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岫
(首都圖書館)
清末至民國出版的報刊承載著當時中國特殊歷史背景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資料信息,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
首都圖書館(以下簡稱“首圖”)于1913年建館,其前身為京師圖書分館、京師通俗圖書館和中央公園圖書閱覽所,它是辛亥革命后首個面向社會普通民眾開放的圖書館。自圖書館創建之初,報刊就和圖書一起訂購,同時還接受公、私藏書捐贈。歷經百余年的發展變遷,首圖現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晚清至民國報刊。
首圖報刊資料中心藏有晚清至民國報刊2,986種。其中期刊2,804種,15,709冊;報紙182種,952冊。2003年已全部完成書目數字化工作。
表1顯示了館藏晚清至民國期刊的學科分類情況。其中,“政治、社會生活”類期刊藏量最高,其次是“文化、教育”類,第三是“綜合性期刊”?!敖洕鳖?、“文學”類期刊也為數不少。表2為館藏清末至民國期刊主要出版地的分布情況。當時報刊的出版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南京、重慶、天津、廣州等地。這些城市有的是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有的是港口城市,它們的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城市。[1]
創刊號是報刊出版的首期,是創辦者獻給讀者的見面禮。在報刊的創刊號中,多有社會名流題字、賀詞、各種手跡,且內容豐富,裝幀設計考究,極具收藏價值。由于當時的條件所限,報刊刊行的數量較少,故常有??F象,其創刊號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2]
在館藏2,804種晚清至民國的期刊中,有創刊號801種,占館藏晚清至民國期刊總量的28.5%。
表3顯示了館藏晚清至民國期刊創刊號的學科分類情況。其中“政治”類最多,其次為“文學”類,第三是“文化教育”類。
表4顯示了館藏晚清至民國期刊創刊號的出版年代,以上世紀30-40年代居多。表4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舊報刊的出版量和存世量的情況。[3]

表3 館藏晚清至民國期刊創刊號學科分類統計
注: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期刊分類表(第三版)》分類。

表4 館藏晚清至民國期刊創刊號出版年代統計
表5顯示了館藏民國(1912年)前報刊情況,共有37種,其中出版年代最早的是《京報》,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出版。內容以刊載官方文件、宮廷消息為主,由“聚興報房”活字印刷,用黃紙作封面,故也稱“黃皮京報”,但它不能算作現代意義上的報紙。

表5 館藏民國(1912年)前報刊品種統計
首圖館藏晚清至民國報刊大多不甚完整,刊期較為零散。由于年代久遠,均不同程度存在著紙張老化、缺損、酸化、破損等問題,因此,對其保護與開發顯得尤為重要。
一般來說,將館藏晚清至民國報刊進行數字化能夠有效地解決舊報刊藏與用的矛盾。同時,也能豐富虛擬館藏。據了解,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將館藏舊報刊進行了全文數字化;江西省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等則將館藏舊報刊進行了書目數字化,以便于讀者檢索利用。[4]首圖于2003年就已完成了館藏近3,000種晚清至民國報刊的書目數字化,著錄標準嚴格按照國家制定頒布的MARC格式標準,讀者可通過題名、責任者、出版者、主題詞、分類號等在首圖網站上進行檢索。
首圖通過購買影印本及商用數據庫等方式為讀者提供服務,以達到彌補館藏不足和保護原版舊報刊的目的。到目前為止,陸續購買了《申報》《大公報》《民國日報》《中央日報》等大型日報和重要期刊的影印本;購買了《抗戰期刊匯編》《民國佛教期刊匯編》《晚清珍稀期刊匯編》《民國珍稀短刊斷刊》《民國史地期刊匯編》等在內的40余種大型期刊專題資料匯編;還購買了《〈東方雜志〉期刊全文檢索數據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近代中文報紙全文數據庫—〈新聞報〉》《申報數據庫》《ProQuest近代中國英文報紙庫(1832-1953)》等全文數據庫。
首圖晚清至民國期刊目前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期刊分類表(第三版)》進行分類,單獨排架存放;晚清至民國報紙不作分類,按字順單獨排架存放。晚清至民國報刊均有專人負責管理,書庫人員根據《首都圖書館清至民國文獻保護措施》,對其進行定期通風、防蟲、防潮等保護。同時,根據出版年代及內容的珍稀程度,還將部分報刊移至古籍部的恒溫恒濕書庫。其中包括《時務報》(4函63冊,1896年創刊于上海,1898年8月終刊,旬刊)、《強學報》(1冊2期,1896年1月12日創刊于上海,1月22日終刊)、《政治官報》(84函348冊,1907年創刊,北京政治官報局出版,1911年終刊)、《京報》(1冊,清末光緒年間,同文滬報館)、《京報》(71冊,清光緒14年,聚興報房)等。
自上世紀50-60年代,以人民出版社為主,開始再版整理出版舊報刊。本世紀以來,再版的機構逐漸增多,且主要以專題匯編的出版形式為主,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民國文獻資料叢編》《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匯編》。這種由圖書館與出版機構合作的整理再版模式,往往具有選題明確、學術性強、收錄較為全面等特點。首圖近年也將部分舊報刊進行整理再版,目前有《劇學月刊》《戲劇旬刊》《春柳》《十日戲劇》等已經或即將再版。
2017年初,通過對圖書館的清至民國報刊數據庫的充分調研,首圖計劃建設《世紀寫真——民國時期的百態民生圖文庫》。該專題庫以館藏舊報刊的內容為文獻基礎,收錄反映民國時期的社會、民情、風俗、政治、經濟等內容的文章和圖片,在館內局域網和閱覽室內的觸摸屏中,為讀者按不同主題類目進行分級展示,每個類目下有大量的文章和圖片,讀者可通過點擊各個類目下的鏈接進行閱讀。專題庫采取自主建設方式,通過政府招標,委托相關機構進行文獻數字化、數據庫平臺的搭建,預計兩年內完成(見表6)。

表6 《世紀寫真——民國時期的百態民生》類目簡介
在晚清至民國報刊文獻的開發過程中,有些問題需要加以注意:① 由于收藏地點分散,致使舊報刊在整理再版、數字化建設方面都缺乏統一的機構去管理與協調,多有重復出版、重復建設的現象;② 大型報刊及專題匯編的出版物價位偏高,以一館之力,難以做到全面收藏;③ 當前絕大部分的出版物還是各館針對舊報刊進行單一品種、專題匯編的再版,較少出現經過研究性的整合、深入系統的開發其中內容,進而形成學術成果的出版物。
首圖晚清至民國報刊是館藏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包括:① 結合工作實際,開展晚清至民國報刊管理人員的針對性、專業性培訓,使其充分認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② 積極配合國家圖書館等相關機構對本館晚清至民國報刊的整體狀況進行申報,同時制定出更為系統全面、可操作性的保護與開發規范,可參照古籍文獻保護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制定出文獻的分級標準及分級保護措施;③ 申請專項預算,依據民國文獻書庫建設的相關標準,改善現有民國報刊庫的硬件條件,加裝恒溫、恒濕設備、采用能防止灰塵和光污染的書架等,使館藏舊報刊能夠像古籍那樣,得到充分、全面的保護;④ 在館藏舊報刊保護及修復方面,積極申請專項經費;⑤ 分階段、分步驟地完成館藏舊報刊中具體篇章、老照片的數字化工作,借助新型載體形式和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館藏晚清至民國報刊進行進一步的“再生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