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清梅 陳清嬋 施俏春
(荊楚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 湖北·荊門 448000)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即應保障人民健康,實現國富民強和民族昌盛。同時,實現飲食健康、營養均衡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新追求。為響應號召,滿足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各高校紛紛開設營養學、合理膳食等增強大學生營養與健康觀念的通識教育課程,以期培養大學生的健康飲食習慣,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以下是筆者在該課程方向的一些經驗和思考。
人類的身體構造十分奇特,就像是大自然創造出的最精密的機器,而這架“機器”運行的全部能量,就是從日常飲食中所攝取的營養物質。想要保持人體這架機器良好運行,支撐人類進行生產生活活動,就要為這架精密的“機器”提供優質的“燃料”。大學生是將來國家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既要有技能,又要有競爭力,除了提升自我價值以外,還要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經濟發展,“快生活”成了主流現象,食物既要好吃,又要方便,才能適應需要,因此外賣盛行,高糖、重鹽、油脂含量過高是很多人飲食中存在的問題,導致許多職場人長年處于亞健康狀態。工作忙,節奏快,休息少,身體弱,就會使身體不堪重負出現健康問題,甚至猝死的情況發生。進行大學生營養與健康通識教育課建設,增強大學生的營養與健康觀念,有利于大學生強身健體,精神飽滿,保持身體健康,以應對未來的挑戰。[1]
開設大學通識教育課,是為了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提升核心競爭力之外,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選擇一些對自身綜合素質有提升作用的課程,進行相關方向的學習。學生花費時間去學習一門通識教育課程,是希望能夠獲取某一方面的知識,并希望這門知識具有實用性。為了達成營養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的,適應學生的學習要求,我在進行課程內容建設時,以實際應用為目標,注意加強了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通過平時做的一些調查,我對當前社會中人們在營養與健康方面經常會遇到的問題進行了一些了解,并嘗試將應對措施加入到了課程內容之中。平時我會經常和學生交流,注意和他們保持溝通,了解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內容。
筆者認為,營養與健康的教學內容,必須要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要保持科學性、實用性和先進性,體現營養與健康教學的實際意義。人體想要維持正常的運轉,保持自身的健康,除了必要的體育鍛煉外,還必須要每天保質保量地攝入一定的營養物質,長期營養不良,不但會讓人精力不足,還會使人容易生病,例如缺鐵性貧血、胃潰瘍、對疾病的抵抗力差等,危害人體的健康。有些學生發現自己有夜盲的癥狀,尤其是在春天,如果不想服用魚肝油,就可以吃一些蛋黃和奶制品,補充維生素A,自然不藥而愈。如果某一方面的營養素攝入過高,也會造成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例如肥胖癥、脂肪肝、糖尿病等。營養與健康通識教育課就是對營養攝入和機體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使學生了解到相關常識,在進行日常飲食的安排時,注重營養的豐富性和均衡性,根據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科學的膳食安排。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還會掌握一些關于食品質量鑒別方面的知識。例如,什么樣的食品才是健康綠色的食品,對健康有好處,什么樣的食品不健康,對健康有害,諸如此類。這些都是與學生的日常飲食聯系比較密切的內容,具有實用性,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實現營養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的。
有些學校對于通識教育課的管理不嚴格,對授課教師和課程方向的匹配度監管松散,使一些通識教育課的授課教師教授的課程與其原本的專業技能不相匹配,影響了通識教育課的授課效果。營養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是與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的課程,如果課程內容中出現知識性錯誤,就會對學生產生誤導,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我校在選擇該課程的教學團隊時,非常注重教師的專業性檢測,對該課程教師的相關素質進行必要的考核,擔任該課程的教師以食品專業的博士、碩士為主。優質的教學隊伍才能建設優質的通識教育課程,因此,學校也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注重建設符合課程要求的教學隊伍,保證教師對營養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能力,使學習這門通識教育課的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真正從課程學習中受益。營養與健康是一門注重實際應用的課程,要求教師具有比較專業的營養學知識,對營養與健康之間的關系有客觀深入的了解,不要求教師在專業方向上著作等身,但是知識水平一定要過硬。作為營養與健康課程的教師,我在課程教學中會將日常生活中營養健康問題和專業方向的知識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明確了解課程內容,避免出現教學內容又偏又深,缺乏實際應用性,也會使學生失去上課的興趣。例如,一個在上課時不斷涌現出各種營養學研究的專業艱澀詞匯,課程內容遍布專業數據的教師,和一個授課時語言直白、淺顯易懂,注重在教學中聯系實際的教師,在營養與健康通識教育課上的受歡迎程度必然是不同的,教學效果也會存在較大差異。我校在建設該課程的教學團隊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知識方面的專業性,也要求教師具備將專業知識進行靈活傳授的教學能力。[2]
通識教育課與專業課不同,專業課的課堂教學內容專業性強,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因此課堂的靈活性不高。通識教育課的教學壓力不大,教學內容又相對而言比較輕松,因此,我在教學時會側重于充分利用通識教育課堂的優勢,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營養與健康課程是和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所以在教學時,我會經常聯系實際,平時也會經常關注時事新聞,在授課時將與營養健康緊密相關的新聞作為切入點,聯系營養與健康知識,體現該課程的應用意義。現在網絡發達,我會利用這些多樣化的網絡平臺,做一些有吸引力的課程模塊,吸引學生的關注,加強和學生的互動。
例如,春天乍暖還寒,氣溫變化不穩定,許多人會感覺精力不濟,身體不適。在課堂教學中,我就從這個問題出發,教授學生注意飲食豐富和營養均衡,可以適當攝入糖分,增加食譜中蔬菜的比例,尤其是應該注意多補充水分。在春天,飲食應該以溫和清淡為主,少吃辣椒,少吃冷飲,多吃綠葉菜,控制油脂攝入,減少季節性的身體不適癥狀。有營養師在安慰因病不得不忌口的人時,曾說:“中華美食千千萬,不選這樣選那樣。”在控制飲食時,就要保持這種樂觀精神,注意飲食健康。
在課堂上,注意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這些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好地了解了學生對營養與健康方面知識的興趣傾向和側重,有意識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我在平時授課時,會適當地提出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們進行討論。例如,在課堂上,我還會隨機進行點名,讓被點到名字的學生說出自己的午餐菜單,由其他同學討論這份菜單的科學性,以及做出調整的具體方法等,活躍課堂氛圍。[3]
想要了解營養與健康的教學效果,掌握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情況,就有必要組織一些考核。雖然通識教育課并不像專業課那樣注重對知識掌握的系統性,但是應該通過考核保證學生對營養與健康知識掌握的準確性。通過考核,我也可以監督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狀態,例如是否存在遲到早退或者缺席情況等。營養與健康通識教育課的考核應該是多種形式,具有綜合性的。一方面,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表現進行考核,也就是日常考核,促使學生們按要求完成課程學習。另一方面,在課程結束時對學生進行考核,了解學生對營養與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教學效果,豐富教學內容,進行側重點調整以及教學形式方面的優化。在具體實施考核辦法時,先制定明確的考核標準,例如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出席率,以及課中或課后作業的完成度。在考核時,不僅考量學生的學習態度,也考量學生的學習質量,從這兩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可以保證考核結果的公平性,也可以科學地評估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使評估更具有參考性。
綜上所述,大學生營養與健康課程有利于督促大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從營養飲食方面提升身體素質。因此,這是一門非常重要的通識教育課程,以上內容是我對課程教學進行的一些研究研究,力求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加強學生對營養與健康的認識與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