氟尿嘧啶發揮作用。吉美嘧啶屬于二氫嘧啶脫氫酶抑制物,通過抑制氟尿嘧啶的降解延長其抗腫瘤活性。奧替拉西鉀則通過阻斷氟尿嘧啶磷酸化進而減輕其胃腸道不良反應[8-9]。研究[10-12]證實,替吉奧單藥或聯合其他藥物用于胃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且安全性較高,其中聯合用藥的療效更好,但不良反應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蘇卓彬等[13]的研究證實,在胃癌患者中使用替吉奧聯合奧沙利鉑效果顯著,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情況。CA19-9、CEA均是血清腫瘤標志物,其水平高低與腫瘤的發病、病情進展等關系密切[14]。禚婭等[15]研究證實,檢測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CA19-9及CEA水平,在診斷、預后評估方面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夠有效鑒別胃癌患者。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為63.49%,對照組為61.7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7,P=0.848)。觀察組生活質量提高率為74.60%,高于對照組的44.6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496,P=0.002)。2組主要不良反應為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血紅蛋白下降、手足綜合征、肝功能損傷、腎功能損傷、惡心嘔吐、腹瀉、黏膜反應等,其中觀察組白細胞減少、手足綜合征發生率分別為23.81%、19.05%,低于對照組的59.57%、63.83%,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4.461,P<0.001;χ2=22.871,P<0.001)。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A19-9、CEA水平分別為(47.83±12.43)μg/L、(50.13±12.89)μg/L,對照組的分別為(50.31±10.29)μg/L、(52.02±9.54)μg/L,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1.112,P=0.268;t=0.884,P=0.379)。結合結果分析,我們認為,與傳統的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比較,替吉奧聯合奧沙利鉑雖然不能明顯提高晚期結直腸癌的療效,但是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耐受性,且能夠降低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