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敏
(江蘇省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振興花園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0)
一堂優秀的語文課離不開教師對導入語的精心設置。導語就像是一篇作文的開頭,用得好就是鳳頭,會讓整節課堂得到升華。精彩優秀的導語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心靈。下面我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導語設置為例,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小學語文課堂中導語的優化設置策略。
低年級學生喜歡猜謎語這種游戲。通過閱讀謎面,猜出謎底,學生們會覺得特別有成就感。把猜謎語這種游戲方式作為導入用在課堂上會讓學生們產生極高的積極性。在教學《大象的耳朵》這一課時,我共設置了兩輪謎語,以下是筆者的教學實錄:
師:孩子們,今天有一位客人來我們的教室做客啦,想知道它是誰的請舉手!(學生們很興奮,躍躍欲試)師:可是,這個客人有點害羞,它說,誰能猜出來,它才會露面。誰來猜一猜?(學生們都想表現自己,高舉著小手不放)師:別著急,它還說,要請仔細看謎面的小朋友來猜!(學生們擺正了舉手的姿勢)出示謎面:臉上長鉤子, 頭角掛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條小辮子。師:誰來讀一讀?(生讀)你猜出來了嗎?(生:大象)師:大象從動物園跑到我們這來了,我們用掌聲歡迎它。(板書:大象)師:大象說你們真聰明,它又給你們出了一個難題,誰來挑戰?(繼續出示謎語:葉子有兩片,左右各一邊,說話能聽著,終生不相見。)生:耳朵。(板書:耳朵)師:關于大象的耳朵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案例分析:本課課題涉及兩個名詞:大象和耳朵。我在設置本課導語時,抓住這兩個詞語設置兩個謎語,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大多數學生迅速直接拉進課堂,又能抓住重點,讓學生清楚明白地感知文本內容。通過串聯謎底的形式引出板書,水到渠成,一氣呵成。學生在謎語的浸潤中能夠自覺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既鍛煉了思維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氛圍。
二年級學生字詞的掌握量已大幅提高,他們能夠根據偏旁部首來理解字義。如果出示一個他們認識的字,他們會根據這個字說出很多相關詞語。用課題中的一個字作引子,會收獲許多不一樣的精彩。《蜘蛛開店》一課教學時,我進行了如下設置:
師:(出示“店”的字帖)孩子們,看這個字,誰認識?生1:店。師:誰來說說你見過哪些“店”?生2:商店、理發店、洗衣店……師:看來你對這些店鋪很熟悉,誰來幫我們想個好辦法記住這個字?生3:“店”是半包圍結構,上面是個廣字頭,下面是“占有”的“占”。師:哦,你把字拆分了。老師還告訴你,“廣”字頭的字大多與房屋有關。今天,有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朋友要來開店了,猜猜是誰?生:蜘蛛。師(拿出“蜘蛛”字帖):蜘蛛說啦,如果你們能把詞語讀得準確而響亮,它就把店開在我們教室。誰來試試?師:這兩字都是翹舌音,大家一定要記牢!師:蜘蛛要干嗎呀?——生:開店。師:誰要開店呀?——生:蜘蛛。師:想不想知道蜘蛛開了什么店?它都賣了什么?它的店開成功了嗎?生:想!師:那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案例分析:低年級學生樂于表現自己,勇于表現自己。尤其是一些難度不大的問題,他們會滔滔不絕。在設置本課導語時,我先抓住“店”這個字,再讓孩子們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他們對于各種店鋪的認識,幫助學生認識生字并組成新詞。這樣既能靈活識字,又能突出強調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理念,讓生活語文走進課堂。
低年級學生缺乏單元整體認識,也不具備自主復習的能力。在教授新課時,巧妙利用前文所學知識,既能幫助學生鞏固舊知,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新授。《青蛙賣泥塘》教學時,我采用了如下導語設置:
師:孩子們,看這幾塊牌子,還認識嗎?(PPT出示:口罩編織店、圍巾編織店、襪子編織店)師:這三個招牌是誰寫的啊?生:蜘蛛。師:是的,這是蜘蛛先生開的三個店鋪,他開店的經歷真是讓蜘蛛先生非常難忘啊!最近,森林里又有一位小伙伴躍躍欲試,想要豎起招牌賣東西了,看,它來了!(出示青蛙圖片)師:誰要賣東西啦?生:青蛙。(板書:青蛙)師:青蛙想把什么賣了呀?生:泥塘!師:哦,原來青蛙要把泥塘賣了呀!(板書:買泥塘)(故意設置陷阱“賣”寫成“買”)生:(笑)錯了!師:什么錯了?生:(哈哈大笑)“賣”寫成“買”了!師:哦,你們的眼睛可真雪亮!誰來想個好辦法幫我們區分這兩個字呢?生:“賣東西”你肯定有東西才能“賣”啊,所以“賣”上面多了一個“+”,“買”東西你沒有東西才要“買”啊,所以“買”上面啥都沒有!(其他學生笑)師:原來如此,你真會觀察!如果你在回答時把“啥”換成“什么”就更好啦!生字搞清楚了,我們一起去看看青蛙先生為什么要賣泥塘?還有,他的泥塘賣出去了嗎?
案例分析:《蜘蛛開店》和《青蛙賣泥塘》兩課有個共通點,就是課文中都涉及了“招牌”。我關注到了同一個單元前后兩篇課文中的內在聯系,所以本課我從“招牌”入手,帶領學生先復習《蜘蛛開店》中的三個招牌,自然地就導入到《青蛙賣泥塘》這一新課當中了。并且在出示新課課題時,我設置陷阱,激發學生去觀察,學生的積極性瞬間被激發,既加深學生印象,幫助學生掌握生字,又有效避免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故事導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導入形式,學生愛聽故事,這就要求老師要會講故事,講好故事。低年級學生尤其愛聽故事,他們心中住著一個神秘的王國,腦海里藏著千奇百怪的故事。老師利用故事來導入新課,一方面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一方面能夠讓他們更好地走入文本,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在教授《小毛蟲》時,我設計了如下導入形式:
師:孩子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故事,大家認真聽!“有一只小蟲子叫毛毛。毛毛剛出生,它發現周圍的一切是那么神奇:花兒在對它微笑,鳥兒在對它歌唱,蝴蝶和蜜蜂在它身旁翩翩起舞,還有許多蜻蜓在玩捉迷藏……哇,好美啊!毛毛也想跟它們一樣!它想學花兒微笑,學鳥兒歡唱,學蝴蝶和蜜蜂跳舞,跟蜻蜓捉迷藏!可是,它真的太小了,它什么都學不會!它不由得低下了頭,嘆了口氣,它覺得自己好可憐!”同學們,故事講到這兒,你有什么話想對毛毛說的啊?
生1:毛毛,你不要難過,總有一天你也會變成美麗的蝴蝶的!
生2:毛毛,你不要覺得自己可憐,你還小呢,不能放棄呀!
生3:我想對毛毛說,毛毛,你不要著急,總有一天你也會變成蝴蝶的。
師:你們給了毛毛很大的勇氣。看,它來了——出示課題:小毛蟲。
案例分析:感人的故事,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演繹,學生能夠自覺地走入情境,自愿跟著老師進入課堂。故事中兒童化的語言,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帶給孩子們詩意的遠方和無限的美好。通過故事導入課文,相信孩子們會學得饒有興致,這有趣的故事也一定能深深印刻在孩子們的心中,久久揮之不去。
四種導入方式,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鼓勵學生進行個性表達。黃厚江老師曾在“什么是個性化表達”一文中指出:“培養學生個性化的表達,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他認為,“沒有思想,沒有對生活的感悟,沒有對人生的思考,就像沒有內在修養的模特或明星,無論線條和五官是怎樣地經得住推敲,都算不上藝術家。”雖然黃老師談的是作文教學,但我覺得也適用于小學語文課堂。課堂導入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應該是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參與,教師鼓勵學生說,學生大膽說、放心說,說出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態度,這便是一種成功的導入。
語文作為母語,本應深受學生們的重視和喜愛,但現在很多小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認為語文課枯燥、乏味、無趣甚至無聊,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能夠迅速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學生注意,同時也能夠讓師生之間達成一定的默契,為整堂課打下良好的基礎,開啟成功的大門。“教師的重要使命,就是為每個孩子播種夢想、點燃夢想,并幫助他們實現夢想。每一間平凡的教室,每一節樸實的課堂,都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人類文明精神的延續、人生夢想的起航!”教師對課堂導語的精心研磨,過程也許會有些費時費力,但收獲絕對讓你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