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 告
突如其來的疫情確實讓我們有些措手不及,然而急中生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各種大規(guī)模的線上教學終于如火如荼。這既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和國家教育治理體系的優(yōu)越,另一方面也讓長期從事遠程和開放教育的我們直面新的挑戰(zhàn)。難怪開放大學的有位校長調(diào)侃,“病毒把名師變成了主播,家長變成了班主任,所有高校都成了廣播電視大學。”
當然,線上教學也從來不是電視大學和開放大學的專利,因為20年前的我國現(xiàn)代遠程教育起航之日,普通高校的網(wǎng)絡學院就和電視大學肩并肩、手拉手地開始了探索。
且不說,本次抗疫中,北方的清華大學利用“雨課堂”率先開始網(wǎng)上教學直播,3098門新課齊刷刷上線,并向社會開放。也不說,南方的復旦大學在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帶領下,全校2300名教師兩周內(nèi)在線上開出了4580門課程,哪怕只有一個選課生也照開不誤。壓力之下決策之快,響應之下行動之猛,眾盼之下質(zhì)量之好,厚積薄發(fā)、亮點頻頻,著實令過于淡定的我們吃驚不小。
我們對線上教學耳熟能詳,然而它與電視大學早期的電視教學和電視大學、開放大學并存期的網(wǎng)絡學習并不完全一樣。過去的電視教學主要是“教室搬家”和“課堂講授”,以教為主,學生被動式地學,互動少,反饋遲,成效不突出。后來的網(wǎng)絡學習主要是“借助平臺”和“利用資源”,雖以學為主,但依舊是互動弱,反饋慢,效率也不高。為此,電大探索了40 多年,但模式亦無大的突破。因而在遠程教育向開放教育轉(zhuǎn)型的過程中,我們的壓力一直是有增無減。
這次“疫”中的線上教學,清華大學的典型做法不只是在平臺上堆砌教學資源,而是課前適時推送;課程不是錄播而是直播,一方面讓教師能看到學生,另一方面也便于學生隨時按下“不懂”鍵,讓教師調(diào)整授課進度和節(jié)奏,加上“彈幕”功能也能讓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復旦大學的獨創(chuàng)做法則更有趣了。為確保師生的良性互動,學生的課前搜集和閱讀資料的要求很具體,進而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師生必須全都“開麥”,以便教師隨時提問和學生及時反饋。這種針對性強的實時語音互動,不僅提升了教學的儀式感,而且還促“教”督“ 學”提升了現(xiàn)場效果。
另外,為了提升線上教學的成效,兩所大學還有些與我們不同的做法。比如,所有教學不單純講授知識點,因為這些教材上都有,而是側重講知識點的異同及其相互關系;也不一味地講解習題,而是注重分析的角度和思考的路徑;板書內(nèi)容也不全用PPT(電子幻燈),而是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用粉筆書寫,以凸現(xiàn)思維引導;甚至有的錄播視頻也有字幕同步顯示,這既是對教師表達的高要求,也是對學生理解的幫扶。
當然,全面推行線上的教與學,有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其長短之處顯而易見。記得前些年電商活動盛行,“618”和“雙11”的全線上促銷場景還歷歷在目。然而,曾幾何時,這種全民狂歡式的“買買買”終于直通到了線下,使線上線下形成了聯(lián)動,因而效益倍增。如“蘇寧易購”線上之外還在各地遍設實體業(yè)態(tài)之配套。原本僅在線上稱霸的“天貓”又下線通過近10 萬個智慧門店與之互動,甚至可以做到線上下單,線下退換貨,可見那種“ 全網(wǎng)上”的零售策略已經(jīng)悄然調(diào)整。
教育教學也是如此。線上教學,雖然跨時空、多模式,然而節(jié)奏平、互動弱、導致效率不高;線上學習,盡管自主、靈活,然而歸屬感空虛,持久性差而導致收益低下。而幾千年來傳統(tǒng)線下的教與學,其利弊正好大致與上述相左。由此看來,唯有線上與線下整合,教學與學習融合,才能實現(xiàn)預期。因為教育的開放,其本質(zhì)意味著包容,無論現(xiàn)代的和傳統(tǒng)的,還是國內(nèi)的和國外的,只要有利于開放教育的“ 教學共同體”成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