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學 李東雷 王梓益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一心一意地堅持發展經濟,但我們在重視經濟因素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還應看到作為上層建筑一部分的文化結構對經濟因素的反作用力。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之上建立起來的,這一思想不僅對導致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進行了全面論述,而且鮮明地指出了社會的發展是以經濟因素為基礎下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除了經濟因素外,屬于上層建筑的各因素在社會發展中也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本內核、深挖文化觀所蘊含的深層次力量,有助于我們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精準性和時效性,以確保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顯示出強大的思想堅定性。
當下,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巨大精神力量應從狹義的文化層面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即要從道德、哲學、藝術、政治思想等多種因素構成的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文化結構的內在邏輯:就像任何哲學派別都必須回答的哲學基本問題一樣,當我們把眼光放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也必須要對這一問題做出回答,這決定著文化的起源。馬克思從人類對自然進行改造的實際能力出發,揭示出人類在實踐過程中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交往以及在交往過程中人們對生產資料占有方式的不同、對產品分配形式的不同,由此決定著人們在生產結構的不同地位,從而也決定著他們的思想意識不同,這就說明了是我們實際的生活決定著我們的意識。促使社會發展進步的因素是多重的,經濟因素雖是決定性力量,但是并不能否認思想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恩格斯曾指出:“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和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形勢的,還有許多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盵1]這一思想把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融入了歷史觀中,辯證地指出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并不是單向度的,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其中屬于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與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共同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
文化結構的功能:文化雖然以經濟為基礎,但文化一旦產生,便具有了某種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突出表現為:文化結構對經濟結構的能動促進作用,正是由于這種反作用使得文化結構具有了意識形態維護或批判的首要功能。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所揭示出的這一功能對于我國在新時代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在對文化結構的意識形態力量進行論述時曾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盵2]這充分顯示出作為意識形態的統治階級思想對于該社會文化結構性質的決定性,統治階級不斷通過哲學、藝術、道德等能夠體現自身階級利益的文化要素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思想洗禮,使得全體社會成員在頭腦中形成有關這個社會的普遍理念,從而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對統治階級的認同感,在這樣的情況下,該文化結構便顯現出對當前經濟基礎的維護作用以及對不同的意識形態的批判作用。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盵3]
我們黨目前面臨的“四大危險”,即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歸根結底是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未能同步進行,造成了精神文明發展落后于物質文明發展,使得落后的、消極的那部分內容對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所以我們必須注意,文化結構的意識形態力量具有雙重性,即如果掌握當前文化結構的政黨是先進的、純潔的,則意識形態力量會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影響;反之,如果當前文化結構掌握在被各種歪風邪氣所侵蝕的政黨手中,則意識形態力量會對社會發展起到消極影響。
社會意識形態作為文化結構的核心內容,它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各領域的穩步發展、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深,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工作迎來了許多有利的客觀因素和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挑戰。在全球化條件下,主流意識形態的維護或批判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因此,要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茁壯成長,必須要做到堅定旗幟與打好旗幟相統一。
堅定旗幟的問題重點在于堅定什么旗幟,回顧黨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它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黨的發展史啟示我們必須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并非是由個人意志所決定的,而是印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人民群眾的自主選擇。從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那一刻起,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便產生了。無產階級在不斷進行的工人運動中,逐漸意識到要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最終勝利,必須要有與本階級的階級利益相符合的科學理論,必須要組成一個能夠代表無產階級立場的先進政黨。當工人運動與科學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時,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便逐漸成熟起來,正是在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中國的無產階級自覺組成政黨,并始終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不斷對各種斗爭經驗進行總結,不斷豐富和完善本階級的意識形態,推動理論與實踐不斷向前發展,直至今日,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是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最新成果,是有效應對國內外各種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有力武器。
從黨的發展史看,我們能夠從中得出的普遍規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和黨的領導地位,是有效抵制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入侵、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為此,我們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大旗,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自身堅定性,不斷補足共產黨人精神信仰上的鈣。
打好旗幟的問題關乎兩個方面。一是旗幟如何更鮮明,二是旗幟如何緊跟時代。提升話語體系的底氣與創新話語體系的方式,是在變幻莫測的國際國內背景下,打好旗幟的有效手段。
首先,馬克思主義深厚的實踐基礎是提升話語體系的底氣所在。任何理論的發展都是現實的實踐運動所引起的,都與本國的具體實踐大致相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具有完備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我們話語體系的底氣所在,廣大黨員和馬克思主義工作者必須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實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理直氣壯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去甄別或批判,掌握主動權。
其次,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是不斷發展話語體系的方式所在。話語體系的發展,一是要從話語體系本身出發。第一,必須做到不忘本來,對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不能淺嘗輒止,廣大黨員干部要抱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弄清著作中所包含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自身的理論修養,練好看家本領,才能在復雜多變的意識形態斗爭中找準方向。第二,必須做到吸收外來,我國的話語體系想要在國際上站穩腳跟,發出屬于自身的聲音,并且要讓其他國家能聽懂、能接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學習有助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的文化因素,做到洋為中用。第三,必須做到面向未來,立足新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是向現代化國家轉型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現實的需要呼喚理論的變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在時代潮頭,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之問,實現了話語體系的創新與發展,從而發揮出了意識形態功能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二是要從話語體系的傳播途徑出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除了有強大的意識形態底氣,還需要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上,以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提出屬于自己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來詮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終極關懷。只有與世界接軌,旗幟鮮明地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奮斗,中國的話語體系才會更加鮮明,才能昂首闊步的引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