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慧
(江蘇省蘇州常熟市張橋中心小學,江蘇 蘇州 215500)
古典詩詞文化意境悠遠,蘊含著各種人文哲理,讀起來更是平仄相合,朗朗上口,是啟蒙小學生文學修養的最佳教材,它就像是一杯清香的濃茶,剛剛入口時可能會有些苦澀,但細品卻可以感受到它的文化積淀和香味。在小學階段對高年級小學生實施古詩詞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的教學經驗淺薄,但經過這些年的古詩詞教學,也積累了一定的語文教學體會,現分享于此,希望可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強烈的探究興趣,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
首先,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文化,不僅是為了完成語文教學大綱中的教學指導要求,更是為了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從古詩詞感受詩詞人豐富的文學功底和精神內涵,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目前,從我們生活的實際來看,很多生活和辦公場所已經實現了無紙化辦公,雖然我們接觸到的還是中國的漢字,但實際上已經缺少了一個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書寫。因此,在遇到一些確實需要手寫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提筆忘字,或者是寫錯字、倒插筆等問題,不得不說,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哀。另外,還有的情況下,我們在描述一件事情,或者是看到一些優美景色時,完全是平鋪直敘,毫無語言表達的優美性和藝術性可言,其實古詩詞中給我們展示了很多優美而富有文藝氣息的表達方式,但由于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只能是“湊合”著說。
其次,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文化,也是推動素質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根本需要。通過隨手翻閱1—6年級的語文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各個年級段的語文教材都有四五首詩詞,有的甚至更多。這足以看出教材的編寫者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而從內容上看,古詩詞中所傳遞的愛國、鄰里友善、團隊合作、敬業、孝順以及謙讓等思想,都是德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為了踐行“立德樹人”,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的落實進度,我們應當高度重視語文古詩詞教學。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整體素質和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整體語文學科教學的質量,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古詩詞教學。所以,在實施語文詩詞教學前,教師首先要對自己進行一些提升,這些提升包括師德建設方面的、課堂提問藝術方面的,以及作業設計方面的等等。我們都知道古詩詞結構獨特、意境美、修辭精妙、含義深刻,這使得高年級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所以,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文學素養來幫助學生品味和體會。那么,教師的教學素質和職業能力如何提升呢?
筆者認為,其一,可以積極利用學校組織的各類語文教學培訓的機會,多向優秀、骨干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以及可以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在線學習一些其他學校教師專業的古詩詞教學方法和經驗,如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獲得提升。其二,語文教師還可以積極開展自我教學反思,通過自我詩詞教學反思,以應對不斷更新的語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發展的社會文化。而顯然,教學反思的重點內容就體現在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思維發展之間是否匹配,是否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后,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就會越來越高。
很多高年級學生討厭詩詞教學,其實根本原因還是討厭背誦,因為,為了追求詩詞教學效率,不少教師采用了“先背誦,再講解”的方式。這種方式有悖于教學的客觀規律,也非常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試問一個人對一篇文章絲毫不加理解就開始背誦,其最終的記憶效果能保留多少?另外,從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來看,這樣的詩詞教學方法也是極為不科學的。
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嘗試去引導學生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進行理性背誦。比如,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詞,分角色朗讀詩詞以及在課堂上展開詩詞朗讀比賽等,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讓他們從詩詞中領悟到作者所表達的豪言壯志和思想感情,與詩詞人形成某種情感的共鳴,這樣學生的背誦效果就會變得更好一些。當然,在前期學生毫無感情基礎的情況下,教師需要展開示范朗讀,注重整體感知,要保證讀得準確、讀懂詩意、讀出韻律、讀出詩情,以此來全面、準確地體會到古詩詞所描述的意境,產生情感共鳴,如此,學生才可以通過逐步地模仿和實際朗讀體驗而感受到詩詞人傳遞的情感信息。
古詩詞中作者通過精練的語言和高超的文學藝術創作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情感生動的美景。雖然教材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已經在文中輔之以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詩詞意境,但依舊無法構建一幅活靈活現的生態自然美景。
基于此,個人以為,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讓古詩詞中的優美、趣味、生態、形象的自然美景,以多媒體動態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激發高年級學生的詩詞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指導學生學習五年級古詩《村晚》時,教師就可以在上課前提前設計和制作相應的動畫,將這首詩的名家朗讀音頻信息,載入動畫設計軟件flash中,然后再對古詩中作者雷震所描寫的“池塘”“落日”“牧童”“黃牛”“短笛”等景象進行動畫設計,最終形成一個動態的鄉村傍晚牧童騎在黃牛背上隨口吹奏著短笛的悠然、恬淡、清閑的美景,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安然、寧謐,以及作者此時心中恬靜、豁達的心胸和態度。
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采用化詩為文的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和感受,從而與教師在書面中進行交流。化詩為文是對詩歌進行改造,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想來展開想象,寫出學習過程中的所想、所悟。比如,同樣是這首《村晚》,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你們想象中的鄉村晚景是什么樣子的呢?誰來說一說?”就此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讓學生在鍛煉書面表達能力的同時,更深刻地與詩詞人形成情感的共鳴。
古詩詞通過簡練的語言來表現美的情感和意境,其多元性也形成了整體的美。很多小學高年級教師雖然意識到這一點,但考慮到學生本身的詩詞理解能力不佳,所以還是會將每句詩詞內容拆開來幫助學生逐字逐句翻譯,其實這樣做的方式反而使得詩詞中作者所創設的和諧美妙語境和意境被拆分了。所以,語文教師要重視在引導學生的反復誦讀之后,對詩詞的點睛之筆進行挖掘,捕捉到詩人所要表達的重點,以此來進行反復誦讀,構建畫面,品味詞句間的情感,抓住主旨來提升鑒賞能力。而對于詩詞教學,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導和啟發作用,但來自學生家庭方面的教育力量也同樣是不能忽視的。
對此,筆者一改傳統的作業設計方式,讓學生回到家中與自己的父母做詩詞學習互動游戲,比如,給出上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讓學生來接下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并說出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創作于什么年代,以及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另外,還可以實施互動游戲,“你畫我猜”,讓學生根據父母所畫的圖像,來猜測是哪首詩詞,要求學生可以說出該詩詞的題目以及整首詩詞的背誦。再如,在學生學習完整個高年級學段的詩詞之后,家長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查,以“愛國詩詞”為主題,讓學生說一說五六年級中都有哪些該主題的詩詞,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涼州詞》《七律·長征》《囚歌》等,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詩詞,體會到家庭游戲互動的樂趣,更可以就此樹立家國情懷,讓小學生懂得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進而懂得感恩,懂得回饋,知曉報答和奉獻,這便是詩詞中蘊藏的德育之美。
綜上,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高段語文學科,應當高度重視詩詞教學,因為,它既是一種傳統文化,更是我們落實課程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部分。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詩詞教學的主要意義,其次,指出了當前詩詞教學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對策。其中不足之處,尚且需要各位同人辯證分析予以完善和補充。如此,高年級語文詩詞教學才將得以煥發新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