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淇
(貴州省盤州市第六中學,貴州 盤州 553525)
說起語文教學,怎能忽略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中華古典詩詞呢?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之一,靈動傳神地表現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因此,古典詩詞應當成為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而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幫助學生提升對古典詩詞閱讀認知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古詩詞本就是極具韻律美的文學作品,它和音樂息息相關,甚至密不可分。有話說:“詩歌詩歌,詩即是歌。”而詞本就是用以配樂歌唱的文學樣式,詩詞與音樂可謂是同根同源,相輔相成的!一般來說,優秀的古典詩詞都具有高度凝練的形象性、極強的抒情性和豐富多變的音樂性,是我國文化的經典。它們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可以在極短的時間里震撼人心,這一點語文教師都清楚明白,所以在教學古典詩詞的時候,老師們往往會利用課前的5 分鐘時間,讓同學對詩歌進行誦讀。但是,由于學生認知能力和自身知識水平有限,再加上離作者生活的時代太久遠,他們在誦讀古詩詞時總是以一種和尚念經的態度來對待它們,課堂上若讓其反復地誦讀反而會使他們產生厭倦情緒,效果頗為不佳。
詩中有聲勝無聲,語文素養與音樂素養的交叉點必將點亮古詩詞的情趣,而我們的學生也將成為跨文化的溝通者。那么語文素養與音樂素養如何有效交接呢?大家都知道,在現代教育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手段,在這一大背景下,古典詩詞的學習可以與音樂聯合,教師可以巧用音頻來指導學生朗讀,感受詩歌節奏美,更應當讓學生在音樂的帶領下,更好地步入到古典詩詞的意境中,體會作者的喜怒哀樂與苦悶彷徨,從而實現學生與詩人的心靈交匯。
可見,今天的我們若能對古詩詞的韻律與配樂進行深入探究,巧用多媒體,巧選音頻,精挑配樂,相信學生一定會不由自主地愛上古詩詞。
《毛詩序》中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凡文學作品,必是作者在當下所處的生活中有感而發的產物,古詩詞的創作尤其如此。所以我們在教學古詩詞時也往往會跟學生傳達“知人論世”的思想。我們都知道,詩詞由于其本身具有精悍短小的特點,其情感的傳達便是委婉含蓄、不外顯不直接的。很多時候,我們要真正地讀懂一首古典詩詞,就必定要走進詩人所處的時代,去了解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也是說,古典詩詞的學習實際上很需要在恰當的情境下進行,語文教師一定要著力引導學生走近語言文字,走近古代,走近詩人,走近作家故事。那么,如何創設情境,把學生拉入到那個時代呢?
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我們在初高中都有接觸,初中選編了其《南鄉子·京口北固亭懷古》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而高中選編了其《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幾首詞在思想情感上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他的詞作時代感相當強,學生小小年紀,加之身處和平時代又怎懂家國之悲?要想使他們深刻體會辛詞里傳達的思想感情,離不開對辛棄疾的了解。認識到這一點,我在初中教學其《南鄉子·京口北固亭懷古》時便提前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觀看了電影《辛棄疾1162》,影片講述了少年辛棄疾驅逐侵虜、立志統一、率五十多騎突襲數萬人金軍大營,生擒叛徒張安國南歸的熱血英雄故事。值得肯定的是,該片基本還原了歷史上對于辛棄疾帶兵打仗的記載,尤其在故事總攻階段,完全還原歷史,讓辛棄疾帶領幾十騎人馬,對金軍大營來了一個橫沖直撞,而這些場景在學習詞作過程中,僅憑語言是無法描述到位的,但電影可以直接帶領學生穿越回到大宋,一睹辛棄疾的男兒英雄本色。
電影是綜合的藝術,學生如果能認真觀看一場電影,收獲的東西,比教師空泛的教授效果要好得多,并且影響持久,初中接觸過這部電影的同學,到了高中再次與辛詞邂逅時,他對辛棄疾英雄本色和愛國詞人形象的認識一定是深刻而活靈活現的。并且辛詞意境本就極為開闊,可謂大氣磅礴,酣暢淋漓,學習他的詞時,只有融合電影中辛棄疾的豪俠氣概,方可體味得出。
古典詩詞遇見現代電影有效促成了情境化教學的產生,大多時代感較強的古詩詞,教師都應著力營造時代情境,讓學生的學習建立在一定的顯性化經驗和情感之上,這樣的學習才會深入而真實。
中國的古典詩詞韻味悠長,感情豐富,意境悠遠,或許沒有哪一種文學形式,能像詩與詞一般,以幾個意象、寥寥數語,就寫出斷腸相思、凄慘現實、未酬之志,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重。學生若能徜徉于古典詩詞的意境之中,自能陶醉其中,竟也是一番人生享受。
詩歌之所以能夠在片語之間傳達如此深沉厚重之情,大概是因為它常以景抒情,托物言志,力求在詩詞當中極力營造一番獨特的、與作者情感深度吻合的意境。要說詩詞之“意境”,其玄妙非想象體會不可得,“意境”往往給人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它是凝練千百年呈現出的“雅”。那么,當下學子要如何體會前人筆下永恒亙遠的“意境”,理解古典詩詞中的“雅”,構建起自我審美和情感表達呢?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言下之意,境界包含“物境”與“情境”。王國維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可見,詩詞“意境”全出于“景”,“景”又怎能與“畫”相離?蘇軾曾評價王維之詩曰:“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然回首中華久遠的詩詞歷史,你會發現,實則每首動人心弦的古典詩詞都不缺乏畫面感,可謂是詩畫同宗。
受到詩詞與動感畫面融合以實現意境展現的啟發,我曾在教學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時便利用多媒體選用了一些與詩句摹景較為相似的動感畫面,畫面里配以毛筆字樣的相關詩句,以求學生在靈動的春江潮水之上去感受幾千年前作者筆下那個寧靜的月夜之境。因為顧慮學生會因我選定的圖景限制了他們的個人想象,以致對詩歌的感悟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在展現畫面之前,我先是讓學生自我誦讀,結合詩句,調動想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呈現畫面進而將其描述。可是,很快我就觀察到了學生在此過程中表現出的僅為完成描述而做出的功利性反應,我便立刻加以調整,給他們播放了一曲寧靜悠遠的古箏曲子,并要求其閉上雙眼聆聽詩歌朗讀,期待他們在此過程中享受一番詩歌里唯美的意境。然而真正融入詩境的學生屈指可數。在此一番鋪墊下,我最后給學生展現了自己早先準備好的配以動圖的詩歌朗誦PPT。還記得,畫面呈現的一刻,學生竟發出了驚嘆欣賞的噓噓聲,而從他們投入的神情里可以發現,其眼前的景象定是超乎了其想象的美景了,顯然他們在這圖景里才真正體味到了此首詩歌里的特質——“寧”,也才體會出此詩之“雅”,詩中之悠遠“意境”頓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指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體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我認為,嶄新的信息技術時代,給語文教師帶來的是挑戰,卻更是機遇。倘若我們能在教學中巧妙地把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教學有機融合,通過音頻配樂、音影視頻、動感圖畫的綜合運用,使古典詩詞具有可聽性、可視性、直觀性,那么詩詞里遙遠的可變得親近,抽象的可變得具象,靜止的可化為靈動,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也就不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