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農機管理總站 王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標志著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期農業發展主旋律,農業農村新形勢為農機化提出了新的課題、新的任務,現就新時期衡水市農機化發展方向做一簡要探析。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國糧食生產主產區,農機化發展水平較高。截至2019 年底,衡水市農機總動力838.28 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2%,小麥、玉米是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耕種收環節已實現機械化。全市小型拖拉機20.2 萬臺,大中型拖拉機3.26 萬臺,玉米聯合收獲機1.08 萬臺,小麥聯合收割機1.21 萬臺。農機專業合作社1205 家,31 家是國家級省級農機示范社,農機合作社作業面積占總作業面積的60%左右,農機服務專業化、社會化水平較高。
小麥、玉米耕種收環節已實現機械化,棉花、花生和設施蔬菜機械化水平較低。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棉花收獲全部是手工采摘。2019 年,衡水市棉花種植面積61 萬畝,主要集中在冀州、棗強、武邑、故城、景縣、阜城6 個縣,全市沒有自走式棉花收獲機,棉花全部采用人工收獲。
二是花生機械化收獲水平低。2019 年,衡水市花生種植面積28 萬畝,主要集中在深州、冀州、武邑、饒陽4 個縣,全市花生收獲機械42 臺,機械收獲花生面積3.1 萬畝,花生機械收獲率11%。
三是設施蔬菜機械化水平低。衡水市設施蔬菜除土地耕翻環節外,其他環節以人工為主。
雖然小麥、玉米兩大主要糧食作物整體機械化水平較高,但高效植保(無人機噴防)、節水灌溉、秸稈收集、糧食烘干等環節機械化水平較低。
截至2019 年底,衡水市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機合作社1205家,其中國家級、省級農機示范社31 家,農機合作社數量和發展質量在全省位居第一,但也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縣域之間發展不平衡。深州市農機合作社254 家,占全市農機合作社數量的21%,部分縣農機合作社數量較少。二是合作社之間發展不平衡。我市國家級、省級農機示范社31 家,占全市農機合作社總量的2.57%,經營規模大、服務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數量較少,多數農機合作社只是提供農機耕、種、收作業服務,服務能力、服務領域和引領小農戶和大市場實現對接的農機合作社數量不足。
圍繞服務農業農村工作大局,推進農機化從種植業向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擴展,從主要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和果蔬轉變,實現農機化全程全面發展。
針對我市農機化發展存在的突出薄弱環節和短板弱項,主要抓2 項工作:一是增加薄弱環節機械數量,二是扶持農機合作社建設。
增加薄弱環節機械是指增加自走式植保機械、花生撿拾聯合收獲機械、設施蔬菜機械、烘干機等農業生產急需、目前機械保有量較低的機械。
扶持農機合作社建設主要是對農機合作社建設機庫棚給予補貼。
農機購置補貼優先對自走式噴桿噴霧植保機械、花生撿拾聯合收獲機、設施蔬菜機械、烘干機進行補貼,實行先購后補、應補盡補、優先補貼,激發群眾購置以上機械的積極性。
市級財政列出農機化發展專項資金,按照農機補貼單機補貼額標準進行累加補貼,提高群眾購置積極性,增加機械保有量,提升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
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為重點,針對特色經濟作物、區域優勢農作物、設施蔬菜等機械化生產薄弱環節,舉辦農機演示會、培訓會,示范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成果、新機具、新經驗,提高農民對新機具、新技術的認識,為新機具的推廣應用打好基礎。
將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向農機專業合作社傾斜,不限數量,實行多購多補。將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農機作業補助、農機金融租賃等財政支農政策優先在農機合作社中安排試點,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縣建設、農機深松等項目以及機庫棚建設項目等要優先安排農機合作社承擔。通過承擔農機化項目,不斷提升農機合作社的實力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