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潔瓊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銀光中學,甘肅 白銀 730900)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價值在于因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性,促使語文教學成為其他學科開展教學實踐的基礎。有人斷言,“如果一個學生學不好語文,那么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也不會太深入”。這句評價初讀略顯武斷,細細深究其中不乏一定的道理。學生入學起接觸的便是語文學科,此后語文便在他們的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優化和深入,整個社會對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要求日趨嚴格。為了能夠使高中生真正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教師必定要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進一步積極強化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比較式閱讀便是給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開辟了一條切實有效的道路。
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尤為重要。如果高中生對閱讀知識掌握得不夠牢靠,那么他的整體作文水平和語文程度也不會很高。例如學生在進行課文知識學習時,如果不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那么他對于課文知識的理解必然不會深入。即家長俗稱的——看不懂。眾所周知,高中語文必修內容皆是依據我國高中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進行甄選確定的,所以文本知識幾乎不存在學生有閱讀障礙的問題。假設遇到學生真的無法理解課文中的相關知識,那只能代表極少數學生的閱讀能力相對較弱。面對此類學生,語文教師絕不能采取消極應對的處理態度,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及特殊性為其量身打造相適應的教學方案。尤其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鑒于當代高中生較為普遍的求知特點,這個群體中有相當可觀的人數,他們大多存在不夠積極主動去學習和尋求問題的答案的現象。這類學生中的一部分人的外在表現通常為上課聽講不認真,考試成績不理想;另外一部分人雖然成績較高,但他們也只是慣性被動地接受知識,換言之,雖然上課聽講很認真,卻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綜上所述,這兩類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也不強。
這種局面的形成,責任之一在于教師教學本身存在一定問題。高中語文知識系統而繁雜,教學時教師面臨著過重的知識和倉促的教學時間之間的矛盾,通常為了增進教學進度會選擇主導地位帶領著學生分析閱讀,而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長此以往,不僅滋生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惰性,同時這種主觀式分析下的閱讀理解教學也導致了課堂氛圍的壓抑和沉悶。最終在高中生身上暴露出兩個弊病:一是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二是對高中語文學習產生厭倦心理。這一后果無論從眼前或長遠考慮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基于此種認識,為了切實激發高中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我建議采用比較式閱讀的教學方法來嘗試破解閱讀教學中遇到的諸如此類問題。
比較式閱讀既可以引領教師更加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內容,又能幫助學生培養發散思維和對比鑒賞的能力。讓學生在比較式閱讀學習中,在對不同的文章的分析中能夠開發自己的思想,擁有獨立的思考時間和思考過程,強化理解記憶提高閱讀習作水平。當然,若想將比較式閱讀的教學方法落到實處,教師必須隨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要充分意識到在課堂中學生才是接受學習和主動學習的唯一群體。而教師的作用僅僅在于幫助學生、組織學生,為學生的學習指引正確的方向。
因此,比較式閱讀的內涵在于兩個方面,首先在于通過對文章進行有效分析,然后再以整合和閱讀的方式,通過比較分析的形式輔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其次,學生可以通過兩類文章或者多類文章的對比學習來啟迪自我思考。另外,比較式閱讀的定義比較寬泛,它可以包括不同文本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文本之間不同文章內容的比較,學習效果十分鮮明。
首先,語文學科兼具社會性和人文性,在進行語文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情感出發,結合高中生的現有經驗和生活實際進行分析和理解。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語文課程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夠有效提升語文閱讀教學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視程度。其次,開展比較式閱讀時,教師應尋找那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通過對文章內容由淺入深地理解讓學生自己學會分析和思考。在初步應用時,教師可通過有效引導幫助學生建構理解文章內容的思維體系,通過比較尋找同類不同文章間的異同之處。學生比較式閱讀思維一旦形成,那么他們便不會再在舊有的思維體系中游弋,而是形成新的閱讀認知方式。再次,初步閱讀之后,教師可以適當提升難度,增加一些比較新穎的文學流派和文章內容的作品,拿來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閱讀方面的知識。對于文章內容的選擇教師必須秉承著專業的態度,給予高中學生相適應的學習時間、尊重學生學習的發展過程。
橫向比較,通常指將不同作家、不同作品(包含題材相同的不同作品)展開比較,通篇式抑或片段式皆可。可以選擇依據主題比較,也可對于文章遣詞用句、風格、立意等方面進行比較。學習伊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讓學生能夠自由表達出自己在文章分析中所獲取的有效信息,在分析文章的共性和個性的基礎之上,引申到學生對于同類文章的學習和積累。再以自由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辨別出文章在表達方式中的精妙和不足。終極目標在于讓學生體會不同寫作手法下產生的不同的寫作效果和后果。例如人教版《綠》和《囚綠記》淺層次比較兩文對“綠”采用生動形象的描繪,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雖然對“綠”的感情是一致的,但二者卻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前者是愛綠而保護綠;后者是愛綠而損害綠。深層探究,這兩篇寫景狀物的散文在表現手法上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差別。學生可通過分析這兩篇文章的異同來培養文本分析能力,再對思想情感和表達方式的異同進行有效研討和整合,提高了學習效果同時強化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因此,比較式閱讀能夠帶給學生的收獲在于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得獨立思考分析文章的能力,還能夠從分析中有所建樹。
一言以蔽之,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比較式閱讀教學手段,不僅能有效幫助學生增強閱讀理解能力,還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兩得。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引入此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迎戰高考取得優異的成績,更為學生在日后的寫作生涯積累了寫作技巧,從而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與人溝通的能力,增強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希望各位一線教師能用好比較式閱讀的方法,帶給學生更優質的閱讀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