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璐 鄭璐純
(貴陽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5)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綜合性高校會議,發布了“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工科優勢高校會議,發布了“新工科”建設行動計劃(“天大行動”),提出探索建立工科發展新范式,特別突出了行動計劃的問題導向。教育部曾多次召開高等工程教育相關研討會,提出了新工科建設要求,并已達成“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旨在通過新工科建設,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而學科人才隊伍的建設是保障新工科建設的核心。根據新工科的內涵和特征,強調新工科的多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性和學科專業的產業性。[1-4]貴陽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師資隊伍建設中,從存在問題著手,制定政策,提出規劃,建設實施,取得一定成效。
我校是2005年成立的地方本科院校,2010年,學校作為全國試點學校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17年學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水平評估。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是: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在學校發展中,設有17個教學院(含1個繼續教育學院)、51個本科專業,涉及工學、理學、教育學等10個學科門類。在學校快速發展的同時,對于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設,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工科專業具有行業背景、工程背景的教師數量較少,比例偏低。主要原因在于相關專業教師教學任務較重,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行業、企業工作。(2)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質量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校外實踐基地未能形成有效的合作共贏機制,導致基地單位接納學生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對學生的實習指導效果欠佳。(3)對教師教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程度還不夠。(4)學校未建立健全相應配套的考核激勵,鼓勵教師跨學科形成新工科隊伍建設平臺。
2017年7月,我校對新工科教師隊伍建設出臺文件:《貴陽學院“新工科”教師培養實施辦法(試行)》。旨在培養:(1)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含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有關專業資格或專業技能考評員資格者)。(2)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可累計計算)在企業第一線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且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應用技術研究(或兩項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及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成果已被企業(學校)使用,達到同行業(學校)中先進水平。
(1)對現任專業課教師,送派到相關企業、單位或組織的相關崗位進行培訓、學習和鍛煉,以培養教師的職業素質和專業能。(2)實施“產、學、創、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教師“產、學、研、教、創”有機結合發展,并讓專業教師通過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資格測評等,使教師在參與工程實踐、科技開發活動、專業資格測評、社會服務、技術咨詢中提高實踐技能和專業素質。(3)專業課教師跟隨學生到實訓基地學習,觀摩工作(生產)流程,指導、監督學生嚴格按有關要求開展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實踐教學能力。(4)拓寬引進人才渠道,增加從企事業單位引進具有實踐工作經歷、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和精湛專業技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5)充分利用學校已有資源開展培養工作,采取“以老帶新、以優帶新”的方式培養“新工科”教師。(6)鼓勵教師申報各級各類工程技術、標準編制、標準驗證等科研項目,實現以項目帶團隊的方式培養高素質“新工科”教師隊伍。(7)加強校內校外實踐平臺建設,校內實驗室在滿足教學基本需要的同時,還要根據學科發展要求,建設相應的學科平臺。
我校在成立之初對科學教育專業開設院系的調查發現全國高校對科學教育專業的學院分布在數值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很多學校的科學教育本科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各顯神通”—大多數院校的專業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帶有學科本位和分科專業的色彩。即如果是教育學院開辦的專業以教育學課程為主;物理學院系開辦的科學教育專業,那么教學計劃中開設的課程就是以物理類課程為主;而如果是化學學院系開辦的科學教育專業,那么其開設的課程就以化學類課程為主……這樣的課程設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科學教一育專業的綜合性意味毫不突出。[5]
我校科學教育專業2004年成立。成立之初科教專業設立在教育科學學院,課程主要以教育學和教育技術學為主。在成立之后通過不斷探索,2010年該專業由教育科學學院轉到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在2017年新工科建設背景下,2018年再一次整合專業,突出核心課程的交叉融合。在2018年修改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首次明確了“大學物理理論及實驗”“大學化學理論及實驗”“生命科學概論”“地球與宇宙科學”“環境科學概論”“科技設計與制作理論及實驗”“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科學教學設計與技能訓練”課程為核心課程。
“新工科教師隊伍平臺建設”的思路是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林健教授2017年提出的。在2018年我校進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后,逐步通過師資隊伍的學科融合、專業融合、訓練平臺師資相融合(通過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實驗室師資、以及校級綜合工程訓練中心師資)對科學教育專業的師資隊伍進行融合建設。在2018年人才培養方案中,對科教專業的核心課程進行了修訂,在原有教育學、機械工程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培養、內部調動的方式,融合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地理學、融合電子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平臺的師資隊伍由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科學學院和校級工程訓練中心。目的是加強自然科學各學科內部以及各學科之間的整合,打破各門學科之間的壁壘,加強跨學科之間的綜合,充分反映科學教育專業的綜合化的特點。
在師資隊伍的培養上要進行實戰訓練,提高教學能力,還可以借鑒英國大學的導師制(少數優秀學生可以和教師合作進行科學研究)、清華大學的培訓制(聘請校外一些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人擔任實驗或制作的輔導員)以及眾多高校實施的校企合作來提高老師的實踐能力。每位教師都知道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學任務重,課時少,條件有限,很難兼顧到知識傳授和實踐能力培養并舉,很難長期堅持自主探究式教學(主要是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6]為了彌補課時的不足和教師動手能力的欠缺,我校通過任課教師和校級綜合訓練中心工程師共同承擔實踐課的方式,提升教師實踐教學經驗。通過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科學教育實驗室、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實驗室。校級綜合訓練中心工程師共同承擔實踐課的方式,提升教師實踐教學經驗。通過教師實踐課程教學學時數的來看,具體分布為:大學物理18個學分;大學化學18個學分;科學教學設計與技能訓練36個學分;科技設計與制作54個學分;簡易機器人制作36個學分。
一是團隊建設在學歷上的結構不合理。近幾年學校在人才引進上,偏向于引進博士研究生、教授等高層次人才,但在團隊的建設上,需要更多的學歷梯隊和職稱梯隊。堅持做到既要重視應聘者的受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又要關注其真才實學;既要重視分析應聘對象的當前成果,又要關注應聘對象的可塑性和發展潛力。為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要明確對引進和聘用教師的學科和能力要求。二是團隊建設上學科結構的不合理。教師隊伍建設都是學科專業建設的核心工作,在引進或聘用教師時要注重教師學科背景的交叉性、知識結構的互補性、年齡結構的合理性、學緣結構的多元性、工作經歷的多樣性等。[7]對不能全職引進的,通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方式,密切深化與企業的合作關系,直接從高科技企業聘請高技能和高工程素養人才。三是非實體學科平臺搭建模式上存在的問題:這種非實體平臺的有效運行需要制度和機制的保障:在資源分配上要突破傳統的院系利益格局,鼓勵學科之間融合,強調教育與科研資源共享;考核制度上,要改變以院系為中心的傳統評價模式,鼓勵教師跨學科專業、跨院系的合作與融合;在管理體制上,要轉變傳統的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促進跨院 系跨學科跨部門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