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進
(江蘇省南通崇川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0)
素材對于寫作就如同元素對于化合物的重要性一樣,一篇優秀的作文需要適當囊括素材,合理控制素材數量,避免因素材過多使文章顯得累贅,或因太少導致文章蒼白無力。素材資源積累是寫作文的基礎,教師在對學生灌輸作文思想時,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素材積累作為依托,那么所講授的知識就會顯得生澀難懂,不易吸收。因此素材資源也是作文教學的基礎,同時作文教學也會反過來提升資源積累的運用與拓展。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關系。素材資源的積累可以提升初中生對作文教學的理解,加深他們對寫作文及材料運用的理解,提升了作文教學的效率,方便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
寫作素材的積累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僅需要學生自身對其保持高度的重視和持久的積累興趣,還需要教師適當地監督和引導,保障學生積累素材的效率。在當前初中作文教學中,學生的素材積累途徑有所限制,大部分學生以語文教師發布素材積累任務為導向,如布置學生在固定時間摘抄固定數量的優美句式、首尾段落等。素材積累途徑的單一使得學生對于素材積累僅存三分鐘熱度,且后期所摘抄的素材內容質量低下。師生雙方的寫作素材積累教學工作有待多元化探索,教師發布多元化的素材積累任務,學生進行多元化的素材汲取、積累等,刺激師生對于素材積累教學工作的持續興趣,保障素材積累教學工作質量。
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素材資源具有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初中學生在素材積累時,缺乏開拓性的眼光,很少有同學能從其他學科或生活場景中擇選出寫作素材并進行積累。二是學生平常學習壓力較大,為了做到各科均衡發展,投入課外閱讀的時間較為有限,這也使素材的積累受到了限制。
只有真正地將所積累的素材運用到寫作中,才算是完成了素材積累的工作內容。但當前初中作文教學素材積累體系中出現了素材積累和寫作運用的斷層教學,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此外初中作文為一周兩個固定課時,學生需要在當堂或是課后短時間內完成寫作任務,缺乏對作文的再打磨,影響學生的寫作自評效果。學生課外的寫作練習主要依賴寫周記、小作文等,多以記事的形式展開,缺乏寫作素材與作文技巧之間的結合、轉換,影響學生在寫作文時對于素材的精準使用,導致素材的使用在寫作中稍顯突兀。
課本是學生們寫作素材積累的最直接資源,其中包含經典的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體裁形式,極具代表性且十分具有教育意義。因此在構建初中作文教學素材積累體系時,以課本為本源,帶領學生對課本進行更深刻的理解、梳理和總結等,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資源、探索多元化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細化理解。
教師在講述課本內容時,以問題為導向,針對同一內容從多個角度設置問題,激發學生以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多元解決方法。帶動學生在閱讀時,以問題思考、解決的方式學習。在課后組織學生書寫讀后感,鼓勵學生從不同維度出發思考,要求學生書寫時注意寫作內容的條理清晰程度,輔助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深層次理解和應用。
課外閱讀資源不應當局限于作文合集的書本。鼓勵學生在課下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中外名著、童話故事等書籍,開拓課本外的閱讀視野,且深化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的對比閱讀,促進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效率提升。
針對同一類型的閱讀作品,由師生共同提供線上線下相關課外閱讀資料,班級內部共同制定時間軸計劃,對于同類型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并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溝通同類型作品之間的寫作方法、敘事角度、章節架構等的區別與聯系。針對敘事角度、章節構架等相類似的作品,教師進行作品元素的剝離、總結,學生依據教師所總結的元素展開思考。構建班級內部線上交流平臺,發布線上打卡任務,即要求學生針對課堂上所共同探討課外讀物的具體元素進行發散性思考,編撰小作文,班級內部進行小組互評,幫助學生開闊課外閱讀視野,增加寫作素材儲備。
知識來源于生活,作家、詩人等在撰寫作品時也是依據人們的日常生活、民風民俗、景色特點等。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構建生活化的寫作素材積累體系,帶動學生關注生活細節,提升寫作素材教學效率。鼓勵學生關注、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將素材積累視為自己生活、學習的一部分。在班級內部設置游戲等級制度,要求學生輪流每天在班級內部分享一件自己所遇到有趣的事,其他學生針對所提供的生活化素材進行編寫,加強學生對素材的多元方向編寫,班級內部學生進行互評,得分高的學生等級上升幅度大,且設置相應的獎勵機制,鼓勵學生不僅要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更要將素材運用到寫作中。
加強素材積累體系中其他科目教學的聯動,既能夠幫助學生增加寫作素材來源,又可以激發學生對于其他科目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地理時,指導學生對祖國的地域特點、氣候環境等知識進行梳理,運用在后續描述自然環境類的作文中;在學習歷史時,鼓勵學生按照時間、事件等對歷史人物關系進行概括總結,在寫作時通過將歷史中的名人事跡等作為素材引用到文中進行舉例論證,提升作文水準;在學習數學時,利用應用題教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在寫作環節,輔助學生處理、把控作文整體的邏輯思維,幫助學生實現從流水線的寫作方式向議論文的寫作方式的轉變,做到初中作文教學與其他科目的聯動教學,共同提升教學質量。
藝術家與大自然的巧妙融入能夠激發自己的創作意識,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帶動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光,促進學生對于自然環境中的山川草木、花鳥蟲魚等的欣賞,激發學生在自然環境中汲取素材。教師以班級為單位定期組織學生進入景區游覽觀看,鼓勵學生融入自然,利用自身獨特的眼光去發掘自然環境的美,并在課堂上對于自己所觀察到的景色以小游記的形式進行闡述。教師以身作則地帶領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定期向學生布置任務,觀察身邊的自然景色、小動物的生活習慣等,并在班級內部分享觀察結果,養成學生觀察并記錄身邊自然風景特點的良好習慣。
學生的寫作素材與寫作技巧之間的巧妙配合、成功引用是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素材積累體系構建的重點部分。在生活、學習中,學生可接觸到的素材多種多樣,隨著學生經歷的增加,學生的素材儲備量也在相應地增加,但當前大部分學生寫作時會出現素材荒的現象。
學生寫作素材運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改進:首先需要語文教師加強向學生傳授素材和寫作技巧之間的聯系,如在圍繞勤奮、感恩、寬容等優秀品質訓練寫作時,指導學生寫作技巧應當是在文中設置吸人眼球的首尾段落及文中案例,而案例內容則可以是品質特點類素材的引用,激發學生的多元思考,對素材的更精準引用。其次加強對學生在寫作時素材與寫作技巧搭配的訓練,避免學生在作文中素材應用與寫作技巧不符而形成的突兀,影響作文的整體效果。如在練習描述自然環境類的作文時,指導學生素材的引用應當貼合文章主題,適當修改首尾段落的寫作技巧,迎合文章所引用的環境主題素材。注重在平常課堂對學生素材引用的指導,促進學生積累和引用素材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注重構建作文教學素材積累體系,通過加強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細化理解、深化學生對課外閱讀資源的對比閱讀、構建生活化的素材積累體系、加強素材積累體系中其他科目教學的聯動、利用自然環境開拓學生的素材積累眼界以及提升學生寫作素材在作文中的引用能力等,促進學生寫作水平實現從量變向質變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