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偉方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社區”一詞于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這一概念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利益、群體、競爭、工作日程、計劃和關系。但是作為基層治安組織建設,并不是從“社區”一詞以后才開始的,而是具有我國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我國特色的內容和形式,如創建安全文明小區的活動,其道德和內涵就遠勝于西方的社區控制。社區是社會大系統的子系統,它既是供人們生活的場所,也是犯罪行為的主要發生地。犯罪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犯罪行為的發生,都不是獨立于各個因素而單獨存在的,都要與一定的人、時、物、事等條件相關聯。一方面,社區往往是一種主流文化的傳承場,彼此之間存在認同感和歸屬感,社區成員所認同的行為規范或行為準則被成員所遵循;另一方面社區有城市、村鎮,并有不同的經濟、文化、人口、社會環境的特點,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伴隨著人們的生活、經濟、家庭情況、社會公平等方面。綜上所述,良好的犯罪預防應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聯,而且就其本身而言應當是一種良性的關聯,社區能不斷促進家庭與社會連接,可以使得一些宏觀社會無法處理的事在社區得到很好解決,社區可以說是犯罪預防的主陣地。
政府對社區安全防范問題未達到足夠的重視,力度也比較薄弱,人們也尚未形成防范意識,往往將犯罪行為歸咎于社會道德風俗的敗壞。另外,公眾普遍認為刑罰是打擊犯罪的有效手段,面對刑不壓罪、犯罪率總體上升的趨勢,自古至今人民對犯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增加法律條文、增加新罪名。實際上法網越嚴漏洞越大,人人都感覺自己在法網的包圍之中,此時就會產生一種冒險意識。而社區的防范正是從犯罪預防著手,遏制犯罪未然,打消犯罪苗頭,對社區整體環境有效的協調和控制,從而減少了犯罪的苗頭。
同樣有關部門也未有效地開展動員活動,宣傳力度不夠大、覆蓋不到位、社區居民參與面不廣、參與主體比較單一且多為老年人,群眾對社區犯罪預防了解也不多。社區警務室是推行社區警務活動的落腳點,處理治安問題的知情點,但社區與社區警務室互動不多,對其中運行機制不太了解,再加上群眾配合度不高等問題,工作難以推進。
目前相當一部分社區(尤其是老社區)沒有建立相應的防范組織,居委會、物業、業主委員會等對社區犯罪預防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有的社區無法保證門衛值班、有的勉強派上一些老弱病殘人員,一旦發生緊急情況也難以應付。例如,物業公司往往只是負責社區的衛生、維修等方面工作而不太重視社區的安全防范工作,即使勉強兼顧,由于未受過專業的訓練,效果頗為不佳,僅僅依靠公安機關日常訪查很難有效地將犯罪預防工作整體推進。
我國學者吸收借鑒國外犯罪預防的研究成果,聯系我國犯罪預防實踐,對犯罪預防概念提出自己看法。從犯罪學角度看,理論界大體認為,指綜合運用多種社會力量,抑制誘發犯罪的條件和原因、預防和控制犯罪的因素,使犯罪預防重新犯罪減少到最低限度。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結合社區實際情況,成立以社區民警、工作人員等為主體的犯罪預防小組,在社區中開展宣傳教育,提醒大家提高警惕,掌握一定的應對犯罪的知識和技巧,營造一個良好的“人人皆警”的社會氛圍。公安機關、社區自治組織應將社區安全防范工作的重頭放在日常防范宣傳教育上,要善于抓住入戶調查、召開群眾大會、社區巡訪等機會,采取多種有效形式,進行安全防范宣傳教育,使社區居民真正樹立防范意識,掌握必要的防范技能,并且自覺自愿地投入到治安防范的工作中,形成群防群治的防范網絡。
基層社區文化建設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環節,有利于提高居民文化素質,在協同公安機關開展犯罪預防工作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舉辦形式豐富多樣的日常文化娛樂活動、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和打造宜居的生活環境把社區居民的心凝聚起來。首先開展經常性活動,創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提高居民的參與度,形成社區文化維護人人有責的社區意識;其次由社會工作者引導,由個人到群體,由點及面,將其發展為社區所共有的共同文化,形成社區共識,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動員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生活,最終實現以社區內資源解決社區內問題,達到社區問題社區解決的目的,共同維護社區安全。最后,針對社區居民定期開展各類安全警示教育,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識,扎實推進犯罪預防工作,有效減少各類風險隱患的發生。
在社區開展聯防巡邏,可以遏制潛在犯罪人實施犯罪的機會,起到震懾作用。社區巡邏隊應當加強與派出所以及社區內的群眾性治保組織的聯系,及時將在巡邏中發現的犯罪信息通報給有關單位,迅速行動、及時打擊、堵截潛在犯罪分子。各個社區因地制宜,發動群眾力量積極參與,組織退休職工、黨員干部組成義務巡邏隊;恢復或組建保安隊,社區保安隊按照公安機關的工作要求和部署,了解社情民意、小區地理環境、構建布局以及住戶分布情況,研究防范對策,科學制定整套巡邏方案,有效建立小區安全屏障,確保能夠及時發現和制止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區的治安秩序,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社區民警與各個社區組織協同配合形成一個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能夠覆蓋整個社區的預防犯罪的組織網絡。
在專門針對社區居民生活的犯罪預防措施中,最有影響力可能就是“鄰里守望”。從理論上說,鄰里守望旨在讓居民參與到監管活動中,能夠有效地監督陌生人的活動,從而使得治安警務更多地得到大眾積極響應和負責的一種方式。社會居民之間的互動性和親密性,既有助于辨認陌生人,并警覺其可疑行為,還養成守望相助的氛圍,彼此照看孩子和房子,避免被不法之徒有機可乘。發動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犯罪預防活動,大力推行平安志愿者義務巡邏制度,打破一戶為單位的“單一”守望模式,建立多元化“守望點”,健全“立體防范網絡”,使“守望”活動經常化、制度化,營造和諧平安的環境。例如,每個生活區選定一個固定“守望點”,如路口商店、飯館等個體工商戶;治安巡邏員、清潔工、志愿者等隊伍作為流動“守望點”。可以通過微信群建立虛擬“守望點”,確保每個守望點信息暢通,發現異常情況時都能得到及時處理和解決。
首先加強對流動人口管理。作為社區民警首先要盡快完善外來人口信息系統,掌握本轄區內的人口動態,并通過調查走訪、信息比對等手段甄別這些重點人員,將登記作為必備手段,使流動人群監控在自己視線范圍內。
其次加強社區常駐人口管理。人口管理是一項基礎性、源頭性、關鍵性的工作,作為公安機關的基層組織,社區警務室與社區民警應當將突擊性檢查視為一項日常管理規范,加強社區內重點人口排查,并盡力細化信息,加強社區人口信息分析,更好地為預防和減少犯罪服務。
再者嚴密控制治安高危人群。任何犯罪都存在于一定社區范圍之內,加強對刑釋人員、監外執行人員、閑散青少年等人群控制,通過風險級別的判定將社區人群分為高危人群和弱勢群體,對人口進行分類管控。對實施搶劫、搶奪等現行犯罪行為要實施有力打擊,對采取強制戒毒放回人員要依靠社會力量予以妥善安置和幫教,不斷加大監測、轉化盤查的工作力度。對不同危險群體實施管控,實際上也是幫助了弱勢群體,對社區預防犯罪也產生了積極作用。
最后積極開展幫教活動。社區民警應在社區內視情況確定幫教對象,選聘參加幫教活動的人員,協助建立相關檔案資料,制定幫教計劃,對幫教對象的訪查情況進行定期評估,落實幫教措施;以社區管理中心為心理矯治平臺,引入醫療衛生、心理服務等專業力量使幫教人員迷途知返,避免重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