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文
(甘肅省華池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甘肅 華池 745600)
語文的教學過程既是訓練、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也是傳遞文化、塑造人格、陶冶性情、喚醒靈魂與促進個體成長完善的重要過程。就中專學校的語文教學而言,人文精神的培養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筆者認為,中專語文的教學應該貫徹善的教育、愛的教育與美的教育等價值內涵,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與實際表達能力。為學生建立起語文學習的精神支柱,讓學生更加樂于學習語文,更加重視語文,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未來的發展。本文秉著“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教學理念,結合自己十余年的中專語文教學經驗,針對當下如何提高中專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從目前中職教育中重視專業課,輕視文化課和語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容易忽視的人文精神滲透的現狀出發,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專業素養為目的進行探討,并結合實際的語文教學經驗,就如何加強中專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觀點,旨在提高當下中專語文教學效果的途徑,從而培養具有一定人文素質的社會實用性中專人才。
現階段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與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對正處于學生階段的中職學生有一定影響。他們正是處于自己思想成長的重要階段,如果沒有正確的領導者引導,他們將難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很容易使他們誤入歧途,進而影響他們未來的長遠發展。語文教學課程是經過國家教育部精挑細選出來的,課本中包含著愛國主義、民族團結、舍生取義、無私奉獻等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精神,這些都是千百年來中國的傳統美德,是極具代表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有助于使學生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制定遠大的目標,最終實現他們的人生理想。
隨著社會競爭力的日益增加,學生需要面臨來自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倘若這些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的引導與宣泄,學生的心里很容易出現各種極端的想法,甚至出現偏激的行為,造成違法犯罪,形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語文的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通過學習名人勵志的經歷,來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進而改之;可以讓學生化壓力為動力,增強拼搏與奮斗的信心,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勇于拒絕社會上的誘惑,進而使中專學生形成較強的心理素質與健康的情商。所以加強在中專教育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因素,恰恰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對于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并且引導其從道德、法律方面進行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
德國教育學家曾經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與知識輸入,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他是一個人格與心靈的喚醒與啟蒙,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人文主義教育觀點是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來的美國的一種教學風尚。該思想的中心觀點為自我實現,其教育重心在于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并主張個人的整體培養,重視其創造性與獨立性的全方面發展。這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對美國乃至全世界教育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現如今最缺乏的就是應用型技術方面的人才,語文素質的提升,對于實施我國“科教興國”的戰略具有極強的推動作用。
當下,我國很多中職教師普遍認為中職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較低,學習能力較差,認為中職生進入中專學校的目的就是學習一門就業的技能,從而忽視了他們對文化課的教學。作為中職教育的語文老師,首先要摒棄這種錯誤的傳統觀念與意識,老師應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因為他們的學習不好,就忽視了對他們人格方面的培養與教導。各位老師要和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拋棄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在下 ”的陳舊觀念,要深入到學生們的學習與生活之中,與他們打成一片,進行學習上的教導與生活中的幫助。此外,中專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本身素質的提高與專業能力的培養,努力形成語文教育與人文精神教育為一體的新型教學觀念,為今后在課堂上滲透人文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促進學生們語文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專院校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最具活力與創造力的年紀,也是最容易吸收知識的年齡階段。中職教師應該在課堂講課的形式上追求多元化的教學理念。例如,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的小說、話劇、古詩文等,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經典的文章,選出幾篇來進行情景教學,讓學生們自行扮演小說當中的人物,閱讀小說中不同人物的性格與特點,最大程度地還原小說當中的故事情節,體會作者寫作背景與當時作者寫作的情感。同時在進行情景演出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能夠詳細地掌握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狀況與態度,并對他們進行更加專業化的針對性指導。
閱讀量的增強也是培養學生增強語文學習興趣,促進人文精神內在修養的重要方式。中職學校的學生相比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少了很大的學習壓力。在這時,教師可以篩選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或者刊物來給學生們布置作業,讓學生們在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暢游在知識的海洋之中。還可以適當地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觀看具有價值意義的影片或者視頻,并要求學生把自己閱讀或者觀看后的思想感悟,以日記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互相交流的方式來實現學生們自行組隊、自行交流的新模式,加強學生們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
語文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制定規則是相當嚴格的,都是經過了數年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揣摩才發布。在中專院校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篇都涉及情感教育的課文。例如,《鄉愁》《泰山》是表達對祖國、故土、人民的熱愛與不舍之情;《我的母親》表達的是一種至親摯愛的感情;《登高》一文揭示的是對于民族精神的內在文化含義;《牡丹江的春天》表現的是對于生命以及人生價值的思考與定義等,其中具有深刻文學內涵的文章數不勝數,教師要善于從課本中發覺其蘊含的內在精神與現實主義觀點。課文意義不僅僅在教授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知識與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體會包含作者心血與精神的文化,因為這種精神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們的心理狀態與生活習性,進而影響學生們對于世界的主觀感受與意識。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因此教育也要回歸到學生自身。教學素材和課程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設定,為了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教師也不要僅僅局限于教授學生們課本的知識,也要傳授學生們道德方面的知識,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對于和教材內容相關的社會與自然人文現象進行拓展與深化,指導學生學會細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學習能力。如在進行古詩文《憫農》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去田地里切身感受種莊稼的艱辛與心酸,感受農民的不易,以便于他們在今后的生活與工作之中,更加珍惜每一粒糧食。此外,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中專學生要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們的知識接受能力與生活見識也不盡相同。例如:在進行低年級教學的時候,應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使學生們先初步形成對于知識的體系網絡;在進行高年級教學時,要注重以實踐為基礎,加大對他們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程度。這樣可以更好地實現分階段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中專語文教師在進行人文精神滲透教育的同時,應該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考慮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既要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多少,也要注重學生思想品德以及個人修養的發展狀況,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充滿愛與溫暖的環境下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充分體驗學習給生活帶來的樂趣,用更加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感悟生活。最終將中專院校的學生培養成適應當下新時代發展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