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曉戈
“民間工藝是指我國各民族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自娛、審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制品。”①吳祚來、陳宏仁主編《中國旅游文化大辭典》,江西美術出版社,1994,第127頁。在傳統農耕社會中,以陶瓷、金屬、玉器、髹漆、印染、織繡、木工為代表的民間工藝無所不在,它不僅是一個地區傳統民間物質生產能力的標志,也是一個地區地域文化與審美習慣的具體表現。
福建地處東南一隅,自唐代以來,因商品經濟的持續繁榮帶動了傳統民間工藝的發展。福建的各類手工藝品,以工藝精巧、雕刻精細著稱,深得世人贊譽,這在中國工藝發展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福建傳統民間工藝具有鮮明的商業文化特征,其藝術風格的形成經歷了“唐五代—宋元—明清”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中又與當時的商品經濟發展、商業文化的發育、消費趨向的變化同步。福建傳統民間工藝中注重貴重材料的使用、紋飾繁縟、工藝精細、裝飾華美的做法,深受福建古代商品經濟需求與商業文化的影響,是福建自唐代以來傳統物質生產技藝與工藝審美趨向發展與積淀的必然結果,對當代福建工藝美術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至秦漢以前,福建地區經濟、文化發展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西漢時期曾建閩越國,后被滅。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漢人為避戰亂大量入閩。建安郡、晉安郡、南安郡的先后設置,標志著中原文化在福建地區統治地位的初步確立。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始設“福建經略使”一職,福建也由此得名。
唐初的福建,“戶籍衰少,耘鋤所至,甫邇城邑。窮林巨澗,茂木深翳,少離人跡,皆虎豹猿猱之墟。”②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三《寺觀類》。此后,隨著中原漢族大量遷入,福建的人口數量開始持續增長。唐末“陳元光開漳”及五代“王審知入閩”,都為福建帶來大量的北方移民,加快了福建經濟開發的步伐。隋朝,福建僅設4縣,人口僅有1.2萬戶。至唐開元年間,福建已經有9萬多戶,其中漳泉二州7縣共5萬多戶,占全閩總戶數的一半以上③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九《江南道五》。。由于人口的增加,福建開始有足夠的人力興修農業水利設施,并通過圍海造田增加了土地面積。唐代,福建興修水利共計29次。水利設施的興建,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促進了糧食增產,反過來又帶動了人口增長。
唐代,福建開始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帶動了商品經濟的初步發展。在山區,寧化的伐木業始于隋末唐初,建茶和武夷茶都萌興于唐代。在沿海地區,漳州出產荔枝、龍眼、芭蕉、柑、桔等水果,并得到大規模種植,福州所產的橄欖、姜都被列為貢品。福州的蕉布,泉州的綿、絲、蕉、葛等,質量上乘并被作為貢品。經濟作物收入較高,又能促進相關手工業的發展,這為當時福建社會經濟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福建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在唐代開始顯現出來,制造業的發展更趨完備。福建的制鹽與造船業極具規模,金屬冶煉業開始發展起來。唐代福建有9縣出產金、銀、銅、鐵金屬礦產①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 唐代福建有九縣出產金屬礦產,其中福唐產鐵,尤溪產銀、銅、鐵,建安產銀、銅,邵武產銅、鐵,南安產鐵,將樂產金、銀、鐵,長汀產銅、鐵,寧化產銀、鐵,沙縣產銅、鐵。。隨著金屬開采和冶煉技術的提高,唐會昌五年(845年),福建開始鑄造貨幣。鐵器生產有利于生產效率、生活水平的提高,貴重金屬的開采和貨幣鑄造,有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
福建的陶瓷產業在唐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唐代福建瓷窯遺址共有16 處,主要集中在泉州和建州地區,采用疊燒法和斜坡式龍窯燒制等較先進的工藝,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和成品率。唐代最長的龍窯——建陽將口窯,長度達到52米,這表明唐代時福建陶瓷產業的生產規模與生產技術也達到較高的水平,為宋元時期福建的陶瓷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福建位于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海運便利。自唐代起,福州、泉州成為中國重要的港口,海外貿易逐漸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唐天寶十年(751年),怛羅斯(Talas)戰爭失利及之后的“安史之亂”爆發,導致唐朝與西亞各國的陸上貿易線路被切斷,對外貿易的重心不得不從陸路轉向海路。而此時福建因高山阻隔,相對較為安定。同時,隨著陶瓷業、紡織業、金屬冶煉業、造船業的迅速崛起,各類物質生產能力大大提升,為海外貿易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福州港的重要地位開始顯現出來。
唐代,福州商品經濟發展已初具規模,“廛闬闐闐,貨貿實繁”②裴次元:《球場山亭記》。,吸引了許多海外“夷人”來此寄寓。五代王審知治閩時“盡去繁苛”,發展商貿;同時開辟甘棠港,“蠻夷商賈,縱其交易”③孫爾準:《重纂福建通志》卷八《五代封爵》。。一時間“工商之饒,利盡山海”④蘇轍:《欒城集》卷三十《林積知福州》。。海上貿易的發展,也為福建各類民間工藝品的生產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進一步帶動了民間工藝在生產能力與技藝上的提升。在這一時期,福建各地城市規模持續擴大,帶動了建筑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福建地區文化與藝術及石雕、木雕、彩繪等民間工藝的整體提升。
唐五代時期是福建商品經濟的初步發展期與傳統民間工藝的積累期。在這一階段,福建商品經濟的趨向已經初步形成。福建人口得到快速增長,中原地區的各類先進技術隨著移民的遷入引入福建,各類自然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山區的伐木業、茶業逐步興起;沿海地區的農業從唐初的注重糧食生產開始轉向注重經濟作物的生產,水果、桑、麻等經濟作物開始大規模種植,再通過手工業及商貿活動而獲得比傳統糧食生產更豐厚的經濟收益。制造業發展愈加完備,制鹽、冶金、造船、陶瓷、建筑等行業都較為繁榮。福建生產的紡織品、金屬制品、陶瓷產品,質量已經不亞于北方,在滿足本地需求的同時,也開始有足夠的產品用于外銷。城市發展帶動了文化與藝術發展,佛教藝術的傳播帶動了建筑、木雕、石雕、彩繪等民間工藝發展。由此,福建靠山臨海、資源豐富、海上交通便利等有利于商貿活動發展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作為物資與信息的匯聚地,福州港、泉州港的興起,為福建商品經濟和民間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宋元時期是福建商品經濟與海外貿易的高速發展期。宋代時,泉州迅速成為中國南部最繁榮的商業港口,直接帶動了整個地區民間工藝的發展。元代在泉州設立市舶司促進了泉州的持續繁榮,泉州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其經濟、文化的影響力達到歷史高峰。
人口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宋代時,福建人口進一步大幅增長。宋初福建人口戶數只有46萬戶;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達到160萬戶,人口增長了3倍以上。 同時,宋代福建的水利建設達402次,項目數量在全國名列第一。《宋史·地理志》稱,福建“有銀、銅、葛越之產,茶、鹽、海物之饒。民安土樂業,川源浸灌,田疇膏沃,無兇年之憂”⑤林汀水:《唐以來福建水利建設概況》,《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2期。。在山區,梯田與水車(筒車)灌溉技術都得到廣泛應用,福建開始成為南方著名的糧食產區。與此同時,因福建山地居多,耕地面積有限,人口的迅速繁衍加劇了地少人稠的狀況。當時“自農轉而為士、為道、為釋、為技藝者,在者有之,而惟閩為多。”⑥曾豐:《緣督集》卷十七《送繆帳·解任詣詮改秩序》。其中一部分福建人口背井離鄉,遷入其他省份或移居海外謀求發展;另有一部分人口逐漸脫離農業生產轉而從事商業、手工藝等其他行業,并為福建各類高端工藝品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海外貿易成為宋代福建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政府在泉州設置市舶司,積極開展海外貿易,泉州迅速成為福建經濟中心與中國南部最大的貿易港口。據《諸蕃志》記載,宋代泉州已與58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往來,是與廣州齊名的國際化大港口。當時的海外貿易多為“金銀、紙錢、鉛錫、雜色帛、瓷器市香藥、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鑌鐵、皮、瑇瑁、瑪瑙、車渠、水精、蕃布、烏滿、蘇木等物”①脫脫等:《宋史》卷一八六《食貨志》。。福建自唐代以來金屬冶煉、造紙、紡織、茶葉與瓷器等行業的穩定發展,為海外貿易提供了充足的貨源;經由福建輸入的這些貴重材料,通過陸運或海運銷往內地,不但能獲取高額的利潤,也解決了福建民間工藝中高端工藝品生產的原料問題。
福建港口貿易的蓬勃發展,引發了福建地區商品生產的熱潮,并帶動了商品生產技藝的提高、生產方式的轉變和港口周邊交通運輸的整體發展。
宋代是福建窯業的鼎盛時期,為便于瓷器外銷,福州港、泉州港周邊興建了大量瓷窯,所產的青瓷、青白瓷、白瓷和黑瓷等品種,產量高、質量好,除了一部分用于滿足本地和國內生產生活需要外,還大量燒制軍持、龍紋大罐等具有異域特色、器型獨特的外銷瓷器。宋代福建窯址遍布全省各地,數量高,規模大,形成了黑釉瓷、青瓷、青白瓷三大瓷系。此外還有綠釉、褐釉、黃釉、釉下褐彩、剔刻花等瓷器品類。宋代建陽建窯所產“建盞”,成為宋代茶人珍愛的茶器,并帶動了全國范圍內黑釉瓷器的發展,其影響遠播日本、朝鮮。宋代福建的青瓷、青白瓷也成為外銷的熱門商品。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為防止貨幣外流,朝廷規定市舶司與蕃商交易時“止以絹布、錦綺、瓷器之物博易”②脫脫等:《宋史》卷一八五《食貨志下七》。,使瓷器能具有部分“貨幣”的功能,進一步激發民間陶瓷行業的發展熱情。元代福建制瓷業規模較南宋時期略顯收縮,所生產的陶瓷依然以外銷為主。
紡織業也是福建民間工藝中的優勢項目。宋代木棉在福建得到廣泛種植,福建所產“吉貝布”,“南北走百價”③朱松:《韋齋集》卷三《吉貝》。。唐代泉州已可生產高質量的貢綾,到了宋代,福建已躋身于全國絲綢重要產區之列,不僅規模大、產量高,且質地優良。南宋初年,宋皇室中的一支遷入福建,同時南宋政府在福州設立了“文繡局”,負責福建絲綢紡織生產,供皇宮御用之需。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福建絲織水平的提升。宋朝的福建絲綢不僅供應國內市場,而且開始從泉州大量出口,運銷國外。當時從泉州港出口的絲綢商品中,有建陽錦、飾錦、錦絞、白絹、五色絹、錦帛、絹傘、絹扇等十多個主要品種,這些絲綢產品大部分是福建各地制造的。福州南宋黃昇墓與“端平二年”(1235年)南宋墓所出土的數百件精美絕倫的絲織品,是宋代福建絲綢織造技藝的重要見證。
宋代是福建橋梁建設的一個高峰期,福建橋梁修建與泉州港興起的歷程幾乎同時。據不完全統計,宋橋現有量中福州18座、興化46座、漳州50座、泉州115座,數量最多,其中晉江有宋橋43座,僅宋紹興年間修建的橋梁就多達15座。這些橋梁從宏觀來看,均對南關港、石井港、泉州灣三大口岸呈輻射格局,充分保障了各類物資集散,滿足了泉州港的商業需求。
造船技藝歷來是福建的優勢項目。福建出產的“福船”是我國帆船航海時期的三大船型之一。“海舟以福建船為上,廣東、西船次之,溫、明州船又次之。”④呂頤浩:《忠穆集》卷二《論舟楫之利》。宋代開始,福建所造之船為性能最優良之船舶便成為定論。福船作為宋元時期重要的商貿船舶,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與延伸做出了重要貢獻。
福建的礦冶業初興于唐代,至宋極盛,成為全國重要的礦區之一。古田、上杭、歸化都有礦開采與冶煉,銀礦則多達70余處。宋代,福建是全國產銀最多的地方。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福建銀礦占全國銀礦總額的30%;南宋乾道年間福建供銀16萬余兩,約占全國供銀總數的60%。宋代時福建銅礦有44處,銅的產量也一直位居全國前列,鐵礦至少也有83處,還出產鉛、水銀、錫和礬。因金屬冶煉業的發達,福建成為南宋貨幣鑄造的重要地區。金銀等貴重金屬及貨幣的生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銅器、鐵器也是海外出口的重要商品。
宋代泉州晉江縣鄉間,在急劇膨脹起來的海外貿易業的刺激下,形成了以手工業為主體,以自然聚落為基礎的經濟分工群體,“陳坑之民織竹以為器,龜湖之民細布而善釀,下浯之民織席榨油,溝頭之民陶瓦磚,拱塘之民線豬”①何喬遠:《閩書》卷八《方域志·泉州府晉江縣》,引陳凱《陂洋塘記》。。在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主導下,通過區域性產業分工,充分發揮地域資源與規模優勢降低成本,顯然是一種必然的理性選擇。這種在商品經濟推動下,物質生產的地域性分工與合作,為追求商業效率而進化出的全新生產模式,對后世民間工藝及工藝美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兩宋時期,福建科舉入仕出現前所未有的繁盛,出現了一大批以蔡襄、朱熹為代表的歷史名人。文化的發展帶動了福建刻書業的興起。當時的書坊遍布八閩,形成官刻、私刻及坊刻三大刻書系統。南宋以后,建陽迅速超越福州,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的刻書中心,雕版技藝的發展、“建本”圖書的廣泛傳播又對福建“閩學”的興起提供了一定的助力。
宋元時期,福建民間宗教信仰之風更為熾盛。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幾乎都曾傳入閩中,尤其是宋元時期的泉州,留下了佛教、道教、景教、尼教、印度教等宗教的遺跡,因而被視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福建出現許多著名的高僧,或開宗立派,或持一家之說,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北宋慶歷三年(1044年),福州就有寺院“通至一千六百二十五所”②梁克家:《三山志》卷三三《寺觀一·僧寺》。。除佛教以外,福建還有不少宋元時期修建的古代寺廟保存至今。眾所周知,古代寺廟、道觀、宗祠等大型建筑的營造,是一個極為龐大的系統工程,除了建筑主體的修造以外,在建筑裝飾上,還會運用到石雕、木雕、磚雕、泥塑、壁畫、彩繪、陶瓷、剪瓷雕、灰塑等多種工藝,堪稱民間工藝大展臺。這些宗教建筑對于研究我國建筑史、宗教史以及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福州開元寺的宋代鐵佛、漳州南山寺的彌陀大石佛、福清海口彌勒佛石像、泉州清源山老君像、晉江西資巖的“五佛像”、南安九日山石佛等,這些造像既是重要的宗教文物遺存,又展現出福建古代工匠極高的藝術造詣。
從總體上看,北宋時期,福建的海外貿易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并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南宋政府偏安一隅,對海外貿易產生的財政收入更為依賴;元朝政府歷來重視商貿,也積極鼓勵海外貿易。因此,整個宋元時期,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福建民間圍繞海外貿易而開展的外銷商品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并帶動福建民間工藝進入一個發展高峰。
福建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為商品經濟和民間工藝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各類從海外進口的“奇珍異寶”又為福建高端手工藝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隨著泉州的迅速崛起,福建成為中國海洋商貿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在以海外貿易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下,陶瓷、絲綢為代表的傳統手工產品技藝迅速提升,產量巨大,蜚聲海外;船舶制作、交通運輸等行業得到迅速發展。同時,宋元時期城市文化的發展、民間信仰的熾盛,在客觀上形成了福建本地對陶瓷、漆器、絲織品等高端工藝品,及建筑、雕塑、彩繪、家具等民間工藝的巨大需求,推動了福建民俗文化、民間工藝的持續繁榮。伴隨著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福建傳統民間工藝“生產區域分工”“藝人職業化”“工藝精細化”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以海外市場為目標的大量外銷商品生產,促進了中外文化與民間工藝的交流,拓展了民間藝人的視野,也極大地豐富了福建民間文化與民間工藝的圖形元素與造型手法。
明清兩朝政府總體上都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貿易的發展,但為謀生計,沿海地區民間大規模的走私活動卻從未停止。而一旦海禁解除,沿海地區的商業活力又會被迅速激發出來,并帶動整個地區的商品經濟與民間工藝的繁榮。這一時期福建的商品經濟與對外貿易雖然遠不如宋元時期的泉州那樣具有國際性聲望,但得益于山區經濟得到充分開發、沿海地區城鎮化發展、海上陸上交通條件的改善與鄰省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等因素的影響,在海外輸入的大量白銀的刺激下,福建的商業極度繁盛,商品經濟規模大大超過前代,并帶動民間工藝達到了新的高度。
明初的福建人口有384萬,明末時約有640萬人,清代福建人口又較明代增長1倍,到道光九年(1829年)時達到1240萬人,人稠地狹的問題較宋元時期更加嚴峻。因本省土地大部分用來種植煙草、蔗糖、茶葉等高收入的經濟作物,糧食不能自給,要依靠海運從浙、粵等地輸入,而海上運糧一旦不及時,往往造成社會動蕩甚至引發饑荒。到明代中葉,番薯、玉米等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和推廣,糧食供應問題才有所緩和。清代,臺灣大米開始大量輸入福建,這為福建經濟作物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商品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
明代,福建的物產可謂“衣被天下”。銀礦開采、制鹽、造船、制茶、絲織作為明代福建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保持了較高的工藝品質;民間制茶、制糖、煙草、伐木、紡織、釀酒、造紙、陶瓷、冶鐵業也極為發達,在國內均享有盛譽。明清兩代,陶瓷、茶葉、絲、砂糖都是福建銷往外省及海外的熱門商品,木材、紙張、靛青、水果、煙草等在其他省份極為暢銷。福建出產的福絹、改機錦、莆絹、建寧錦、漳絨、漳絹等絲織品,廣受國內外好評;福建工匠技藝出眾,仿制“北土緹縑,西夷之毳罽,莫不能成”①何喬遠:《閩書》卷三十八《風俗志·泉州》。。明代德化白瓷品質上乘,名匠何朝宗所作瓷塑造像,堪稱明代陶瓷雕塑的代表。德化成為南方重要的陶瓷產地,德化出產的“送子觀音”像,在日本銷量驚人。故《閩部疏》載:“凡福之綢絲,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漳之橘,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
明清兩代,福建是國內對外貿易最發達的省份。明代福建的市舶司主要開展官方認可的與琉球的朝貢貿易,而在民間,以漳州人為主的閩南商人通過走私貿易,成為海上貿易的巨商,并控制了馬尼拉、澳門、巴達維亞、平戶等海外的主要貿易港口的商業活動。作為清代中葉后中國最重要的對外口岸的廣州,廣州商行多為福建籍商人。經由海上貿易的推動,福建的農業、林業與手工業的產品日益商品化、產業化、規模化,全省各府縣都形成了可觀的商品生產。福寧州的漁業與種苧業;建寧府、邵武府的茶葉、造紙、木材、香菇、竹筍等產業;延平府的冶鐵、苧布、木材等行業;汀州府的種菁、種苧業;泉州、漳州的制糖、制煙業;福州、興化的果樹種植,都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 明末,福建市鎮的商品經濟都有極大發展,泉州地區在明代末年約有泉州城的6個市,晉江的11市,同安的12市,惠安的7個市,南安的15市,共為51個市,平均每個縣約有13個市。其中永寧衛、安海市的城市規模可比縣城。
明代中期以后,受到商品經濟繁榮的沖擊,福建的社會風氣產生巨大轉變,“奢侈”之風日盛。當時清代的月港“寶賄填舟,家家賽神,鐘鼓響答。東北巨賈,競鶩爭馳,以舶主上中之產,轉盻逢辰,容致巨萬”②乾隆《海澄縣志》卷十五《風土·風俗考》。。明末的漳州府,“人無貴賤,多衣綺繡”③張燮:《清漳風俗考》。;當時泉州府的普通民眾,“家無擔石,非色絲盛服不出”,“少年輕俏,窄袖禿巾,衣冠多不循制度,以自為容悅,晉(江)、同(安)二邑尤多”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到清代,“福、興、泉、漳四郡,用物侈糜,無論其他,即冠帶衣履間,動與吳閶杭越競勝”⑤郭起元:《論閩省務本節用疏》。,當時的廈門“衣服華侈,迥于他處。最靡者役隸優伶,被服勝于士大夫。婦人服飾尤務為工巧新奇”⑥道光《廈門志》卷十五《俗尚》。。福建民間在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活動中也極盡排場鋪張。當時晉江民間“歲時行樂,如元夕鬧燈,端午競渡,猶曰古儺遺意,若乃迎神賽會,裝飾抬閣,窮極珍貝,夸耀街衢,普度拈香,結搭幛棚,連宵達旦,彈吹歌唱”⑦乾隆《晉江縣志》卷一《輿地志·風俗》。,福州“每歲迎神設醮,舉國若狂”⑧《重纂福建通志》卷五十五《風俗·福州府》。。婚嫁活動中,晉江民間“婚嫁頗尚侈觀,而巧匠導其流,割裂繒帛,彰施采繡,雕金鏤玉,以相夸競”⑨崇禎《海澄縣志》卷十一《風土志》。;漳州“民間婚姻,男家務為觀美,女家極力以求,稱之侈靡無節”⑩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三《地理·風俗》。。清代廈門婚嫁以禮為重,以致“在富者為所欲為,中戶嫁一女費過半矣,甚有鬻產嫁女者,何其愚也”?道光《廈門志》卷十五《俗尚》。。
奢侈之風是商品經濟與商業文化的產物。明清時期,福建地區的奢侈性消費風尚,是在與地區自身的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地理環境和社會俗尚等諸因素互動中生成的。事實上,由民間信仰為支撐的節慶狂歡活動的排場豪華、揮金如土,以及市鎮生活的富庶與侈靡,所反映的奢侈風尚,都與經濟的轉型和高度發展密不可分。奢侈風尚既是經濟繁榮、社會富庶的產物,又是促進經濟繁榮、社會富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雖然奢侈之風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但在商業社會中也有積極的作用。富豪的消費方式,激發更多的人去追求財富。“海禁開放以后閩廣家給人足,游手無賴亦為欲富所驅,盡入番島,鮮有在家饑寒竊劫為非之患。”①藍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論南洋事宜書》。城市文化的發展、奢侈風氣的盛行,客觀上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對社會的穩定是十分有益的。萬歷《漳州府志》云:“一家之繁廢,十家取給焉。貧人得糊口其間,損有余補不足,安知非天道乎?”②萬歷《漳州府志》卷二六《風土志》。高端奢侈品的生產,為漆藝、紡織、服裝、木雕、家具等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發展平臺;民間追求“工巧新奇”的時尚熱潮,又帶動了消費的不斷升級與技藝的不斷提升。福建的民間工藝中,以木雕、石雕為代表的一些高端工藝品類,其雍容華貴、繁復精巧的藝術風格的形成,與明清時期福建奢侈性的消費風氣有著密切的關聯。
從市場經濟的視角來看,這類價格高昂、費時費工的高端工藝品的生產,以及奢侈風氣引發的消費熱潮,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夠創造就業機會,解決人口過剩的問題,并沉淀過量的社會財富,對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都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福建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明清時期奢侈品的生產直接帶動了民間工藝水平的提升,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民間藝人。明代的漳州“城門之內,百工鱗集,機杼爐錘,心手俱應”③萬歷《漳州府志》卷二六《風土志上·風俗考》。,甚至民間還能仿制各類西洋器具,“自鳴鐘,賈舶來者……后漳人學制,漸近自然,不須夷中物矣”④崇禎《海澄縣志·物產》。。漳州所制作的轎子,“編竹絲作鳥獸花草之紋,在阿堵中鏤骨作花飾之,精巧輕便,宇內無雙。”價格越來越高,“比來一乘有價至二十金者”⑤萬歷《漳州府志》卷二六《風土志上·風俗考》。,當時山西“洪洞嫁女,以漳州牙轎為華觀,無則多方借之”⑥姚旅《露書》卷八《風篇上》。。
清代福建的石雕、木雕、彩繪、漆器、竹木牙角、花燈等民間工藝都以裝飾華美、工藝精湛著稱,并成為福建傳統優勢項目。清康熙年間,僅漳浦一地,就有許多絕藝與名匠,漳浦出產的“桃珠”,“用桃核雕刻人物,其上掩映玲瓏,望之若數層”;陳信甫“能作自鳴鐘及諸玩器”;楊玉璇“善雕壽山石,凡人物、鳥獸、器皿、俱極精巧,當事爭延致之,又能以寸許琥珀作玲瓏準提,毫發畢露,見者驚奇”;趙彥衡“有巧思,能為指南針、自鳴鐘、及以水晶玻瓈作眼鏡,遠燭千里”;洪三觀“能以水晶琢成酒瓶,瓶有蓋,就中刻成連環系之,工夫天然精致”;王矞生“能以桃核刻小舟,為東坡赤壁游,檣帆舵棹畢具”。⑦(康熙)《漳浦縣志》卷十五《物產》、卷十六《方技》。從這些文獻記載中,可以想見清代富庶的閩南地區民間工藝的興盛與繁榮。
事實上,明清兩朝由官方主持的“朝貢貿易”并未讓民間獲得太多實際的經濟利益,而在民間,有“海禁”時期民間走私貿易,以及海禁令解除后的民間對外貿易才真正為福建帶來巨大的經濟活力。這一時期,福建山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福建與浙江的經濟聯系愈加緊密,福建的各類物產通過浙江進入長江流域,并行銷全國換取糧食等必需的生活物資。福建高端工藝品在國內國外都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通過商貿活動,大量的海外廉價白銀經由福建輸入中國,帶動地方商品經濟的發展及整個地區奢侈風氣的形成,最終促成福建民間工藝奢華風格的形成。
我國的傳統民間工藝既是一種物質生產方式,又是古代物質文化發展的產物。在商品經濟的環境中,作為物質生產方式的傳統民間工藝,在滿足商品功能需求的同時,也間接地反映出所處時代民眾的審美偏好與時尚要求。
福建民間工藝特色是隨福建商品經濟的階段性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唐五代時期,隨著北方移民的遷入,福建的物質生產能力有了極大提升,能滿足本省需求。福州、泉州港因海外貿易而興起,帶動了周邊地區商業與手工業的同步發展,為福建民間工藝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崛起,福建泉州進入全盛時期,在以泉州為中心的海外貿易的刺激下,外銷型的商業模式促進了商品生產繁榮與“分工區域化、工匠的職業化、工藝的精細化”。這一趨勢伴隨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表現得愈加明顯。明清時期,海、陸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福建與鄰近省份及海外的經濟聯系愈加緊密,商品經濟發展達到新的高峰,商品經濟的繁榮推動了生產工藝與藝術水準的整體提升。與此同時,福建民間“奢侈之風”帶動了各類高端手工藝奢侈品的生產,為石雕、木雕、漆藝、紡織、服裝、家具等民間工藝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也將福建民間工藝“精雕細刻、富麗堂皇”的奢華風格推向極致;而此類高端工藝品的生產反過來對于沉淀過剩的社會財富、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都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雖然福建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中心,但由于商業與手工藝的發達,對市場需求高度敏感,充分利用自身加工優勢來滿足國內外市場對奢侈品消費的偏好。福建傳統民間工藝“材料貴重、雕工精湛、紋飾繁復、裝飾華美”的風格特色,是福建自古以來在商業經濟帶動下的商業文化的具體體現,也與福建自唐宋以來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豐富、擅長手工技藝的文化傳統相關,是福建在不同歷史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經濟發展方式等因素的互動過程中累積而成的,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獨特性與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