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籍俊杰
2020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中央文件《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速度驚人,新技術、新政策不斷涌現。
我國劃定18 億畝耕地紅線,每年有27 億畝次耕作需求。按照我國2030 年達到70%的城鎮化率計算,中國將有2~3 億農民離地棄農。大量耕地的耕種,只能依靠農業機械來完成。我國農業振興計劃的實施,農業規模化經營將逐步實現,高質量、大型農機的需求日益強烈。據英國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統計,2015 年中國的農機市場規模同比增長24%,約為4386 億元,是日本的8倍,超過美國(約2525 億元)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隨著我國農機化水平逐年提高,到2019 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我國農業裝備行業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高端農機裝備制造領域,與國際領先企業相比,仍有很大距離。關鍵核心技術缺失、創新能力薄弱是制約中國農機制造“由大到強”的主要瓶頸。高質量、高效率、品牌農機和優質服務是中國農業機械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中國的崛起,鄉村一定要振興,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而農業生產全面、全程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支撐條件!農機產品的破舊立新,優勝劣汰速度加快,老舊農機不能適應新農業的需要,新型、大型、高效率農機將迎來需求高峰。—這是農機行業面臨的機遇,也是挑戰。
未來十年,對于國內的農機企業而言,既是發展機遇,更是生存挑戰!
這一點是對我們河北省的農機裝備企業老板的考驗!也特別值得我省有關部門去思考。
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機保有量居世界第一位,理論上已初步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但是仔細研究我國農業發展發現,和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比,存在種植規模小、農機作業效率低、作業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市場競爭力差、環境污染嚴重、能源浪費嚴重等不足。
也因為此,我國農業生產目前面臨著農民種地收入偏低、不愿種地,土地撂荒現象時有發生的問題。“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如何種好地?”成為未來農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讓誰來種地?
應該讓會種地、想種地、懂農藝、善經營、會操作農機的現代農民種地。他們通過種地,生產出國家需要的質優價廉的糧食。通過種地,使他們的收入明顯高于普通打工者,務農才有尊嚴和積極性。而不是讓不會種地的農民瞎種,讓不會種地的投機者、政府鄉鎮官員、商界富翁、企業家去靠土地謀不當利益。
其次是,怎樣種地?如何種好地?
通過實現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種植、全程機械化(耕、種、管、收、儲)作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培養高素質專業農民,在適度規模化經營模式下,利用高品質、高效率的農機進行全程機械化生產,通過降低生產用工、減少生產成本,節支增收、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才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所謂農業機械就是根據農藝要求,專門設計制造的、用于農業生產的機械設備。簡而言之:農藝是方法、農機是工具。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
對于農機的屬性而言,其來源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作業需求,得利于并受制于工業技術發展的一定制造水平;由工業制造,應用于農業生產;因此農業機械既具有工業產品的特點,也具有農業產業的屬性。所以,從事農機產業的人,應該了解農業生產基本知識,想做好農機產品的企業家,必須了解農業的需求規律;只有農機農藝的有機融合,才能做好農業機械裝備產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1949~1980 年,人民公社,集體經濟,農機發展初始階段;
1980~1989 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個體經濟發展模式;
1990~2003 年,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發展階段;跨區易地作業率先起步。市場引導,大中型農機發展迅速,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
2004~2019 年,農機快速發展階段。《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引導,實行農機購置補貼,解決了農民買得起農機的問題。農機產業迅猛發展。耕、種、收基本實現機械化。但后期農機補貼政策副作用出現,表現出的典型特征:進入補貼的農機熱銷,常規農機過剩,買農機不掙錢;新型農機不補,農機創新受阻。
2020年開始,將進入全面全程農機發展階段。隨著城鄉經濟的調整,農業種植模式發生變化,農業技術快速更新,農業機械化技術加速升級,農業生產將實現全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
但發展需要跨越三個臺階:(1)發展全程全面機械化,解決農機有沒有的問題;(2)實行適度規模化經營、農機農藝融合、標準化種植,解決農業機械用得上的問題;(3)實現農機低能耗、高效率、智能化、信息化,解決用得好的問題。
2019 年,通過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系統銷售的農機約有1800億元,但未列入補貼目錄的農機遠遠大于這個數。整體行業認可的數據,我國農機年平均市場容量4500~5000 億元。這僅是傳統的農機產品。
從發展種類看,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前會長高元恩介紹,歐美農業發達國家約有3500 個品類的農機,目前國內只有1500個品類。隨著全面全程機械化的實現,大量的新農機品類將在國內涌現。
從發展階段看,據中國農大楊敏麗教授介紹,歐美、日韓等國家從農機化起步到全面實現機械化用了20~35 年時間,國內真正的起步是2004 年,只用了15 年。并且國內起點低,需求復雜且豐富,所以國內真正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需要的時間預計更長,所以我國農機需求旺盛期不少于20 年。我們分析農機市場發展趨勢如下。
3.3.1 農機發展的戰略轉型期即將到來,新型機具將需求旺盛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現代農機支持,需要大量新型特色農機。高質高效、大型、智能農機將得到長足發展。在2019 年正定召開的全國農機流通工作會議上,中國農業大學王國業教授預計到2020年智慧農業市場規模將由2015 年的137 億美元增長到268 億美元,植保無人機、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農業機器人(輔助自動駕駛)等技術應用發展前景廣闊,智能農機將帶動我國農業發生深刻變革。
3.3.2 “主機強配套弱”局面將打破,農機具市場巨大
“養個兒子不干活;娶個媳婦不生孩”,這是我國目前主機與農機具配套現狀。有拖拉機主機,沒農機具的現象十分嚴重。隨著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規模化種植模式的實現,高效率、低能耗、大型農機具市場將是一個藍海。農機產品將迎來一個“淘汰- 替換-升級”的發展階段,也是農機產業的發展新機遇。農機裝備產業總產值會有所增加,但機具的保有量將會是一個下降的趨勢。
例如:一臺1804 拖拉機需配套6~10 臺大型農機具;一臺青貯收獲機需要8~12 臺飼料運輸車。而適用于一家一戶的小四輪及其配套農機具需求量將急劇下滑,質次價低的農機將成為歷史。
(1)中國有18 億畝耕地,有27 億畝次耕作需求。耕地面積大、作物種類多、耕作條件雜。任何一個農機企業,任何一種農機,幾乎都能在中國找到自己的用戶。
(2)我國市場體量大、規模大,是世界最大的農機大市場。2017 年我國農機產值超過4200 億元人民幣。世界各大農機公司都已進入中國市場。包括五大巨頭:約翰迪爾JohnDeere、凱斯紐荷蘭CNH、愛科AGCO、克拉斯CLAAS、久保田中國;全球的主要農機生產地區主要分布在歐洲、中國和北美,其中歐洲、中國、北美的農機產量分別占全球產量的27.3%、21.2%以及19.3%。
(3)國內農機產業仍處于粗放發展階段。國內農機產業體量巨大但產品品質不足,管理粗放。高附加值、高端機具主要靠引進。目前國內農機生產有幾大農機巨頭:洛陽一拖、福田雷沃、約翰迪爾中國、山東五征、久保田中國、中聯重機、東風農機、江蘇沃德、浙江星光、山東巨明等。但主要以傳統農機來滿足低端市場。其年產值在十億到百億左右。目前還有局外實力企業集團:中農、中農發、中化、中鐵建等國企、央企。還有一些實力巨頭秣馬厲兵、虎視眈眈盯著農機裝備產業,但產品創新能力和質量管理能力都明顯不足。
(1)產品質量處于中低端水平,高端產品依賴進口
國內農機裝備制造業發展主要以中低端為主,作坊式主機廠眾多、技術研發創新水平低,跟隨、模仿、組裝占據主流。產業體系分工程度不夠,原材料、工藝技術之后,中國的113 家大中型農機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為2.34%,遠低于357 家美國大企業的6.55%,也明顯低于德國企業(4.32%)與日本企業(3.99%)的水平。造成目前我國農機裝備先進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質量差,核心零部件開發能力差,整體水平與國外差距30 年。
(2)傳統農機市場基本飽和,部分產品產能嚴重過剩
經過國內十多年的政策支持,及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所形成的全球農機競爭格局,中國農機制造市場已具備一定規模。
盡管伴隨著我國種植結構調整、市場剛需有所轉移,促使一些新興小眾品類的農機進入成長期,面臨較好的發展局面,但小眾品類農機市場容量不足以轉移所有的農機產能,如目前糧食烘干機、果園機械、大棚蔬菜機械、植保無人機等。預計已經出現扎堆的小眾品類農機生產企業日子不好過。
反觀高端、智能化、大型化產品卻供給不足,大馬力拖拉機、高質量青飼料收獲機等產品嚴重依賴進口。因此,國內農機產業要升級,品牌整合勢在必行,進口產品國產化、壁壘技術難題攻克、低端產能強制淘汰等等,已經迫在眉睫,雖然殘酷,但是無二可選。
(3)農機國際化品牌不足,產業結構需加快調整
一是隨著我國農業規模化種植規模的擴大,高性能、可靠性高的農機需求量巨大。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機市場,但沒有自主的頂尖品牌,需要花費大量的外匯進口農機。
二是我國農機的制造工藝與制造水平亟待提高,國外農機產業的主要關鍵技術壁壘目前仍需突破。如農機專用材料、液壓、變速箱、底盤、發動機等部件、元器件的創新能力亟待提高。一些企業需要在政府的推動、支持下,快速成長為全球農機頂尖品牌。
可以預測,由于產業結構調整、農業振興計劃的實施和現代農業技術的迅速發展,未來我國農機市場將會發生劇烈的變化。
什么是現代農業?可總結為三方面: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采用兩高(高效率、高效益)的生產方式;保持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發展環境。或者說是在保持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發展環境前提下,采用高效率、高效益的生產方式,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
預測今后10 年,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將推動著我國農機裝備產業的快速發展。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從糧食安全角度考慮,未來高效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種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實現全面全程機械化也是農業生產的必經之路。
(4)9.80~328.85 m孔段:鉆孔孔徑375 mm;施工至終孔層位貫通后,全孔下入?219 mm×7 mm無縫管329.85 m,并用強度為M10的水泥砂漿固井。
目前世界農機行業已經進入技術創新驅動的時代,不管是傳統產品還是新興產品,想要占領市場,唯一的途徑就是技術創新。青島農機展會上可以看到,全球一流農機企業不約而同地推出了各自極具高科技含量的創新產品,如美國John Deere(約翰·迪爾)的電動輔助驅動系統、德國CLAAS(克拉斯)的收割切碎裝置、德國KRONE(科羅尼)的秸稈收獲制粒機……無一不代表了全球頂尖技術的發展方向。
反觀國內農機行業,雖然技術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口號喊得很響亮,但是力度和速度卻差強人意,與全球一流水平差距在不斷加大。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產品自主研發投入不足,特別是整機設計和關鍵核心部件研發;另一方面制造工藝落后,產品質量缺乏有效的保證手段。如大型高端大馬力拖拉機、大型高端青貯飼料收獲機、大型耕整地農機具等仍然依賴進口。農機產品核心部件如動力換擋傳動系統、拖拉機同步器、免耕精播機排種器的種夾、打捆機打結器等關鍵部件因制造工藝達不到標準而依賴進口。
規模化種植導致耕作方式的轉變,農藝水平的提高、地塊的變大,導致農業機械的產品種類、大小和智能化水平發生巨變。可以預測,近幾年,國內農機行業以產品升級和短板補齊為主要方向的技術創新步伐會繼續加快,凡是與新技術相關的農機產品也將顯示出良好的市場競爭力,實現長足發展。低能耗、高效率、舒適化是未來農機的發展方向。如各種大型農田整地機械、高速播種機、產后加工機械、節水灌溉機械,以及目前急需的山區農機設備、果園機械化、蔬菜機械化、中草藥用作物機械化等。
質量優良、服務好的品牌農機會得到推廣,產品售價會適度上升。但隨著規模化種植模式的推廣,農機需求臺數將會大幅減少。
建國以來,我國農機行業一直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尤其是2004 年以來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使農機成為盈利最快的行業之一,也造就了一批明星企業。但我國的農機產業未來該如何發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一些國外企業退出中國市場、一些國內企業陷入困境可以看出這方面存在問題。只有摸清國情,明確方向,有的放矢,才能實現農機產業的健康發展。
我們相信,圍繞著農機產品、農機用材料、工藝技術展開的創新腳步不會停歇,農機行業質量升級的新業態將持續完善,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機將進入全球頂尖機械設備競技舞臺。我們堅信,通過產品創新,中國農機市場會越來越好,農機企業前途光明。
2017 年,全國規模以上農機工業企業2429 家,主營業務收入4291.35 億元。
2018 年,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減少到2225 家,五分之一的國內農機品牌消亡。
2019 年規模以上農機企業數量同比減少340 多家,一部分企業的產銷規模急劇下滑,一部分企業退出轉向其他行業,很多企業的產能利用率不足50%,大批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統計,2019 年 1~11 月,73.5kW(100hp)及以上大型拖拉機生產41809 臺,同比下降6.9%;玉米收獲機生產21903 臺,同比下降3.9%;履帶式水稻收獲機生產50780 臺,同比下降20.1%;手扶插秧機生產31061 臺,同比下降18.8%。相反,采棉機、花生收獲機、辣椒收獲機、殘膜回收機、畜禽處理設備等新產品呈現出較好的增長。
這說明傳統農機產品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足;新產品、薄弱環節農機裝備將成為市場急需。高品質、品牌產品將會得到市場青睞。受市場逼迫,未來中國的農機企業將不得不合并重組、強強聯合、向國際品牌看齊,做高質量農機產品。
2019 年 11 月 21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辦發〔2019〕50 號文“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2020年中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將有10 億畝開始建設。2019 年8 月,山東省政府發布《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創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計劃到2022 年山東省創建省級示范區100 個、市級示范區200 個、縣級示范區300 個。基本是5~10 村合并為一個社區,人口在5000 人以上,解決農村空心化,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通過耕地占補平衡、土地增減掛鉤等土地整理方式,形成高標準大塊農田,引導農戶將承包地有序流轉,引導有條件的村莊實現合村并居建立社區。2019 年,河南省商丘市已有13 萬畝土地集中對外招標出租,規模化種植糧食,每畝租金400~500 元。
隨著規模化種植模式的推進,國家合村并居政策的實行和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必然導致農業種植模式的變化,從而引起農機產品品種的大洗牌:可靠性高的高性能農業機械需求旺盛,中小型、質劣價低的農機具需求量預計會急劇萎縮。
未來5~10 年,我國農機裝備市場將迎來大洗牌,中國會有一批農機產品消亡,會有一批農機企業合并重組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