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特威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00)
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中明確提出了“積極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改革試點探索,鼓勵創新教學模式”的要求。在新的形勢下,不僅僅要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還要對當前思政教育疏導中存在的困境進行分析,切實結合當前的教學要求,優化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思想、轉變教學模式等,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疏導的智聯工作,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詞的內涵,著名的思政教育專家張耀燦、鄭永廷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對其進行了詳細描述:“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采用一定的思想觀念和政治觀點對一定的階段、政黨以及社會群體中的組成成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和教育,最終達到組織成員具備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當前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不僅僅要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教學,還要全面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基本的原則,切實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成長發展情況等,全面開展學生的思想道德、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等,促使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政治覺悟、精神境界等,最終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全面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養[1]。
具體來說,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處于首要地位。只有借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社會發展規律進行正確的認識,進而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進行有效結合,才能促使學生將自己的理念信念、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等進行有效聯系,使其為了中華民族的理想而奮斗。
第二,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將民族精神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促使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確立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觀。
第三,文化素質教育、公民道德素質教育。必須要將文化素質教育真正落實,以促使學生的智力發展。同時,學生步入到社會之后,其自身的道德素質直接關系著在社會上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必須要重視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文明行為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面臨著多種多樣的壓力,必須要及時開導、疏散,才能保障其健康成長。因此,在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要全面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良好的情緒調控力、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特點、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等,引導學生積極健康成長[2]。
高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場所,尤其是當前的人才需求中,對人才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極高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素養。目前,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常常將重點放到學生的專業素養教學中,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甚至部分高校認為思政教育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學生也出現了不重視思政教育的現象,甚至將其作為拿學分的課程,致使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質量低下、效率不高。
在新課程標準下,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必須要充分借助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一方面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基本上都是理論內容,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這種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學生學習興趣低下,致使思政教育效率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進行分析,教師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都是嚴格遵循教材上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的,并未充分結合當前時代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結合,嚴重影響了思政教學質量[3]。
個體不同,在分析問題的角度上、程度上、廣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不僅僅要關注整體的教育情況,還要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但是在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常常單方面強調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并未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使得部分學生在理解中出現了偏差的現象,并且這種偏差現象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嚴重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高校所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社會環境則是對其最為直接的檢驗。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將三者進行有效的結合,才能真正將思政工作有效落實。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疏導中,由于校、家、社會三個方面配合不夠緊密,無法形成一個有效的體系,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水平。
在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中,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尤為重要,直接決定了思政教育質量。目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的專業性比較低,整體素養參差不齊,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導質量[4]。
首先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必須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并充分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導工作。在此基礎上,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避免隨意占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現象;其次,高校在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還必須要制定相關的制度和規范,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而是將其深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不斷深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還必須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工作,將其與大學生的日常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結合,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疏導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育疏導形式尤為重要,直接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疏導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對教育疏導形式進行創新,借助多元化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效果。首先,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疏導的時候,教師可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通過有效的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分析。如此一來,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深化了所學的理論知識,并逐漸形成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其次,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疏導的時候,還可以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這一途徑,將抽象的思政理論知識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校園的網絡建設,借助網絡這一載體,全面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導工作;最后,還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結合,引導學生在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中深化政治理論知識,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道德素養[5]。
要想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穩定開展,必須要對傳統的教育疏導內容進行更新。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疏導的過程中,對傳統的、陳舊的、落后的教育疏導內容進行更新,切實結合時代的要求,將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有效的聯系,使其更好地滿足需求。具體來說,在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疏導內容的時候,必須要立足于理論教育內容,并結合當下時代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等,選擇社會熱點內容、與學生實際相關的內容作為教育疏導材料,進而將兩者進行有效的融合,使得教育疏導內容更加科學性、合理性。另外,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疏導內容進行更新的時候,還必須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與其相關的素質發展、就業等內容融入其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疏導內容更加貼切學生的實際情況[6]。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疏導的過程中,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尤為重要,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疏導價值。一方面,必須嚴格教師的準入制度,將教師的道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篩選依據。尤其是在相關工作人員招聘的時候,不僅僅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能,還要對其本身的思想道德素養進行考察和衡量;另一方面,積極鼓勵一些德才兼備的教師到學校從事一些德育管理工作,還要定期組織思政教育教師參與專業培訓中,進而達到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其自身專業素養的目的,更好地滿足當前的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在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疏導的時候,還必須要對校園文化給予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當前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一些消極的文化進入到大學校園中,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嚴重的沖擊,給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必須要重視高校的文化環境建設。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加強校園文化的基礎建設,如在校報、校刊上刊登優秀的人物事跡,對先進的思想進行宣傳;還要加強高校圖書館的管理,增添一些可以引領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書籍;在學校、實驗室、體育館等,張貼名人名言,借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7]。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能夠取得成效,不僅僅取決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身,還要依仗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因此,高校在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疏導的時候,一方面應注意聯系實際,不能與現實社會進行脫節,還必須要加強與家庭之間的聯系,引導三方面共同參與其中,全力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導。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家庭等也應加強高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保護工作,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其健康成長,幫助樹立健康的人格、崇高的思想道德素養等[8]。
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是高校一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在傳統的教育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因此,必須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疏導的重要性,并豐富其形式、更新內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實施家校社合作等,全力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導,引領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