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錚
(福建省福州市鶴林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0)
寫作是一個表達的過程,也是文明傳遞的一種方式。在古代,有些文明是靠文人墨客的詩詞古曲來傳遞的;在現代,由于互聯網的發展,很多人拿起筆都不知從何寫起。因此,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通過作文寫作教學,引領學生正確地認識語文寫作,并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寫作能力。
小學時期的語文教育,大多數還停留在教材教學,課外閱讀也只是課程安排的幾本課外讀物,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這些課外讀物雖然能夠滿足課程需求,但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僅僅依靠這些文章的閱讀,對學生的寫作能力起到的幫助是有限的。在尋找課外閱讀素材時,不僅要看課外讀物是否滿足學生現階段的閱讀需求,還應從文章寫作角度、文章質量等方面去選擇。要想以課外閱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要拓展課外閱讀素材。
課外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視野,在開展作文教學時,教師要充分了解當前階段的學生特點、了解學生的個性發展、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每個年級段學生需要的閱讀素材并不相同,小學中段和高段的語文寫作目標不同、要求不同,那么需要積累的素材也是不同的。如三年級的寫作目標主要以能夠完整地敘事、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正確地進行表達即可,而高段六年級的寫作則需要有更多的修辭,更美的語句,更細致的描寫。那么為了寫作做準備,小學中段的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就應選擇適合中高段年級閱讀的文章,學習其中的修辭手法、優美語句、寫作風格等。如在讓學生閱讀《小草》時,文章中描寫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詩詞學生們都學過了,文章中用在這里恰到好處。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習過的詩詞都可以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閱讀這篇文章之后,教師就可以再為學生提供幾篇關于小草的文章,讓學生閱讀之后進行寫作,寫自己認識的小草,同時運用一句古詩或修辭、排比等方式來寫作。這樣學生就會在之前的閱讀過程中,積累一些相關的素材,寫作時就能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學生在這種閱讀寫作的模式中,逐漸消除對寫作的恐懼。先閱讀相關的素材文章,了解其他人是怎么寫作的,之后再進行自主創作,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同時結合素材文章的寫作優點,讓自己的文章更充實、更完美。
課堂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在作文課中,教師就可以用這種方法,在寫作之前,先為學生提供幾篇相關的素材文章,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先閱讀之后再進行寫作。慢慢地學生就能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了解課外閱讀對提升寫作能力的重要性,更愿意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素材、積累知識。
對小學生來說,接觸的詞匯較少,還有很多詞語沒有學習到,因此詞匯量較少的問題一直存在于小學生的寫作中,這也是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寫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大量的作文批改情況來看,有很多分數較低的學生的作文往往是以大白話為主,內容枯燥,缺少修辭手法,這樣的寫作雖然能夠完成任務,但是文章質量卻很低,沒有寫作意義,對語文素養的提升也起不到作用。因此在小學中段,寫作要求逐步提高,學生很難適應,因此對寫作的興趣會有所下降。課外閱讀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為寫作積累素材,同時還能通過文章的內容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從以往的閱讀經驗來看,大多數學生在選擇課外閱讀素材時,更偏向于故事型文章。這類文章往往以講述故事為主,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故事》等。這類文章雖然很受學生歡迎,但學生在閱讀時,往往只受其中的故事情節影響,閱讀完只記住了劇情走向,對文中的寫作手法完全沒有印象。但是,這類文章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外閱讀初期的引導階段,可以借助這些文章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之后便可以引入其他優秀的文章。在引入文章時,教師要合理地選擇閱讀素材。寫作內容包含很多方面,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雞毛蒜皮,可以說所有東西都可以用文章進行表述。因此,教師在為學生提供閱讀素材時,要明確每一篇素材要讓學生學到什么。如在學習課文《蝙蝠和雷達》之后,在作文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推薦一些和科技相關的文章,最常見的如《十萬個為什么》,這套書中包含了非常多的知識。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體會到科技的偉大,從文中也能了解更多和科學相關的詞語,加強詞匯積累,了解文章中講述的各類科學現象,豐富自己的頭腦,將這些內容整合,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學生對這類和科技相關的書籍文章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男孩子,在閱讀的同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小科學家”為題目來寫作,想象自己成為科學家,將要做什么事,為國家做哪些貢獻。學生在寫作的文章中講述自己的各種想法,通過針對性的課外閱讀,從學生喜愛的角度選擇文章,激發學生的閱讀寫作興趣。
為了讓學生愛上寫作,不僅要具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外閱讀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還應為學生的作文做出積極的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文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解哪方面寫得好,哪方面的寫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并在接下來的閱讀中,積累更好的素材,更好地學習寫作。
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來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想要開展課外閱讀,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拓展課外閱讀。在小學中段的自主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建議教師為學生統一推薦素材閱讀,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同一篇文章,并以寫作的方式相互交流,了解文章的寫作優點,之后在課堂中教師再進行講解,引導學生積極地閱讀,正確地摘取文章中的寫作優點。經過一段時間的統一課外閱讀,學生學會了在課外閱讀中如何有效地積累素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選擇素材,并定期向教師匯報自主閱讀情況。教師在得到反饋后,了解學生的閱讀素材,給學生提供閱讀和寫作建議。
在開展自主閱讀之后,由于學生選擇的文章不同,鑒賞文章的能力也不同。如果一個學生一直選擇的都是優秀作家名師寫的文章,閱讀得多了,鑒賞水平自然就高了。但是現在文章特別多,內容良莠不齊,如何教導學生正確地鑒別文章是一大難題。教師可以通過反面素材做例子,讓學生了解為什么這篇文章是反面素材,在寫作中有哪些問題,這樣就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初步學會鑒別文章。之后就要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每篇文章都有其精髓部分,鑒賞一篇文章尤其要從精髓部分著手,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找到文章的精髓部分,學習文章高潮的寫作方式。如《木偶奇遇記》,前篇講述了小木偶貪玩、自私、任性、愛撒謊,鼻子越來越長,吃了很多苦頭;但是后來小木偶為了讓父親恢復健康,逐漸變成了一個愛學習、愛勞動、孝敬父親的好孩子,最終感動了仙女,成為一個真正的小男孩。文章中每一次匹諾曹做壞事的時候都是一次小高潮,到了后篇匹諾曹為了讓父親健康而轉變,最終變成正常的孩子是文章的高潮和精髓部分。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要思考文章的情節是怎樣發展到高潮部分的,這種寫作方式要如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通過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直接引導學生品味學習文章中的精髓內容,在這些素材的閱讀積累中,讓學生學習了解更多的寫作方式、寫作手段。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寫作方式,教師在選擇文章素材時,可以推薦多種文章,如記敘文、說明文等,內容以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的為主,如各種地理現象、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等。這些不同類型的文章往往寫作風格和用詞用句也不同,為了之后的寫作發展,學生在閱讀這些文章時,也能夠從中提取一些適合自己寫作的素材。
閱讀是一種樂趣,不要把閱讀作為一種任務,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為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課外閱讀不僅為學生的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優秀的文章也以有趣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消除對寫作的恐懼,在寫作的過程中體會閱讀的樂趣。同時開展自主閱讀,間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