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
1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兵團高中學生主體責任培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HB180562)階段性成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內容,努力呈現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生態等發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實豐富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相關內容。”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精髓,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以及社會經驗,我們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發揚,并結合現實生活,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他們的自主責任意識。
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蘊含其中。這些寶貴的文化經驗,都是古人歷經多少事情,才總結出的一些哲理,同學們在閱讀這些經典的時候,不僅可以實現與古人的精神交流,還可以利用古人的智慧來審視自己,進而實現自己精神的升華,正如荀子所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學生通過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終可以實現自主責任意識的覺醒,他們會逐漸意識到自立自強的重要性。
《禮記·中庸》中寫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些話告訴我們,對學問,要做到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晰問題的始終,踏踏實實地施行。通過這些努力,一個人一定會變得強大。這就像我們古代有很多家族都是有家風的,這些家風實實在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往往有著重要的對人生價值的指導作用。
學生自身修養得到了提升,他們自然會更加關注自身的素養,進而在大的環境中,思考自己的位置,此外,還會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認識和審視自己,并去探究活著的價值,從中汲取一些有利于人成長的思想,也會培養自己擔當的精神。
傳統文化對學生民族自信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凝聚力量,因為這是我們積存幾千年的民族智慧,其中不僅有對自然宇宙的思索與探究,還有對社會、自身的審視而得出的心靈之聲。
我們現存的寶貴的民族文化,不僅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于文化的珍視,我們往往擁有較好的文化傳統觀,盡管我們也出現過“焚書坑儒”的文化劣跡,但是畢竟只是偶然事件。我們之所以可以用文字記錄下幾千年的歷史,正是與我們對于歷史的珍視有著重要的關系。
《紅樓夢》中有著寶貴的文化記錄,如建筑學、醫藥學、茶學等,這些豐富的記錄,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復制古人的技藝,讓后人可以見識古人的高超技術,也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民族曾經擁有過巨大的成就與輝煌,而今天,盡管我們距離偉大復興還有一段時間要走,但是我們要堅信,只要我們好好努力,一定可以早日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今天的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就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并不低于西方的民族。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們的瑰寶——中藥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價值。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美麗。例如講授《采薇》時,詩中有一句“歲亦陽止”,這里的“陽”指的是陰歷十月,俗語稱小陽春。古人針對物候的特點給每個月份起了一個詩意的名字。一月通常稱正月:正陽之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五月榴花紅似火,又稱榴月……這樣詩意的名字是其他語言所不具備的,學生可以感受到詩意的中華文化,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增強文化自信,進而主動關注和學習傳統文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到:“通過改革,讓學生多經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逐漸實現多方面要素的綜合和內化,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思維品質、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
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結合現今時代的文化特征,逐漸開創屬于新時代的文化,學生應該成為新時代民族文化的開創者。現今時代有很多內容是古代所沒有的,如最近發生的疫情,我們國家以及政府凝聚全國人民的心,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取得了抗疫戰爭的階段性成果。這就是我們新時代的精神,我們應該鼓勵同學們拿出筆來,將這些具有文化精神特征的事件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的延續,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日益發展的。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也應以新的姿態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故宮的文創就是最好的例證,“皇帝折扇”“花翎傘”……這些來自故宮的爆款產品,將遙遠的古代文化帶至我們的身邊,對我們的審美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于是,漢服以及中國風飾品、音樂、手機殼等正慢慢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里德曾經說過:“文化不能從上向下壓,因為它應該是從下面高漲起來的。”學生能夠感受到濃縮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結晶的傳統文化的魅力,自然會主動承擔起傳承與發展的大任,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大放異彩。