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賢
(貴州省畢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貴州 畢節 551700)
整本書閱讀中的“整”可理解為把握全書脈絡走向,包含對全書內容的思考、延伸等;“本”即閱讀的計量單位,即獨立一本或關聯多本的書;“書”可代指文學作品、學術論著等。可以說整本書閱讀具有較高的動態性、綜合性、開放性等;“閱讀”則分為淺讀、深讀,或泛讀、精讀等不同閱讀類型。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能力、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的統一稱謂,即運用書面與口語的能力,記憶、理解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語文的教學目的包含以古今典范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發、推動學生智力、成長為核心,以同化現代書面語言規范與中華民族共同人文思想為任務,是一門極具相關性、工具性、人文性、統一性的基礎學科。其中語文閱讀,是學生語文素養與語文教師教學中基本組成部分,而整本書閱讀正是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自主性的重要教學活動之一。
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化對于學生一生的影響與知識熏陶極為深遠,因此語文教育的價值正逐漸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但往往在學生離開校園之后卻無法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從而形成了一定的閱讀障礙。基于此,整本書閱讀是改善這一情況的重要活動之一。一方面,整本書閱讀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與理解技巧,讓其養成主動閱讀的良好習慣,保持閱讀量的積累與沉淀,促使學生建立完整、豐富的精神世界與知識體系。另一方面,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應從學生的語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入手,需要培養學生語文理解、運用、傳承等語文素養。而通過整本書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從一部完整文學之中感悟其中內涵,把握作者語言特點、文學架構、思維情感等,有效改善目前語文教學體系中片面、分散等不良情況,為學生營造更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加強與其他學科知識的關聯、認知等,從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效落實新課改目標。
高中語文閱讀展開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往往會受三方面影響。首先是學生自身。第一,基于信息技術與網絡快速發展的背景,快餐文化、碎片化閱讀是當下主要的流行趨勢,學生在這種背景下很難維持傳統整本書閱讀的習慣。第二,經調查可知高中生喜歡閱讀的類型70%以上是長篇小說,然后才是其他文學類別,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語文視野狹隘、語文素養不足等不良情況。第三,高中階段學生學業壓力最為繁重,而整本書閱讀往往需要消耗較多時間與精力,且閱讀效果進展通常較為緩慢,學生、教師等均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導致整本書閱讀教學推進困難。
其次,教師整本書閱讀指導情況也存有一定問題。第一,高中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教師往往需要大量時間應對各種教學工作與教育研究,很難有時間深入閱讀整本書,無法以身作則,或切實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第二,部分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指導時,也存有針對性弱、指令性差、理解偏頗等情況,導致無法提升整本書閱讀活動質量。
最后,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周邊環境的支撐,但往往周邊環境也存有一定的問題。第一,支撐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行的第一環境就是校園環境,但高中校園的校展板、讀書角、圖書館等區域往往并沒有整本書的蹤跡,書籍多為輔導書、練習冊,或整本書閱讀價值不高、重復等。第二,家庭閱讀環境對于實行整本書閱讀也有著重要影響,但在社會影響、經濟壓力等條件下很難有家長主動認識整本書閱讀的價值,且往往存在無法以身作則的情況,對于學生培養閱讀習慣反而造成了一定阻礙。第三,社會的浮躁風氣與碎片化閱讀促使大眾產生閱讀惰性,進而造成學生在如此環境中也產生了或多或少的閱讀問題。
興趣是學生提升學習自主性的重要內動力,對于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產生閱讀興趣,首先可以激發學生渴望閱讀的心理,繼而保證學生完整閱讀書籍;其次,為學生提供閱讀的目標指向,激勵學生閱讀更多的整本書;最后,維持學生持續地閱讀整本書,并進行閱讀強度的調節。因此教師可從三方面來調動、提升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興趣。
第一,課本是師生間最為熟悉的閱讀書籍,因此課本也可以成為教師激勵學生閱讀整本書興趣的重要資源。例如《小狗包弟》一課,通過作者巴金對黃毛小狗的作為,展開“文革”中的真實景象,那么身在其中其他事物和人的處境呢?教師可由此展開作者整本《隨想錄》的介紹,從而引導學生展開閱讀。
第二,在教育學生的道路上,教師往往會為學生樹立一個又一個的名人、偉人形象,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欲望。應用于語文閱讀之中同樣適用,例如通過多年學習,學生對于杜甫的詩詞相當熟悉,那么教師可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杜甫是什么樣的人呢?他生平經歷了什么?又是如何寫出一首又一首詩詞,傳誦千古?”以此引出《杜甫傳》整本書閱讀活動。
第三,基于整本書篇幅較長的問題,學生會首先產生畏難心理。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產生懸念、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從而讓學生主動產生閱讀的想法。例如在學習《雷雨》節選之后,可以結合劇本內容以引起學生對于其中各個人物的好奇心,而教師此時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結尾的懸念:“為何最后,有錯的、有罪的和無錯的、無辜的,都走向了毀滅的結局?”從而引發學生閱讀《雷雨》的興趣。
一方面,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選擇,規避學生閱讀書目混亂,或與課本、課標脫節,進而導致整本書閱讀活動質量不理想的問題。第一,不論是我國,還是世界范圍內,歷經千百年沉積下來的經典著作相當之多,從《道德經》《論語》到《哈姆雷特》《悲慘世界》等,通過閱讀經典著作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吸取西方文學精髓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整本書的挑選上,可首先看重書的經典性。第二,書籍當中不僅包含文學,還包含經濟、政治、歷史等多方面,在體裁上也是包含詩歌、散文、戲劇等多種形態,因此教師應在基礎書籍之上,為學生擴展書籍內的綜合內容,提升書籍的多元性,讓學生通過整本書閱讀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還可以吸收到多元化、多領域的知識。第三,基于閱讀的經典性、多元性,教師應排列不同階段、深淺遞進的書籍,形成一個合理、科學的閱讀梯度,讓整本書閱讀更具層次性。第四,閱讀應該是一項平靜、愉悅的,可以讓人產生滿足感、幸福感的活動,這種感覺依托于書籍中或真或假、或遠或近的種種未知與情感,因此教師在選擇書籍時還應尊重學生的喜好進行針對性推薦,讓每一個個性鮮明的學生可以真正找到自己的那份閱讀樂趣與幸福感。
另一方面,在選擇好書籍后,教師還可開展各式各樣的閱讀活動,如個體閱讀、小組閱讀、師生共讀、家長學生共讀等,并輔助學生制訂相關的閱讀計劃與科學、合理的閱讀評價,切實完成整本書閱讀活動。個體閱讀并不只是讓學生進行個人閱讀,而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通過制訂閱讀計劃、運用合理閱讀方法進行的獨立閱讀,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個性,加深個人閱讀體驗;小組閱讀就是將班級學生按照一定的閱讀水平、閱讀偏好等進行分組,讓學生共同去完成整本書的閱讀活動,可有效促進閱讀效率與綜合能力的提升;師生共讀與家長學生共讀機制相似,都是以平等的姿態共同進行閱讀,以自身的閱讀習慣、良好形象等影響學生,不僅可以為學生樹立榜樣,還可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在閱讀計劃方面,教師應先幫助學生設定閱讀目標、要求、方式,后續由學生自己添加閱讀進度、心得,培養學生“讀有所獲,讀有所感”的良好習慣,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同樣可以通過閱讀獲得知識與感悟。而在閱讀評價方面也是教師需要確切把握的一項重點,可進行閱讀問題調查,了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觀點評價;也可進行閱讀后心得交流,總結評價,強化閱讀效果,并引導下一環節閱讀活動。
總而言之,整本書閱讀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加強核心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雖然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通過優化具體策略、改善師生思維、強化閱讀活動等措施,終將可以有效提升整本書閱讀效率與質量,進一步培養學生優良的核心素養與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