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井陘縣供電分公司 高海明
“互聯網+”時代下中國電力積極學習外來優秀管理經驗,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創新建設,水平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但從供電系統可靠性的長期發展中看,仍存在待完善的工作,對供電可靠性管理產生負面影響,基本內容表現如下:
(1)首先,供電可靠性管理模式創建與實際供電方法并未做到協同發展,有關供電設施產出數據存在誤差,致使可靠性管理缺乏科學性與真實性,管理工作盲目分散,難以起到有效作用。
(2)一些電力企業疏忽實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流程,導致管理創新研究結果難以落到實處,造成實踐經驗缺失、實踐進程緩慢。
(3)供電可靠性管理精準化實施辦法在供電可靠性規則中受到制約,難以結合實際情況,電力企業對實際操作問題考慮欠缺,未做到制定可靠性規則的標準化,導致理想管理水平與實際操作原則存在一定差距。
(4)電力企業在可靠性管理辦法實施中,單純追求指標的增長,而忽略完成可靠性數據的準確率,從而對供電管理工作的可靠性產生不良影響[1]。
供電可靠性管理水平的發展觸及電力企業諸多方面的內容,并實際作用于企業的管理質量。由于涉及方面廣,在電力企業的人員配備、基礎建設、設備后期維修及未來工作規劃設計等方面,都要充分發揮可靠性管理手段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帶動供電可靠性管理工作的落實。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整體電力企業的可靠性管理提供合理數據支持,因此想要加強供電可靠性管理質量,應積極認識“互聯網+”背景下宏觀觀察體系的工作原理,加強電網資源結構整合,從數據信息基于對電力系統的綜合可靠性分析,結合實際可靠性管理情況制定創新發展企業管理方案,以強化電力企業各部門的溝通合作、工作水平[2]。
從實際情況出發,供電系統是否可靠,依據來源于供電系統的平均停電時間及平均停電頻率。大部分地區對供電可靠性的評價依據處于以上兩種數據,是以10kv 電壓的等級為參照下,對供電可靠性作出合理的結論,這種評價方式產生的結論是科學有效的。在“互聯網+”背景下,各類電器設備對供電可靠性要求更高,無論社會生產方向還是大眾娛樂,供電壓力增大,可靠性管理模式需要創新發展,為生產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平均停電時間及頻率的改善是供電可靠性管理的主要依據。
2.3.1 合理規劃供電體系
在基礎電力結構建設與發展中,應對當地地勢地貌進行充分勘查,管理好建設選地的現場條件,并將實際勘探結果與之結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能夠使實際電力建設情況達到國家標準,是目前電力電網改革升級能夠順利進行的主要前提,基于對供電可靠性管理水平的穩步發展,電力企業需要不斷對內部管理規劃進行切實有效的構思,結合互聯網的技術優勢,保證規劃設計的準確性,及時對電力建設項目作業進行檢測,提升整體管理水平,是供電可靠性管理的內在驅動力。
2.3.2 加強對電力設備的監測
電力企業中供電設備質量的優劣程度,決定了供電設施的可靠性是否具有有效保證。如果供電設備的選擇與加工過程中水平不過關,建造設備未達到相關規定參數或質量要求,會嚴重影響設備的運行效果、使用年限,可能會造成平均停電頻率的增加,對供電設備不斷進行維修、維護甚至是更換,將嚴重影響供電可靠性,因此,加強供電設備的檢測與管理,對供電可靠性管理有重要意義。
2.3.3 強化供電設施安裝工藝
電力系統的組織建設過程中,安裝組裝設備部件是其中重要一環,對提升電力工程建設以及供電可靠性管理有決定性作用。當前,因為一些電力企業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對負責安裝的工作人員進行嚴格篩選與培訓,對安裝步驟松懈執行,導致設備安裝技術不過關,低于相關規定的標準水平,致使大量的供電設施部件無法正常使用、損耗輸電線路,造成大面積停電。所以,只有強化對供電設施安裝工藝的管理,提升電力基礎設施質量,才能夠提升綜合運行效率,提高供電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基于供電可靠性的評價,可以判斷出電力企業的綜合供電質量,供電可靠性輔助供電力企業持續性供電作業,因此,定期對供電設施進行維護與維修工作,結合“互聯網+”形勢下的有利條件,有效管理供電可靠性,實現供電可靠性管理的創新發展,提高供電可靠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