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農機技術推廣站 段曉雨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自上而下采取了一系列管控、防治措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20年2 月25 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衡水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糧食產量供應、肉禽蛋奶供應、果蔬等關乎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農村地區和農業領域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控制工作的重點區域,也是防控難點,要全力做到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手抓、兩不誤”。穩產保供,抓好“菜籃子”“米袋子”是疫情防控的關鍵,也關乎農業農村發展,春季農業生產該如何管理、如何抓好“三夏”生產、農民該如何下地勞作、如何籌備農業生產等都直接關乎糧食生產安全,直接影響疫情防控,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從農業機械化的角度,探索農業農村在疫情期間的發展思路。
2020 年冬小麥播種面積475 萬畝,種植面積同比保持穩定,小麥苗情總體好于去年。為積極應對疫情,各個村不方便進入,農時又不等人,應組織動員農機合作社、農機手適時開展農機作業。保障農機、農機具供應,充分做好春耕、春播,保障糧食生產安全。一是利用農機合作社平臺對社員開展線上培訓,提升農機手的操作水平。通過協調為社員統一購買、運送春耕春灌化肥、種子等農資,為農戶提供土地托管、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確保不誤農事,促進生產。目前我市棉花、雜糧等主要春播作物尚未進入實質播種階段,農資缺口影響不大。后期隨著物流環節進一步暢通,供求將基本平衡。全市已準備大中型拖拉機3.7 萬余臺、旋耕機3 萬余臺、播種機6.1 萬余臺、機動噴霧機12 萬余臺、灌溉機械11400 臺(套),農業機械能夠滿足春耕生產需要。3 月份,利用網絡會議的形式在景縣福利農機合作社對農機手進行崗前培訓,客觀分析今年的農業發展形式,以及重要農機作業的技術要求。二是引進新技術,推廣高效率作業。全市開展春季小麥機械化鎮壓5.3 萬畝,確保小麥穩產增效。出動0.4 萬臺植保機械,完成15 萬畝小麥的農藥噴灑工作。冀州區拓田農機合作社最新引進“智慧蛙”植保機器人,采用GPS 遠程遙控,日作業效率是人工的15~20 倍,被河北衛視、北京衛視報道。采用電話、微信群聊等形式,發放電子技術資料60 余份,培訓農機手5 萬余人,保障農機手業務能力過關,不影響田間機器操作。三是適時開展培訓。扎實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的春耕備耕工作,規范、高效、廉潔完成全市的農機深松深耕任務,3 月24 日上午,衡水市農業農村局在景縣白王柯枝村舉辦農機深耕現場演示會,下午在市農業農村局會議室設立農機深松深耕政策技術培訓會主會場,利用視頻網絡遠程開展培訓。10 個深松深耕項目縣(市、區)主管農機工作的副局長、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參與農機深松深耕作業的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農機手,共計230 余人參加培訓。
受疫情影響,農民有必要外出從事農活的,特別注意分時下地,分散干活兒,不扎堆,不抱團,充分做到防疫田管兩不誤。而相對于平時,農機手出村(鄉)從事農機作業的次數明顯減少,甚至為應對疫情,不出去從事農機作業。雖然保證了自家和自村的耕種,但還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業機械的閑置,產生了浪費。堅持問題導向,積極引導農機合作社及農機手適應疫情產生的影響,轉變發展思路,發揮農機具多重功效。農機合作社有很多農用機械,像噴霧機、大型拖拉機、平整機等不僅僅用來干農活兒,還可以充分發揮其作用,助力農村疫情防控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季度組織500 余名農機手,出動250 余臺自走式植保機、30 余臺無人植保機,作業農機服從政府指揮,統一調度安排,對鄉村、街道路面開展無償消毒作業。農機組織積極參與其中,配合其他部門一季度全市農村清理垃圾雜物3.06 萬噸,消殺4841 個村;村鎮社區清理垃圾雜物0.78 萬噸。
抓好小麥中后期的管理,應對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確保糧食安全和豐收。以小麥蚜蟲、條銹病、白粉病為重點,繼續加強病蟲害監測防控,大力開展“一噴三防”專業化統防統治,努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截至5 月底我市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8850畝,涉及故城、棗強等7 個縣區,零星葉片或點片發生,進行了藥劑除治,對小麥沒有造成嚴重危害。大力推廣專業化統防統治。利用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大型植保機械開展小麥“一噴三防”防治作業,目前統防統治作業面積256.9 萬畝次,宣傳推介“一噴三防”技術,指導農民群眾科學安全合理使用農藥,不盲目用藥,不濫用、混配農藥,不隨意加大農藥使用劑量。加強葉面肥使用,提高小麥抗逆能力,降低后期干熱風帶來的不利影響。5 月份共計發布病蟲情報18 期,動用植保無人機等大型植保機械330 多臺套。
農機保障,助力“三夏”生產,為確保今年全市475 萬畝小麥順利收獲,全市農機化管理部門積極準備,精心組織。一是保障機具良好狀態。以農機經銷商、農機維修網點為基礎,建立農機維修和配件供應服務網絡,做好“三包”服務、售后服務和維修服務。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農戶,發動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等對機具開展輪流、分散檢修。目前,全市1 萬余臺小麥聯合收割機、20 余萬臺拖拉機、3.3 萬臺玉米播種機檢修調試完畢。二是我市500 余臺小麥聯合收獲機趕赴河南等地開展跨區作業。為參加跨區作業的新購置的小麥聯合收獲機優先辦理農機購置補貼手續。組織技術人員指導幫助機手檢修機具。對機手組織開展故障排除、規范操作和疫情防控知識解答。提醒機手備齊易損件、零部件,應對突發狀況。三是做好各項保障服務。市、縣農機化管理部門暢通熱線服務,做好政策咨詢和協調調度。指導農機服務組織提早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和作業區域,調配作業機械,開展訂單作業,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組織化程度,保障小麥機收、玉米播種有序、高效進行。
在積極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過程中,對今后的農機推廣和新技術的引進,農機手培訓等工作多了一些思考。一是充分利用融媒體手段。大數據時代,善于運用微信、公眾號、網絡等載體,宣傳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并向農機合作社和農機手多傳播一些脫貧致富的典型。二是線上咨詢常態化。這次疫情,農機、農技專業人員,采取不入戶、不見面,開展在線答疑,幫助農民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效果得到農民認可。三是農機協調共享發展。農機的主要作用在于助力農業生產,隨著智慧農業的發展,農機智能化提高,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機進入市場,協調農機組織充分利用這些新機具,統籌調用,拓展服務渠道,更大程度的提升農機價值。四是加大智慧農機的引進力度。隨著現代農業裝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把“互聯網+”技術引入農機領域,使農機化和信息化融合,打造智慧農機發展平臺,不但可以成為各級農機部門提升服務水平的新突破口,也可以培育成為農機化發展的新亮點。目前,衡水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今后要統籌發展,多引進一些設施蔬菜、有機蔬菜、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秸稈收儲、植保無人機等新型農機設備,更進一步提高我市智能農機的發展。加強農機農藝的高度融合,為我市糧食作物和畜禽養殖發展提供農機支持。五是提升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能力。技術推廣人員在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推廣過程中,作用不容小覷。技術推廣人員首先了解推廣內容,了解推廣目的,才能更好的向農機手和農民講解,打破他們心中接受新事物的顧慮,尤其近幾年青壯勞力外出明顯,多為五十歲以上人員在種地,這更加考驗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能力和業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