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濤
(江蘇省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文昌初中,江蘇 南京 210000)
議論文寫作,一向是學生寫作的難點,所以在“文體不限”的寫作要求中,大部分學生都毫不猶豫地選擇記敘文,一是因為學生寫作的思辨性不強,二是學生在寫作時無法擺脫論據搜尋的依賴,找不到可以佐證論點的材料。這時候,教師下水作文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下水作文絕不是為了顯示教師的水平與文字功底,而是從趣教、教實的角度出發,現身說法,指導學生一步步進行議論文的寫作。
教師的下水作文,給學生提供優秀范文的作用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通過自己的寫作體驗指導學生思考路徑,提高思維品質。所以了解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的困惑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將自己設定在與學生同樣情境中思考,尋求基于學生學識水平的困惑突破,而不能從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角度考慮寫作。以南京市秦淮區一道作文題為例:
陶行知先生曾在南京曉莊師范設立了一個圖書館,起名為“書呆子莫來館”,陶先生后來解釋說“書呆子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先生借此提倡學以致用的讀書態度。
請以“活讀書讀書活”為題寫一篇作文。
面對這樣的一道作文題,首先是要指導學生確立論點,然后列提綱、選材料。在寫下水作文之前,教師要了解學生作文初稿的寫作情況、問題癥結,然后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么破解困惑。在批閱完學生作文及與學生交流之后,帶著學生的問題思考自己如何寫作。學生當時的問題有:不知道如何講清論點,不知道如何列提綱,不知道到哪兒找材料做論據(當堂作文),其中“不知道到哪兒找材料做論據(當堂作文)”更具普遍性。
這些,就是教師寫下水作文的要做的準備。
從學情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這是教學的前提,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則又是最好的動力。學生看到教師的下水作文是無比興奮的,會感覺老師和他們一樣,縮小了距離,更易接受老師的指導。而“我也曾經和你一樣”也更有助于教學效果的落實。
仍以上例作文題為例,依據學生的需要,從學生學識水平出發,筆者寫了兩篇下水作文:
讀書活 活讀書1
①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曉莊師范曾設立了一個圖書館,叫“書呆子莫來館”,他后來解釋說“書呆子是讀死書,讀書死”,意即是讓我們不要死讀書,讀死書,也就是要倡導讀書活、活讀書。
②那什么是“讀書活、活讀書”呢?讀書,就是要熱愛讀書,從書中汲取營養;活,就是應怎樣讀書,意即靈活讀書,活學活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讀書要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甚至創新運用。
③三國時的諸葛亮飽讀詩書,對兵書戰策更是了然于胸,但他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活學活用。比如《孫子兵法》中有“減灶增兵”的策略,諸葛亮學以致用、創新運用,來了個“減兵增灶”,巧妙地安全撤軍,待魏兵發現,諸葛亮早已安全回朝。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他認真地學習俄國革命勝利的經驗,認真學習馬列著作,但沒有教條化,沒有生搬硬套給俄國十月革命帶來勝利的指導思想“城市包圍農村”,而是因地制宜、結合中國社會實際創新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構想,從而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④這些告訴我們,讀書一定要思考,讀書一定要活學活用,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照搬條例、照搬現成的案例只能造成新的“刻舟求劍”。
⑤在這方面,先秦的趙括就是典型的例子。四十多萬趙軍就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而損失殆盡。一味地模仿、一味地仿效不僅不能成功,而且會帶來“東施效顰”的可笑、可悲局面。
⑥當然,讀書活、活讀書絕不是要拋棄書本、自行一套,而是要在鉆研書本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就像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⑦讓我們都能做到讀書活、活讀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書活 活讀書2
①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讀書,應當讀書活、活讀書。
②那什么是“讀書活、活讀書”呢?讀書,就是要熱愛讀書,從書中汲取營養;活,就是應怎樣讀書,意即靈活讀書,活學活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讀書要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甚至創新運用。
③讀書活、活讀書就是要學以致用。讀書不是為了裝點門面,讀書不是為了收藏知識,讀書是為了實踐、運用。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曉莊師范曾設立了一個圖書館,叫“書呆子莫來館”,他后來解釋說“書呆子是讀死書,讀書死”,意即是讓我們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要學以致用。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強調實驗精神,就是強調要在實踐中驗證所學,要學以致用,從而獲得新的發現。周恩來不就是因為將所學用于實踐才實現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夙愿嗎?
④讀書活、活讀書就是要學會創新。三國時諸葛亮就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范例。諸葛亮飽讀詩書,對兵書戰策更是了然于胸,但他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學會創新,比如《孫子兵法》中有“減灶增兵”的策略,而諸葛亮創新運用,來了個“減兵增灶”,巧妙地安全撤軍,待魏兵發現,諸葛亮早已安全回朝。
⑤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完全崇尚書本中的內容還不如不看書。書本是用來學習的、借鑒的,不是用來單純記憶的。照搬書本的知識只能像先秦時趙括那樣“紙上談兵”,讓幾十萬軍隊損失殆盡。
⑥當然,讀書活、活讀書絕不是要拋棄書本、自行一套,而是要在鉆研書本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就像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讓我們都能做到讀書活、活讀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這兩篇下水作文就是基于這個目的完成的。
這兩篇文章不能算佳作,但對于初學議論文的學生很實用。這兩篇文章所用的論據一樣,只是結構不同,適合不同學生思維需求。這兩篇文章所用論據均來自學生所學。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取自人教版教材,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任何學生都熟知的典故;諸葛亮減灶增兵,取自學生配套練習上的文言文選段,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取自人教版教材綜合性學習材料,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則來源于人教版教材課文《<論語>十二章》。選用這些論據,是為了指導學生自己解惑。學習本就是積累。
指導學生看完這兩篇作文后,學生對議論文寫作的恐懼一下子減輕了很多,原來,論據就在身邊、就在手邊。
為什么學生會對議論文寫作有這么多的困惑,有很強的畏難情緒?歸根結底,還是對議論文的結構及寫作思路不明晰。目前教材非常貼近生活,選文多是議論性散文或是議論性隨筆,讀來文質兼美,但對初學議論文的學生而言,不容易把握文章脈絡,從學走路一下子跳躍到奔跑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的下水文還可以作為規范的議論文引導學生把握基本的議論文寫作思路。仍以上例為例,在解決學生論據無法找尋的困惑后,還可以用來指導學生寫提綱、分析論證思路。
【提綱1】
第1 節用陶行知的“書呆子莫來館”引出論點:要讀書活、活讀書;第2 節解釋“讀書活活讀書”;第3節用諸葛亮活用所學“增灶減兵”退兵和毛澤東創新“農村包圍城市”的指導思想的例子證明“要讀書活、活讀書”的重要性;第4 節過渡;第5 節用趙括紙上談兵的例子做反例;第6 節補充論證,強調要正確理解“要讀書活、活讀書”;第7 節號召:讓我們都能做到讀書活、活讀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綱2】
第1 節用高爾基的名言引出中心論點:要讀書活、活讀書;第2 節解釋“讀書活活讀書”;第3 節分論點1讀書活、活讀書就是要學以致用,用陶行知、丁肇中、周恩來的例子證明;第4 節分論點2 讀書活、活讀書就是要學會創新,用諸葛亮的例子、孟子的名言從正面證明,用趙括紙上談兵的例子做反例;第5 節補充論證,強調要正確理解“要讀書活、活讀書”;第6 節號召:讓我們都能做到讀書活、活讀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教師的下水作文只是指導學生寫作的一種方法,但若能激趣又能切實給予學生有效幫助,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