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皓
(深圳市南山圖書館,廣東 深圳518052)
隨著“互聯網+”環境的深度優化,公共圖書館面向社區基層的服務內容、服務方式也迎來了全面發展的契機,特別是依托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技術服務體系,使得公共圖書館各類技術型服務項目也得以廣泛深入到社區基層[1]。圖書館物聯網技術服務體系作為公共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成果,不僅有利于推動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創新發展,而且可以使社區讀者獲得全新的服務體驗,提升圖書館在社區基層的影響力。因此,有必要分析和總結物聯網技術支持下公共圖書館社區服務發展路徑,并為公共圖書館特色化創新服務提供參考和借鑒。
物聯網技術作為第三次信息產業革命的成果,目前已逐步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物聯網主要是以互聯網作為信息傳輸的載體,通過設定信息傳輸協議,借助各類傳感設備的數據采集功能,將目標物體與網絡進行連接,從而實現對目標物體的智能化感知、追蹤以及實時管理[1]。這意味著與信息技術相關聯的各類服務,都可以被納入到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范疇。目前,國內大部分公共圖書館都將現代化網絡信息服務作為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發展的主要方向,這為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圖書館服務創造了先決條件。公共圖書館通過物聯網,可以將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信號技術以及RFID識別技術集成于統一的平臺中,從而實現對基礎設施設備、圖書資源的智能化管理,為讀者創造出更為快捷、高效、舒適以及安全的服務環境,在面向讀者進行互動化信息傳播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圖書館對于讀者的吸引力[2]。由此可見,物聯網技術支持下的公共圖書館,在對讀者與圖書館信息資源利用路徑進行變革的基礎上,可以更為靈活地實現組織與服務模式的創新,拓展圖書館面向不同群體的服務內容。
隨著物聯網技術在服務行業應用的逐步深入,我國圖書館界也積極開展了物聯網技術支持下圖書館社區服務的探索。在國內公共圖書館中,最早的是深圳圖書館于2008年所推廣應用的“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這一系統主要由分布于社區的自助服務機、位于圖書館的系統監控體系以及線下圖書物流管理體系3部分內容組成。其中,分布于深圳各個社區的自助服務機是系統得以成功服務于社區讀者的核心部分,社區讀者可以通過自助服務機享受24小時圖書借還、辦理借閱證、會員繳費等服務項目,這不僅大大節約了讀者前往圖書館進行業務辦理的行程時間,真正地實現了足不出社區,而且有效解決了傳統借閱服務中普遍存在的手續繁瑣、等待時間長等突出問題[3]。深圳圖書館“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投入使用之后立即獲得了深圳市民的普遍歡迎與好評,國家文化部在進行考察之后,也將該系統作為成功經驗,面向全國進行推廣。目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杭州、青島等大型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部分城市還對這一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面向社區讀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服務項目。
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智慧技術手段是構建智慧閱讀生態系統的保障,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智能識別、管理、推薦、送書、建檔,給讀者以快速、精準、順暢、無縫對接的服務。
社區作為公共圖書館服務基層的節點單位,逐步實現面向社區讀者服務的自助化、便捷化,一直以來都是公共圖書館進行服務創新與拓展的重點方向。從當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技術集成體系在為社區讀者提供便捷化服務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打破傳統管理模式下公共圖書館在社區設置服務站點所受到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方面的限制,以更為靈活的方式設立自主化服務站點,使社區讀者就近就便可享受到與以往社區圖書室、城市書房、農家書屋等實體圖書館形式相一致的服務內容,實現了公共圖書館面向社區服務的高效化、即時化以及便捷化;另一方面,利用物聯網全面、快捷的信息數據采集能力,圖書館可以通過后臺監控系統及時了解自助設備運行情況、讀者需求辦理情況、圖書供給情況等,從而立足宏觀的角度透視服務社區讀者的真實狀況,以便于更為科學合理地進行社區服務建設[4]。
隨著時代的發展,讀者不僅僅滿足于圖書館的被動服務,他們更期待圖書館能夠通過主動服務的方式,來挖掘其需求、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依托物聯網技術,公共圖書館除了直接面向社區讀者提供便捷化服務之外,還可以通過物聯網強大的數據采集能力,構建集“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為一體的集成化圖書館服務體系。圖書館可以利用物聯網中的智能化傳感設備對社區讀者行為進行采集、追蹤,最終匯集于云平臺中進行儲存,而后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讀者行為數據模型,進一步分析出個體讀者服務需求偏好[5]。借助新媒體環境下的各類便捷化信息推送渠道,如微信、微博、E-mail等,圖書館可以面向社區讀者主動進行個性化信息資源的推送,增強社區讀者的服務體驗。
隨著物聯網技術與圖書館業務融合程度的加深,通過創新服務方式、服務模式來為社區讀者提供增值服務已具備技術實踐基礎。各級公共圖書館結合自身服務實際,大膽進行了立足物聯網技術的增值化社區服務探索。例如,天津市和平區圖書館在物聯網的支持下,推出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圖書借閱服務模式。社區讀者可以關注天津市和平區圖書館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完成基礎信息的注冊之后,就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中的“掃碼薦書”功能進行圖書的在線借閱預定,提交訂單之后,該圖書館就會安排合作的快遞企業直接送書上門,使社區讀者足不出戶便可以享受到圖書借閱服務。讀者閱讀結束之后,也可以通過社區內的自助圖書借還設備進行圖書歸還,從而真正實現了面向社區讀者從“借”到“還”的增值服務。
目前,在總分館制的實踐中,很多公共圖書館在基層社區都設有分館,如社區書屋、農家書屋等。這些分館的日常管理能力遠不如總館,尤其是在圖書管理方面,往往采取的是傳統人工清點、整理的方式。而通過物聯網,館員只需要借助條碼閱讀器,就可以通過快速掃描的方法,有效采集書架上所有附有電子標簽圖書的基本信息,從而順利地完成圖書盤點工作。與此同時,圖書盤點統計的結果也可傳回總館大數據平臺中,便于總館結合分館圖書供應狀況以及讀者需求,做好統籌分配[6]。
利用物聯網技術面向社區讀者提供閱讀自助服務是目前國內公共圖書館最為常見的服務類型。該服務依托的載體主要是可以在社區內自主進行投放的自助服務機。目前,國內社區所投放的圖書館自助服務機主要具有以下3方面功能:一是圖書借閱與歸還業務,只要憑借書證或身份證,無需復雜操作,就可以在自助服務機的引導下,輕松完成圖書借閱與歸還;二是圖書信息查詢業務,社區讀者可以通過自助服務機查詢所需要圖書的數量、借閱情況以及該圖書在區域內的分布情況;三是預訂服務,目前國內一些大城市的圖書館在節假日期間十分忙碌,致使部分讀者臨館閱讀而沒有位置,針對這一狀況,國內一些圖書館在社區放置的自助服務機還可以提供圖書館座位預約服務,讀者可以提請進行位置的預約與查詢,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行程。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服務環境的日益成熟,在人口較為集中的社區建立休閑智能體驗服務空間也逐步成為公共圖書館社區服務發展的新方向。讀者在踏入空間時,通過物聯網智能感知設備自動掃描,便可通過大數據平臺提取讀者的基本信息與閱讀偏好,賦予讀者會員卡,為讀者之后的行為量身定做相應的個性化服務。例如,當讀者找到座位并掃描會員卡之后,智能桌椅便可自動調整為讀者最佳閱讀姿勢所需要的高度,并即時通過網絡向讀者發送可能需要的閱讀信息,從而為讀者提供智能化的閱讀環境。此外,利用物聯網中的RFID技術,可以讓圖書館的建筑、設施設備、文獻資源等融為一體,統一于一體化服務平臺進行閱讀環境的打造,從而使讀者獲得更為優越的休閑智能體驗服務[7]。
隨著數字移動技術的深入發展,移動數字閱讀逐步在圖書館讀者群體中普及。國內一些公共圖書館也逐步加大了數字移動閱讀器、ipad、VR閱讀器等設備面向讀者的投入力度。但由于這些設備成本較為昂貴,在社區圖書室很難普及。針對這一問題,國內一些圖書館借鑒“共享充電寶”運營方式,推出了移動數字閱讀設備外借服務,具有一定信用度的讀者可以直接在社區圖書室租借移動數字閱讀設備,歸還之后也可供其他社區讀者共享使用。這一服務舉措的實施,不僅加快了移動數字閱讀方式在社區讀者群體中的普及,而且創新了社區讀者獲取和利用圖書館數字資源的路徑,提高了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傳播效率。
利用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成果與圖書館傳統行業相融合,物物相連,書連一切,激發圖書館行業新潛能,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手段的多樣性,徹底解決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物聯網技術歸根到底只是圖書館現代化服務的媒介型技術,要想更為廣泛地實現面向社區讀者的技術服務,還需要構建集成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為一體的綜合化服務管理平臺,并由此推動面向社區讀者的便捷化、智能化服務效果的形成[8]。平臺的構建應當側重于以下兩點:首先,平臺要通過技術的集成以及標準化數據格式的形成,使得數據搜集、標準化處理、分類整合以及加工利用等諸多步驟上得以連貫,從而使得與社區讀者服務行為相關的數據,如讀者的借閱行為、臨館時間以及信息檢索內容等,都可以儲存于平臺并加以分析利用;其次,平臺應當及時動態調整與發展新的服務模塊,盡可能地實現服務模塊與圖書館物聯網的同步發展,從而為社區讀者提供更多的服務方式與服務內容。
隨著總分館制在國內公共圖書館實踐中的日益成熟,越來越先進的技術服務模式得以深入基層、服務群眾。因此,公共圖書館也應當充分利用總分館制的制度優勢,積極推動服務資源面向社區的合理布局,可以考慮從以下3個層面著手實施:一是要統籌完善自助服務設備面向社區基層的投放分布方案,盡可能地延伸自助服務設備所能達到的服務半徑,提高自助服務設備的利用效率,并與投放社區達成相關的服務以及后期保養協議;二是注重圖書資源的RFID條件的標準化建設,總館應當集合社區內分館的圖書資源,按照“統一管理、統一編目、統一投放”的集中式管理方式,加大總館圖書資源面向社區分館的投放力度,推動圖書資源在不同社區分館間的共享共用,節約圖書資源采購成本;三是定期開展面向社區服務人員的技術培訓活動,通過技術培訓與指導,提升社區服務人員的信息化素養,使他們能夠有效協助總館開展各類服務保障性工作,并具備指導社區居民正確使用自助服務設備的能力。
公共圖書館除了具有服務讀者的職能之外,還是全社會信息匯集、加工與傳遞的重要部門。因此,在推動物聯網技術服務于社區讀者的同時,也應當逐步推動物聯網技術在政務服務方面的應用,通過與社區居委會開展深度合作,切實增強社區管委會的惠民服務能力,以此來間接服務社區居民。結合國內外公共圖書館的經驗來看,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入手:一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幫助社區建設智能管理系統,推動社區管理者、居民與智能管理系統形成各種形式的信息交互。如社區門禁、社區服務支付、社區醫療等,在推動社區智能化管理的同時,進一步豐富社區居民的智能化生活體驗[9]。二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強大的信息采集能力,幫助社區完成對居民日常生活的管理。例如,圖書館可幫助社區建立數據采集系統,社區可以采用“居民掃碼,數據庫管理”的方式,完善對居民出行信息、健康信息的記錄,并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提高精確度。
公共圖書館借助物聯網技術深入社區開展服務就是為了能夠更為高效、便捷地服務社區讀者,讓更多的社區讀者能夠就近享受到與中心圖書館相一致的服務。從現實情況來看,能夠充分享受和體驗圖書館物聯網服務的多為青年群體,他們由于具備較高的信息化素養與學習能力,可以很快學會如何利用圖書館物聯網服務來滿足自身的訴求。然而,對于占相當大比例的少兒和中老年社區居民而言,往往因為無法單獨理解和操作圖書館自助服務設備或平臺服務模塊,而不能及時享受到便捷化的圖書館服務,甚至有時候不得不親自前往圖書館進行業務的辦理。因此,公共圖書館應當強化物聯網服務的宣傳與引導,逐步提升物聯網服務的覆蓋度。例如,上海市圖書館為促進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一卡通”服務在社區居民中的普及度,專門打造了立體化宣傳推廣途徑,通過在社區張貼海報,在社區電子屏中插播宣傳廣告,聯合社區居委會、學校開展培訓推廣活動等方式,有力地提高了“一卡通”在社區少兒和中老年群體中的覆蓋度,拓展了圖書館物聯網服務群體[10]。
物聯網技術在圖書館中的運用,促進了圖書館的內涵式發展,創新了圖書館服務模式,在為社區讀者提供立體式、人性化、個性化、高效化、綜合化服務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發展。深圳南山圖書館作為在南山區擁有7家分館的公共圖書館,具有良好的社區服務經驗和基礎,數字化圖書館也已建成和運行多年,同時還具備了良好的技術服務團隊,這都為該館建立面向社區服務的物聯網技術服務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展望未來,深圳南山圖書館應當著手制定物聯網技術服務體系規劃方案,并按照規劃方案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物聯網技術服務于社區讀者的新方向、新項目,真正滿足社區讀者多元化的文化信息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