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坤
(1.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江蘇省公民道德發展和人的現代化研究基地)
(1)閱讀是一種社會行動。最早的公共閱讀出現于古希臘時期。閱讀者跋山涉水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在集會上親自召集小團體來閱讀自己的作品,由此作為一種作品公開發表的形式。閱讀還曾長期作為社交場合一種十分重要的活動,社交、閱讀和教育常常結合在一起進行。中世紀晚期及之后,歐洲常常有專人“在社交場合或工作場合大聲朗讀或教誨聽眾”。[1]
在公共教育興起之前,閱讀一直不被認作是具有公共性的社會行動,由于具有閱讀資格和條件的人很少,閱讀的公共性屬于一種相對狹隘的公共性。一直到近代閱讀仍被認為是私人的事情,是極少數知識精英的事情,閱讀在早期階段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征,在幾乎十幾個世紀內可以讀寫都是達官顯貴們的重要特征之一。真正使閱讀的社會潛力得到較好表現不過是近一兩個世紀的事情,同時這一閱讀社會化進程也呈現了閱讀與教育和政治的關系。現代社會日常生活、公共生活和教育是閱讀的最顯性場域。由于閱讀對生活有著深刻的意義,今天世界范圍內以讀書月、讀書周等形式開展的社會性的集體運動是力圖以閱讀觸動全民心靈,凸顯社會人文價值和人文風貌追求的社會化行動。
(2)閱讀是一種精神休閑活動。勞動與閑暇一直是身心修養中最重要的兩種形式,“晴耕雨讀”是中國傳統的精神修養生活,也是關于閱讀與勞動關系的一種表達,閱讀一直是我國歷史上有閑階層閑暇生活的重要方式。隨著人們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閱讀的生活性、休閑性和大眾性不斷增強。西方閱讀的這一特點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開始,在大約14、15世紀,西方社會下層人民有了更多的識字者,也開始逐漸有書可讀,閱讀開始成為部分人居家休閑的形式之一。休閑是閱讀功能演化史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并一直保持下來,成為閱讀的第二大職能,而休閑對于人精神的塑造不亞于工作與勞動,閱讀也是一個人趣味高低的反映,閱讀的品味是生命價值追求的反映。旅行、娛樂、運動和品嘗美食等都是一種閑暇生活的趣味選擇形式,但閱讀具有不同的趣味性,它是人們生活高雅趣味的體現。
(3)閱讀包含著寂寞和辛苦。在傳統社會貴族家庭中,書童在年輕的讀書者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們陪伴著閱讀者,幫助其消除寂寞和疲乏。過去讀寫的普及一直是在極少數人當中實現的,讀寫能力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和社會地位的保障,這也加劇了讀書者的孤獨。而且由于閱讀之不便與辛勞,頻繁接觸閱讀和書寫的貴族往往都喜歡讓家仆陪讀。
閱讀的辛苦,不僅是身體方面的,更是精神上的,當面對意義的拷問、追問,閱讀會伴隨恐懼、顫栗、悲傷等體驗。在古代,閱讀的辛勞都曾伴隨身體勞頓,因為閱讀文獻的載體是笨重的泥板、沉重的竹片等,這種體力上的勞頓在今天要少得多了,但是精神勞頓成為消解讀書興趣的主要因素。
(1)閱讀是一切教育的基礎。閱讀的最根本功能是教育,閱讀的本質屬性是教育性。閱讀是一種主動的信仰建構過程,書籍和閱讀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以至于有學者認為它與一切教育結合在一起,“書籍,在布魯姆那里,主要是古典大書,書的命運就是教育的命運”。[2]今天,閱讀的本質是知識的增進,閱讀的目的是引領人更有意義的生活。
閱讀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列寧曾說:“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3]識字是閱讀的重要條件,具備閱讀能力是現代政治人的基本資格要求,因此掃盲識字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運動,是閱讀的教育效果的歷史性延續。中國革命與建設中以掃盲等社會運動賦予群眾閱讀能力,是以閱讀實施教化的重要實踐策略,因此閱讀能力是政治理解的基本要求。
(2)閱讀培養自我選擇能力。“閱讀是人類的一種認知過程。人們通過閱讀來探索未來,塑造自我”。[4]閱讀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閱讀塑造人,閱讀是人類新道德觀的重要啟蒙途徑。選擇技能也許是現代人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現代生活就是讓人不斷面對新的多樣的選擇。閱讀的最大功能在于其對于主體自我選擇能力的培養,而自我選擇是道德的一種最為基本的機制之一。自由閱讀與以獲取知識和開展研究目的的閱讀相比更能激發個體的創造性,促進個性的發育,是一種超越功利化的知識學習的心靈教育形式,是一種更為自覺的價值選擇過程。
(3)閱讀促進相互理解。閱讀使人不局限于嗓音、手勢和見面交流機制,可以隨時隨地地交流。閱讀使人的理解不斷地超越國界與身份的限制,閱讀還塑造跨國的人際關系,它使主體間、族群間獲得更多的交流、認識和理解,使人在愛與信息的傳遞中得到文明的進化。不同地方的生活和歷史存在著隔閡或矛盾,理解并建構意義的使命越來越多地由書寫和閱讀來完成,這有效地避免了戰爭等沖突。閱讀促進人的解放,閱讀的啟蒙教化作用使它成為人類解放運動的重要借助力量,通過意識教育途徑把人團結在一起。
(4)閱讀培養公民的道德等公共興趣和動機。閱讀是一種走向高雅的自我要求,閱讀興趣不僅是知識興趣,更是精神需要。閱讀中的領悟、內省等是提高人的道德認知能力的最重要的心理機制之一,閱讀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信心,使人把注意力由自我更多地轉向公眾,提高對普遍性的認知感受能力和道德想象力。閱讀還是培育公眾理性和使集體理性擺脫有限經驗限制的重要策略,閱讀材料中的價值觀等智慧能給人們以道德啟蒙上的支持。閱讀給人一種歷史感,并從這種歷史感中獲取超越日常生活反思感悟的更為深刻的道德智慧。閱讀記憶是一個人精神世界中極為重要的記憶,是塑造人的價值觀的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閱讀訓練人對于世界和生活的感知能力,豐富了人的體驗,增強道德敏感性。自由閱讀過程性實現了德育工作期望的教育出時代新人的效果。閱讀要面臨道德表態與選擇,而閱讀過程就是一種價值觀的照面與篩選過程,在以閱讀為基本姿態與體驗的人生中選定的價值觀是更加理性的成熟的價值觀。閱讀對人具有如此重要的道德與政治的公共性作用,以至于費希爾感嘆道“正是閱讀能力造就了現代人”。[5]234
現代社會人們休閑、求知等多樣化的閱讀動機并存,幾乎沒有人以專門提高道德能力作為讀書的基本動機,但是真正的閱讀仍在這個過程中促進讀者們的美德發展,因為靜心地坐下來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德性。
(5)閱讀促進人和社會的心理和諧。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塑造個體和集體記憶的方式,也是一種心靈與生活的自我解放。因為書籍對人的心靈有巨大的滋養作用,所以把書籍比作人類的精神食糧,費希爾認為在16、17世紀的歐洲語言中書籍如美食的譬喻就已經相當普遍。閱讀還用于治療,且這一方式在很早就已經開始被運用。據考證,在西方,醫生就曾開出閱讀處方,讓病人調養心神。在古埃及,書與閱讀對人類精神的影響就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書被認為是醫治靈魂的良藥,這句話被鐫刻在底比斯圖書館門口。[6]
閱讀的心理教育功用在今天正被科學的方法證實與肯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逐漸認識到閱讀在幫助人們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7]西方學術界在上世紀下半葉還興起了閱讀療法,這一領域的研究集中于以圖書為媒介的閱讀活動對人的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的影響。閱讀在西方社會是以團體治療等方式化解生活危機的重要方式,教育學、心理學等研究成果不斷為其提供科學依據。這些研究也逐漸被介紹到了國內。閱讀不僅可以治療頭痛等生理疾病,它在化解恐懼、驚慌、心理不平衡等問題方面同樣有效,而且它對于改變婚姻、親子和朋友等人際關系,提高人在某一方面的認識能力、改變認識傾向具有明顯作用。
在西方社會,宗教曾經是閱讀的重要動力,在某些時期閱讀完全是宗教的,甚至可以把這一時期叫做宗教化閱讀時期。“縱觀歷史,宗教是一個重要驅動力。教士身份的書記員是社會上最早的閱讀者,隨后才是精英學者、司儀和神父。他們拓展并豐富了閱讀材料,最終引入了普通教育的概念”。[5]33因此就西方社會來說,閱讀在教育概念史演進和教育活動的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是宗教影響力降低之后,古典閱讀行動在轉型,學校教育朝著公共教育職業化教育的方向前進,但這種教育中缺少古典式閱讀的教育精神和向善的直接驅動力量。我國有以讀書實施教化的優良傳統,但是這種方式一直以來也夾雜了過多的功利目的。今天閱讀在急功近利的教育中日益功利化,教育不僅未能挽救閱讀,而是在不斷強化人的功利心理。
閱讀是參與公共生活的一種方式,閱讀的衰落是公共興趣的低落,閱讀興趣的降低是人精神追求降低的表現。而缺少公共生活體驗和參與機會的個體就會退回自我,使個體對于集體的義務感、責任感等日益落寞。
視覺化、感性化、閱讀工具理性的強大是現代閱讀所面臨的情況。閱讀作為人類實踐活動具有豐富的歷史,不同時期的科技、文化和生活條件決定著這一時期的閱讀狀態。信息時代是現代性階段閱讀狀態最重要的科技背景,它給人帶來了電子化閱讀狀態。這種閱讀的盛行正在改變人的閱讀習慣,滾動的屏幕似乎給人提供了無與倫比的閱讀便利,但是這種屏幕閱讀沒有了古典時期閱讀的神圣和對閱讀的敬畏,閱讀常常只是私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是為了調節心情甚至僅僅是調節情緒,愉悅感官。電子媒介以輕松的感受重塑著人的閱讀取向,不僅在閱讀習慣上,甚至閱讀的身體姿態都被重新確定,上下快速滾動的屏幕閱讀成為閱讀的經典姿態,奇形怪狀的坐姿和直盯盯的眼睛成了現代電子閱讀的身體標配。在中國從竹簡布帛橫卷軸翻動閱讀,到紙質書籍橫向直翻,再到基于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下拉滾動,現代閱讀實現了視覺方式的歷史性變化。屏幕閱讀容易使人的思考深度被抑制,因為屏幕是強硬的、靜止的,所以為了保持閱讀的姿勢,人很容易疲勞,而書本的靈活性則可以降低閱讀的不適感。
現代閱讀不重視其教育功能,閱讀逐漸成為了一種高度功利化的實用主義活動,商人開始控制閱讀方向,閱讀正走向工具化。這一切是閱讀教化作用史上一個轉折式的變革,而且這一狀態至少在印刷術興起后的15世紀就已經開始,只是到今天達到了頂峰。閱讀成為商業的“奴婢”,閱讀有時候成為了被感官性主導的活動。
閱讀的工具化等異化方式是閱讀功能弱化的重要原因。膚淺的碎片化閱讀是一種單向的享樂式閱讀,閱讀材料百般迎合讀者的懶惰心理,這種閱讀缺少訓練的效果,讀者缺乏思考,使其成為一群只會復述而不會表達自我意見的從眾者。閱讀內容曾經是一種信仰,是虔敬的心靈教育過程,嚴肅曾經是閱讀的基本特征。而今天娛樂化閱讀消解了閱讀的嚴肅性,也左右著閱讀的教育深度。電子媒介方便了輕松閱讀、成就了膚淺閱讀。電子閱讀幾乎以純粹的娛樂為追求,停留于逗笑的單調娛樂狀態的閱讀僅僅是打發時間碎片的工具,無法發揮閱讀的教育作用。這種閱讀方式使人的精神也秉持了網絡的漫游、漂浮的狀態,市場化的滿懷取悅心理的電子書不斷地使人的閱讀生活愈加缺少心靈教育意義。
閱讀在漫長的大眾化普及化過程中是與科技密切相關的,一直到近代,燈光、字跡等都是限制人隨時隨地地閱讀的十分重要的因素。當技術、思想和政治方式等對人的閱讀產生革命性影響時,一種教育的革命正在醞釀中,社會思想的革命也會蓄積,因此在費希爾看來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絕不僅僅意味著一場閱讀領域的革命,它更標志著整個歐洲社會的革命。印刷術、出版業出現歷史性變化時,人和書籍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也快速轉變,孕育新的知識群體,推動全社會的思想啟蒙和文化發展。這在西方的文藝復興和中國近代社會文化運動中都得到見證。支撐閱讀的技術發展像杠桿一樣,它撬動的不僅是社會技術面貌的改觀,更是人的思想面貌的改觀,人的整個精神狀態發生巨變,人的整個思想狀態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閱讀的這些改變為教育走向更大普及提供了可能,比如讀者作為人的一種新身份的描述性概念在西方出現了,這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今天的閱讀往往是獨立的,并鼓勵讀者的自我理解。相比于古典時期閱讀的精英化,大眾化是當前閱讀最顯著的特征,而個性閱讀又是以閱讀的大眾化、普及化為基礎的。
閱讀自由是社會自由的重要維度,當社會允許人私下按照自己的標準去選擇、品評和闡釋閱讀材料時,一種新的更為自由的教育正在誕生,它與自我教育和終身教育在教育理念上高度契合。閱讀是存在于社會中的無拘無束的交流,私人化閱讀是思想自由的一種表現,閱讀中的民主是現代社會一種重要的文明。
公民的成熟在生活閱歷和年齡的增長中實現,也在閱讀中完成,閱讀是受益終身的教育,閱讀是陶冶這一經典德育方法的十分有效的形式,也是現代教育追求個性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因為自由閱讀與學習有解放的潛力,把公民從不恰當的教育形式和思想慣性中解放出來。
現代閱讀行為啟示的是一種閱讀的危機和學校教育危機。學校教育中的信息教育側重于網絡技術能力培養,缺少對青少年的電子閱讀能力教育,忽視網絡批判和認識能力,因此電子閱讀對于青少年的危害可能超過了其教育意義。圖書、期刊和報紙等文化出版業是強大的閱讀引導機制,也是最有力的社會群體思想引導途徑。但是它們的教育責任意識常常缺失。學校、家庭和以公共圖書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要反思現代的閱讀危機,并為閱讀提供更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