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施 勇
一個民族的服飾史就是一部活的社會發展史,服飾是人類文化的顯性特征,被喻為“無字的史書”“無聲的語言”。佤族和其他民族一樣,在千百年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質樸無華、圖案鮮明、設計獨特、工藝精細的服飾文化。本文在其他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對佤族服飾的發展演變、鮮明個性和文化蘊涵再作探討,以期佤族服飾在新時代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好地發展傳承。
佤族是中國55 個少數民族之一,佤族主要居住地位于瀾滄江與薩爾溫江之間,怒江山脈南段舒展的地帶,被人們稱為阿佤山。國內佤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滇西南臨滄市的滄源、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縣和普洱市的西盟、瀾滄、孟連縣,另外在西雙版納、德宏、保山等地也有少數佤族與其他民族雜居。國外佤族主要分布在緬甸、泰國等地。目前,世界佤族人口100 多萬。
關于佤族服飾的起源,目前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追溯佤族服飾的起源,學界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服飾起源于御寒,有的認為服飾起源于遮羞,有的認為服飾起源于顯示財富等。筆者認為,佤族服飾主要起源于防身,而不僅僅局限于遮羞、御寒的本義。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是在其幻想和神話中度過其童年的。人類童年時期,原始人類在采集、狩獵社會實踐中,對周邊的環境和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即白晝黑夜、刮風下雨、閃電雷雨等無法理解,甚至對其產生巨大的畏懼感,把一切的現象歸結于神靈的力量,從而產生了萬物有靈的原始信仰。在強大的自然力的支配下,生存和繁衍是原始人類最根本的需要,這樣人類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生殖器的敬畏感。這就是原始人類最早的祖宗崇拜。在這種祖宗崇拜的影響下,為了防止“生殖器”在人類行走時不被損害,人類有意使用樹葉、樹皮、獸皮掩裹下體來加以保護,之后才演變到遮羞、保暖的發展階段。久而久之,這種掩體物就逐步演變為人類史上最早的裙子,并不斷地賦予它更多的內涵。裝飾最初也是起源防身,佤族民間故事《戴寬手鐲的由來》講述了一位佤族女孩在野外突遇黑熊,緊急時刻,女孩把隨身攜帶裝水的竹筒套在手上,遞給黑熊,熊抱著竹筒以為是抓到了女孩,女孩趁機逃跑。從此以后,佤族婦女外出為預防不測,在手臂上套戴竹筒用于防身,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佩戴手鐲。這則故事說明了佤族手鐲起源于防身所用,再從群體習慣到裝飾習俗的形成和發展。
距今2 萬年前人類進入了舊石器時代,當時人類已經能夠利用石器分割獸皮,并使用骨針加以縫制。到了距今1 萬年前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打磨石器的出現為人類使用植物纖維紡線織布提供了制作工具。從阿佤山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分析,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到近現代人類社會,在不同的人類歷史發展階段,佤族先民們都創造了本民族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例如,發掘位于滄源縣勐省鎮農口硝洞遺址,出土數10 件石器,屬于舊石器時代文化遺產。發掘位于耿馬縣的石佛洞、南碧橋洞穴遺址,距今約3000 年,出土了大量磨光的石器等文物,記錄了佤族原始人類的文明遺跡。分布于滄源、耿馬一帶的滄源崖畫,已發現有17 處,共1100 多個圖像,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利用覆蓋畫面的鐘乳石進行碳十四測定,距今2500~3500 年的歷史,屬于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產。從崖畫中的人物圖像分析,其裝束多種多樣,有頭插羽毛者、頭飾獸角(牙)和獸尾者、身飾羽毛或披羽毛者、耳戴飾者并手持弓弩或牛角等狩獵工具。還有一些特殊裝飾者,如人頭上的雙圓點、人腰部畫有線條、身有發光者、頭有動物者、太陽人、魚尾人等,充分說明了至少在3500 年以前佤族先民就已經學會使用動物羽毛縫制衣服,并懂得在頭、手、腰部等身體部位佩戴各種飾物,作為身體的裝飾。
根據佤族服飾起源的探尋,我們可以看出佤族服飾發展演變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遠古時期防身用的“掩體物”階段。第二階段,大約在3500年以前,佤族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量打磨石器工具的出現,為縫制服裝提供了保障,產生了遮羞、保暖的完整服飾。第三階段,大約在公元8 世紀至17 世紀期間,出現了多次的外族人大量遷入阿佤山。公元750 年南詔國推行轄域內的民族遷徙,形成局部民族之間的大融合;公元1659 年南明王朝永歷帝在吳三桂的追擊下,退守阿佤山一帶屯兵,并在阿佤山的大蠻海、班洪一帶開辦桂家銀廠和茂隆銀廠,促使大量的外族人再次涌入阿佤山,遷入的漢族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服飾文化,也迫使當地部分佤族向南遷徙,留居的佤族與遷入的其他民族相互雜居,形成不同民族的自然融合,受外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推動著佤族服飾的創新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佤族特色的服飾文化。第四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佤族社會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人們的衣、住、行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制的現代服飾代替了手工的民族服飾,特別是20 世紀末至21 世紀初,各地利用佤族文化資源優勢培育和發展文化旅游業,在阿佤山培育了摸你黑狂歡節、木鼓節、新米節等節慶品牌,有力推動了佤族服飾進入多元化的現代服飾階段。
佤族服飾和其他民族服飾一樣具有鮮明個性,在組成上一般分為衣服、褲裙和裝飾三個部分,先有(裳)裙后有衣,再后才有裝飾。在用料材質上以自織的麻布、棉布為主;顏色以紅色、黑色為基調,紫、藍、黃、白色輔子。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的勐簡佤族服飾以黃色為主基調,男女喜歡穿黃衣,有“黃衣阿佤”之稱。
各地佤族男子一般剪發,纏包頭,上衣無領、左衽,褲子短而肥大,褲腰可以卷起。男子一般沒有更多的裝飾,腳上纏裹足,跣足,個別地方戴項圈、右手戴手鐲。出門時,身挎背袋、長刀、火槍或弓弩。婦女的服飾,上衣為無領、左衽,下身穿開口條紋花短裙。脖子喜戴銀項圈、手戴銀鐲。青年和中老年婦女頭飾有所不同,青年婦女多用彩色毛線纏繞頭發,盤繞頭上,再點綴彩色毛線球,戴耳墜;中老年婦女則戴包頭,為黑色,喜戴耳墜,或在耳垂上鉆孔,塞入圓筒形的銀花,有的可以使耳垂垂到肩上,腿上纏裹腿布,跣足。有些地方婦女腰上還要系一串金屬飾物,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頗為悅耳。少年兒童的服飾大體上與成人一致。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佤族服飾穿戴也有不同。例如,滄源縣的班洪、班老、南臘一帶的佤族服飾與傣族服飾相似,男子上身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褲,用白布、青布或排布包頭,有的戴帽,喜穿自織布鞋。中老年婦女都頭裹黑色或白色包頭,上身穿圓領布紐斜扣長袖裳,下身穿黑色筒裙。青年女子一般不戴包頭,以黑線纏發,上衣與中老年服飾相同,筒裙色彩較為豐富。西盟、緬甸佤邦佤族婦女服飾有所不同,她們喜歡留長發披肩,頭戴發箍或銀帽,耳墜耳垂,上穿無領短小坎肩,下穿開口條紋花短腹部裸露在外,佩帶數個藤篾腰箍,胸前掛著數十串自制的天然果株或料株,手臂戴有銀鐲,小腿裹一塊護腿布,套上很多的藤篾箍。個性突出,搭配得體,美麗大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20 世紀80 年代以后,各地佤族服飾漸趨多樣性,布料繁多,款式、色彩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巖帥、巖丙、帕良、曼來的男女服飾具有各自的特點,這里不做逐一描述。在過去,佤族人因穿戴不同,基本可以看出是哪個地方的人。現在,除了節慶和重要日子,在平時人們都穿得不多,也就分辨不出是哪里人。
佤族首先是用麻纖維紡線,大約秦漢時期亞洲棉由印度進緬甸后傳入云南,才用棉紡線織布。紡線使用紡錘,它是一根下部釘有一塊圓木板的竹棍。紡線時,左手持麻,右手持紡錘。將紡錘放在大腿上一搓,它就轉動起來,利用紡錘轉動之力把麻纖維慢慢捻成線,再把捻好的線繞到竹棍上,又再搓、再捻。織布用竹木制作的腰機,共十六七個配件。織布時,用“綜”將經線穿好,可以上下交叉,穿過緯線即可。紡織時,將拴經線一端的木棒固定在臨時搭好的木樁上,另一端系在織布人的腰上,即可織布。布織好后,根據需要用植物原料進行染色。佤族服裝上的裝飾完全用手工縫繡而成,從工藝上并不精致,但呈現出古樸、豪放的生態美,體現了佤族粗狂、豪放、純樸、樂觀的民族性格。
我們不僅可以從佤族服飾探究到佤族的社會發展變遷歷程,也可以從中感受到佤族歷史文化的豐富意蘊。
人們一般都把不同風格的民族服飾看作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標志,甚至當作是某種意義上的“族薇”。一旦穿上佤族服裝,馬上就認定是佤族人,而不是其他民族人。佤族服飾一般制作都比較粗糙、簡單。一方面體現了佤族粗狂、豪放、純樸、樂觀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佤族的紡織手工藝水平的不發達、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平衡。明代起把佤族稱呼為哈刺、古刺、哈杜、哈佤等,在描述其民族特征上,指明哈刺一支的服飾已經開始出現了裝飾文化,而哈杜一支仍然出于“無衣服,無視農業,惟食草木禽獸,善騎射”。從一個層面反映了佤族不同區域不同支系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指明一些佤族地方已經發展到農耕文明時代,而一些佤族地方仍然出于原始游牧時代。
佤族大都生活在亞熱帶雨林氣候,降雨充沛,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溫暖潮濕,物種豐富。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實踐中,佤族人順應當地氣候環境,在服飾的形制上,逐步形成男女上衣為無領袖短,婦女下身穿短裙,男人下著大擺襠布褲,既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又便于追山打獵、農耕勞作。男子外出喜歡佩帶背刀、弓弩和獵槍,既是為了防身、狩獵,同時也能顯現出佤族男子漢的風度。
佤族崇尚黑色,認為黑色是健康和力量的象征。因此,佤族服飾一般都以黑色作為主色調。在佤族地區至今仍然流傳著許多諺語,用來形容黑色之美。如,“Lūng hlax loi,soi hlax mgīx”“Lūng Hrang mgrāng gaex”,意為“黑如水靈果葉,美如松葉”“牙齒黑,模樣俊”。形容男子的健壯、俊俏。“Lūng kaing jōih,ngūah kaing kri”,意為黑于黑螞蟻,貴于金銀。把“黑”與“貴”并列,說明了黑色在佤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用“Lūng hrang mgrūm ngīah,luah jāong mgrūm hu”(牙齒黑才好共歡笑,腳步響才好齊步走)來形容心靈相應、步調一致。過去,佤族在每年的農歷八月間,要上山采摘雞矢藤果實咀嚼,便能使牙齒變黑。
宗教反映著人類社會思想發展的脈絡和進程。崇尚萬物有靈是佤族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佤族認為世間萬物和人類一樣,是可以呼吸、有血有肉的生命,山、水、林、土等都有自己的神靈,體現了佤族人敬仰自然、順應自然的古樸生態觀。崇尚黑色源于佤族對小黑母牛的祖宗崇拜。佤族認為,牛創造了第二代人類。用黑色作為服飾主色調來體現對牛的崇拜。男子服飾上繡有牛頭、太陽燈圖案,喜歡佩帶虎、象等動物的牙、骨,先用來辟邪,后再作為裝飾,體現了佤族服飾文化中自然崇拜思想。佤族敬仰龍(佤族的水神),佤族婦女喜戴“彩色頭飾”,據說這源于佤族對“龍”的自然崇拜。彩色頭飾中的發辮代表龍身、彩色毛線代表龍鱗、彩色繡球代表龍珠、陲邊毛線代表龍尾,體現了佤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
男褲女裙是佤族服飾中性別區分的基本特征。男子包頭分紅、黑色,紅色包頭一般是地位高的人才可以佩戴。佤族服飾還有年齡區分的功能,青年和中老年婦女頭飾有所不同,青年婦女多用彩色毛線纏繞頭發,盤繞頭上,再點綴彩色毛線球,戴耳墜。中老年婦女,則戴包頭,為黑色。喜戴耳墜,或在耳垂上鉆孔,塞入圓筒形的銀花,有的可以使耳垂垂到肩上。手鐲、項圈等裝飾,窮人一般使用竹制的,而富人一般使用銀制或金制的。婦女小腿上的篾箍還起到計算年齡的作用。一些地方佤族婦女的耳環用純銀打造而成,大小不同,造型各異,有的像象腳鼓,直徑3~4 厘米,長約6~7 厘米,中間空心,朝耳面的一面加蓋,猶如鑼面,鑼面直徑達8 厘米以上,有的還垂吊許多銀穗。這樣的耳環既是一種裝飾,也是一種財富的象征,從而培育了佤族人勤勞致富、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
佤族服飾的發展演變歷史就是佤族社會的發展演變歷史。在信息化、全球化時代,民族服飾的傳承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保護民族服飾的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我們應抓好民族服飾傳承發展的頂層設計,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加強民族非遺傳承人的培育工作,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進步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